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2013-03-20 20:17:58)
标签:

上海

银行

老建筑

分类: 建筑遗产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田念慈编撰/摄影

 

还有不少上海银行老建筑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不得不编辑第3集。

外滩仅有三座中资银行老建筑,它们是: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外滩6号原为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创办的国内首家商办银行)。马礼逊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897年竣工,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哥特复兴式风格,简洁对称的长方体造型。立面原为青、红砖镶砌的清水墙,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半圆券。入口券柱廊及女儿墙上的小尖塔带有罗马风的影响。此图左端显然是后来加建,破坏了主立面的对称性。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此大楼在出租给D&G后,外立面进行了如此这般的装修,显得光鲜亮丽。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外滩6号的入口。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外滩14号原交通银行大楼。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1947年建造,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中轴对称,顶部高两层作塔状造型,装饰简洁,底层及入口用黑色大理石饰面。 这是外滩老建筑中最后建造的建筑。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陆谦受与公和洋行设计(是外滩唯一由中国设计师主设计的大型建筑,原设计34层,后改为17),陶桂记营造厂总承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塔楼部分为钢框架结构,1936-1937年建造。装饰艺术派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顶部两侧呈台阶状,外墙为花岗石饰面,以垂直线条为主要造型特征,并有大量具有中式的装饰如栏杆、漏窗等。最大造型特征是顶部巨大的中国传统的蓝色琉璃瓦四方攒尖顶,并在檐下饰以巨形石质斗拱。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门楣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浮雕,文革时被凿去。如今看到的浮雕,中间那位是否是孔子,我不敢确认。此人右边有15个人像,左边有17个人像,看这些人像的动作,似乎是描述360行。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中国银行大楼沿滇池路的立面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中国银行大楼立面上的中国古建筑纹饰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常熟路100弄10号,原中央储备银行旧址。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南京西路石门路口的原中国银行同孚路(石门一路旧称同孚路)分行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四川北路海宁路的中国银行虹口分行。前面的人行天桥已经拆除,所以这张照片也是绝版了。

 


 

银行和保险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金融业态,提到上海银行的老建筑,就不能不提上海的两幢保险公司的老建筑。它们是位于广东路93号四川路路口西南角的原永年人寿大楼和位于南京西路104号的原华安人寿大楼。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上图中,左侧为永年人寿大楼的东立面,中间红色的那个建筑是原三井洋行,现黄浦区中心医院门诊部。

永年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广东路93号,即广东路与四川中路西南转角处。该建筑建成于1910年,原由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所建,故得名永年大楼。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四川路一侧的立面

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英商汇广建筑公司承建的永年大楼,内部框架由钢筋混凝土搭建,外面全部采用花岗岩石块砌筑外墙,是中国第一座全部采用花岗岩砌筑外墙的建筑。大楼总建筑面积约3816.3平方米,主入口朝向东北方,左右两面沿广东路和四川路均衡展开。建筑立面设计采用古典主义风格,内部和外部设计和用料考究。

永年大楼整体立面参考卢浮宫东立面的形式,严格按照古典主义构图原则,采用三平五竖的格局。主入口与入口两侧的立面设计的窗户略小,墙面略往外突出,形成显著的中部主体。而建筑物的两侧的最两端的位置也使用小窗和突出的设计。由此构成中部、两翼、两端的五竖格局。大楼层高三层,部分地方高四层。在主立面的外檐上方设计了女儿墙。加上底层的增高设计,使得建筑在横面呈现三段式的格局,即所谓的三平。此外,三平也严格按照了古典主义1:3:2的比例布局。在细节部分,两翼使用爱奥尼柱式分割成了三个小区段,每个区段的窗户采用半圆、三角、半圆的方式布置,并且在窗户两侧再设置了两根小立柱。这种设计是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常用布局,即所谓的“帕拉迪奥构图法”。另外,主入口上方增设的雕塑和窗户的一些细节部分采用了巴洛克风格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建筑物内部每层大厅的墙面和地面均使用大理石装饰或铺设。入口内侧的门厅内的穹顶和墙面均使用金色和彩色的马赛克拼成圣经故事图画。这样的精美的马赛克拼画,在上海只有原汇丰银行的八角厅穹顶可以与其比美。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另外建筑的底层窗户也用彩色玻璃组合成圣经人物故事。这些马赛克和玻璃图画均由土山湾天主教孤儿院的孩子创作完成。之所以永年人寿采用这种宗教图案布置,主要是体现公司希望客户健康平安,符合公司以人性关爱为主的经营理念。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从外面也能看出彩绘玻璃的精美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这是入口大门两侧的玻璃窗。

永年人寿大楼的彩绘玻璃均由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得孤儿在传教士的指导下制作。沪上目前留存的土山湾孤儿院制作的彩绘铅条玻璃窗,留下落款的,据我调查,仅有位于余庆路190号,现上海市委幼儿园内建筑的窗户彩绘玻璃窗。孤儿们在上海教堂内的所有原作均在文革时被毁掉。
   

1898,英国人摩尔在上海创办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公司开设在当时的广东路13号(即今广东路93号现址)。公司当时主要以外商企业作为服务对象,1901年以后开始接受中国人的保单,此后业务量迅速扩张,不久成为沪上最大的从事寿险的外资公司。为体现公司的雄厚实力和自己在上海保险业的地位,1907年,永年人寿拆除原先房屋,重新聘请通和洋行设计兴建新的公司大楼,1910年完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外商主要投保的永年人寿业务受到打击。1930年代,由于远东形势的恶化,为了防止再次遭受一战时的挫折,永年人寿逐渐向海外转移资金。期间永年人寿向中国贸易公司出售公司大楼,随后该楼改称中贸大楼。二战结束后,宁绍轮船与三北轮船公司租用该楼,该建筑于是又改称宁绍公司大楼。1953年,上海各行业开展公私合营改造,三北轮船公司由此并入长江航运公司1955年,永年大楼的产权移交至上海市房地局,并由房地局出租给培高钟厂作为作业车间使用,因此该楼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培高大楼。后来,该楼划给上海市轻工业局使用,作为该局的老干部活动室。1992年,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出资的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成立,并租用该楼底层进行办公。如今,该楼底层为中国民生银行外滩支行使用。

 

 

华安大楼,又名华侨饭店、金门饭店,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现在由金门大酒店使用。华安大楼属于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见以下照片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大楼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外观为新古典主义式,采用多种风格的装饰,立体三段式,一、二层用爱奥尼克柱廊,大门划分三间,有多立克式柱,两侧凸出,形成横三段,券窗口七八层之间有挑檐。中央顶部有塔楼,下层柯林斯式环柱,上层塔什干柱,上层为镏金穹顶。底层外墙砌花岗石,其他墙面为水泥錾假石。内部装修华丽。大楼原为八层,1939年加一层,高36.16米,占地1973平方米,建筑面积12526平方米。[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入口处的铁饰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门厅的天花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古色古香的电梯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大楼的门厅
上海现存的银行老建筑(3)
底层大厅内的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浮雕墙壁贴面。


华安大楼是最早的上海保险业建筑之一。1924年,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因总经理吕岳泉经营有方,事业蒸蒸日上,因而几度搬家。1919年迁至江西路31号,次年又迁往北京路11号。1922年,公司在静安寺路(南京西路)跑马厅对面购地11亩,1924年在西部2亩多的土地上建造华安大厦,投资70余万,有哈沙德洋行设计,工程专家康益督工,由有百余年历史的江裕记营造厂施工,1926年落成。大楼建成后,二层为公司办公室,三至八层为华安饭店,底层右侧有铺面,按时价出租。1932年一二八战事后,整个上海商业不景气,华安收入减少。八一三抗战后情况更差。1933年,香港华侨租下这栋大楼,开设了金门大饭店。抗战胜利后,金门饭店在楼下辟芷江厅。日军在芷江向中国政府呈降书。解放后金门饭店因劳资纠纷,于1950年停业,为华东纺织管理局租用。1958年改名为华侨饭店,为接待来沪华侨的宾馆。大楼于20世纪90年代又恢复为金门大酒店。

 

《黄浦区志》载,在1949年上海解放时,单是后来的黄浦区境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就有百余家,一些银行大楼随着时局的演变,业主也有了变动。如日本战败后,日资银行就撤了,九江路36号邮政储金汇业局分局的营业地址,外滩16号原日资背景的台湾银行变为中国农业银行。其它的,外滩15号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由中央银行入驻。

 

其余照片和注释稍后上传,抱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