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http://s4/small/51a20a21g760d37f01e93&690四岁小妞挑战四则混合运算的文章发表后,很多妈妈问我是怎么教孩子数学的,也从平时的网聊中获知一些妈妈在让孩子感知数学过程中出现强加意识的误区,所以这里就谈谈我从宝宝出生到现在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启蒙是关键:既然是关键那就多啰嗦几句,作为重点写吧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6EN00SIGG.gif
数学的概念不仅仅是数字,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顺序、分类等等,其实从宝宝一出生就接触到了数学,周围形形色色的物品无不蕴含着数学的概念,宝宝对这些物体充满好奇,因此家长就抓住宝宝好奇、探索期这个机会对他们适时点拔,结合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感知数学,这对宝宝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将来对数学的兴趣、反应能力都会是事功倍的效果,我大概做了以下八个方面:
1、从认识大小开始:平时很随意地告诉孩子家里的物品那个大那个小,水果、餐具、电器、桌椅等等,甚或和宝宝比手掌,都可以作为教材,说多了孩子自然就有了大小和比较物体的概念。
2、知道“1”和许多的概念:这可能是最基础的数字概念了,每天给宝宝小点心时可以先拿一个告诉宝宝这是“1”,再告诉她这里面还有许多
3、学数数引发数字兴趣:这个就更加可以随处进行了,如爬楼梯时家长带宝宝一起边爬边数数,吃桔子时先数一数有多少瓣;给宝宝调奶粉数调了几勺,或让宝宝玩玩具(买些有数字的玩具可以更加促进),或到野外摘树叶一片一片边数边摘下来……这都不仅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宝宝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些外还可以给宝宝唱些数字儿歌,如拍手歌、做操歌等,也可以由家长自己发挥创造,长期以往宝宝便对数字就很敏感。
4、认形状启蒙几何:先让宝宝牚握基本的容易区分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平时指点家中的有这些形状的物品告诉宝宝是什么形状,在吃饼干的时候问宝宝吃什么形状的,让宝宝自己选择,然后给他相应形状的饼干,宝宝熟悉基本图形后就可以延伸到其它相似图形,如正方形、椭圆形、梯形、平形四边形、棱形、心形等,让宝宝初步接触几何概念。
5、认识数字打基础:其实认数字首先就只要认识0—9,在带宝宝逛超市的时候,可以教宝宝认一认标签上的数字,也可以让宝宝看家里人的手机号码,不仅可以认数字也为以后宝宝记号码打下基础,在边让宝宝认数的同时边唱识数儿歌加深宝宝印象:“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家长也可以配合做些相应的动作,为枯燥的识数过程增添了乐趣,宝宝也更容易接受。
6、知道方位概念:平时摆东西时可以让宝宝认识方位的概念,告诉宝宝妈妈把杯子放在了桌子上面,把椅子放在了桌子下面,或者把苹果放在了水果篮里面,把纸巾放在了篮子外面,妈妈坐在宝宝左边,爸爸坐在宝宝右边……让宝宝感知方位的概念,对宝宝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有一定帮助的。
7、知道分类学会归纳:平时在收拾玩具时都是要宝宝一起参与,告诉宝宝相同的类的东西放到一起,家长可以先教,然后让宝宝动手,如家长分别说把小动物放到一起、把球放到一起、把娃娃放到一起,看宝宝是不是能完成以后玩过玩具后让宝宝自己分类收拾玩具;平时叠衣服,让宝宝知道指认衣裤、袜子、帽子分别放在哪个柜子,冬天、夏天的服装怎么分类,让宝宝产生归纳的概念。
8、排队知道顺序:到游乐场玩或去超市等地方都告诉宝宝要排队,同时可以启发宝宝我们排在第几位,我们前面还有多少位,从小让宝宝有次序感,我想这也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二、自己思考:
在告之、启发宝宝的同时,还要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平时随时可以向宝宝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自己来完成:在宝宝还不会说话时,可以要宝宝用动作来表示,比如要宝宝点数妈妈拿着几块饼干,可以让宝宝用拍手或蹦跳来表示;让宝宝认数字,可以拿出扑克牌家长说数字宝宝来抽;让宝宝认形状可以用积木让宝宝挑;把家里的娃娃拿出来排排队,让宝宝拿排在第几个的娃娃给妈妈……不要认为宝宝不会说话就什么都不懂都不接受,其实这时候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时期,只要家长随时随地地启发、让宝宝自己多思考,等到宝宝自己会说话时将会对这时期掌握的知识进行喷发,就像楚怡1岁4个月认识了1—10,1岁8个月能分清8种几何图形并能放进相应的孔里,一会说话就能自己点数,而且对任何事物的数量都感兴趣:看见画册上有五个苹果,就一个一个的指着1-2-3-4-5地数,看妈妈给她调牛奶,我舀一勺奶粉她就数一勺,在给她洗脚时,也会掰着自己的脚趾头数,只要是看到相同的有数量的东西宝宝随时都会数一数,如鞋垫、扣子、珠子等等,不拘泥于写着的死数字,而且刚会说话就运用数词、量词及“先**后**、先**再**”的关联词,说明宝宝的逻辑思维初显端倪,我想这也是平时在生活中对她进行指点而形成的吧。
三、不断发掘:
如果说启蒙是基础,那么在宝宝对数学有一定概念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宝宝拓宽思维空间,引导宝宝向纵深发展。
1、一直往下数:这时就可以借助一些图表了,楚怡1岁8个月能数到49就一直被卡住了,就是一张百数图表解的围,1岁9个月就数到了100、1岁11个月数到200。(现在会的乘除法当然少不了乘法口诀表。)
2、最初的加法概念:宝宝大些就可以尝试着让她接触,楚怡在两岁多时,就问她家里有多少个人,这个是很简单的了,答“5个”,刚好这时外婆外公去烧饭了,妈妈马上灵机一动问“那走了两个还剩几个呢?”很直观地就知道了“3个”。诸如此类,平时就从数人呀、到花园数花呀、吃糖呀、给积木呀什么的一些生活环节,很直观地开始对宝宝进行加减法启蒙,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树立起加减法的概念,而且是自然而然地、形象理解地,这不比死教宝宝几加几等于几减几等于几让宝宝接受要来得容易得多?
3、寻找规律:引导宝宝发现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比如一个星期的循环规律、秒针分针的循环、(这还让楚怡三岁半就能熟悉认识时钟),或者用摆东西的方式让宝宝实践,如妈妈摆一个桔子再摆一个苹果再摆一个桔子,接下来让宝宝按这个规律自己再完成下面的,或用积木按形状规律摆、或用彩色卡片按颜色规律摆,摆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让宝宝能发现这其中的规律,这也是提高宝宝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
4、学会分配:在家里给宝宝一定数目的糖果,要宝宝把在坐的人每人要分得一样多,开始可以告诉宝宝每人一颗每人一颗地给,最后宝宝看每个人手里都得了多少颗,是不是都是一样多的,再告诉宝宝结果:9颗糖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了3颗;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可以让宝宝自己来分点心,先可以两个人分一样多的,然后三个人来分……这些都是让宝宝直观地去感受平均分配的概念,也许当时并不一定能理解,但经过点滴地积累,宝宝肯定会有感知的。
话说回来,发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宝宝们的能力到了哪一步,我们只有试着去引导,其实我回过头来发现,楚怡的很多能力都是我后知后觉的,就像楚怡1岁10个月时知道到1加几等于几的后面那个数、会念了26个英文字母,还是我后来才发现的,所以说家长的发掘非常重要。
这是一篇比较片面的文章,就事论事,其实不管是数学还是其它知识,都让孩子从生活中感知从生活中获得,远比灌输效果要好得多,但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当家长看到孩子数数跳跃性地数数就认为孩子对数学不敏感,这都不用着急,其实当初楚怡认数读数也不是按顺序进行的,孩子的学习也是一个经验的积累,我们不要看着、比着别人孩子而逐赶自己的孩子,这将会使得其反,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以上只是我回过头来谈的一些经验,不一定完全、详细,有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我只是想说: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家长用心,随时发现和创造简单有趣地生活小游戏,善于从生活中给孩子各方面启蒙,相信不久的将来宝宝的表现会让你和我一样惊讶。给孩子启蒙教育其实多早都不算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