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衣》王式廊 --- 美术作品欣赏

(2008-04-09 18:20:37)
标签:

杂谈

 《血衣》王式廊 --- 美术作品欣赏  

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后又受过高等教育,就读于北平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专,上海美专。1935年赴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是具有广泛文化素养的革命者,他在民族民主革命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里成长起来,特定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和所具有的才华,使他的艺术在稳健中跃动着激情,在质朴中蕴含着深邃,在艰涩中透露着明朗与豁达,而他的艺术表现的焦点,始终对准着我国现代史上贡献卓著的淳朴的农民。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1954年,王式廓先生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这幅素描作品,一画再画,在近二十年的岁月中,一直在倾注巨大心血于《血衣》一画的创作和计划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画家以生命为代价对艺术的完整性作出了不懈的追求,他深入到生活中,为《血衣》的创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画了大量的农村老汉形象,可以说,他是在大量的农民肖像写生中,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练、酝酿了《血衣》的人物。对于这幅巨型主题性情节绘画来说,追求艺术的完善性,其难度远非小品所能比拟的。

《血衣》是时代的产物,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重要瞬间,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几千年来的命运,成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作品所着力把捉的是土地改革运动中,受剥削、压迫最深的雇农、贫下中农刚刚发动起来,与地主展开斗争的关键时刻,这一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血衣》艺术风格质朴、浑厚,画家通过自己对艺术形象强烈鲜明的感受,对人物造型的准确的把握,以精湛的艺术技巧,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认识和表现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形似与神似的统一,表现与再现的统一。《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画家从现实主义出发,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奔放粗犷的线条,对人物细节的虚实处理达到了画面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式廓积累了丰富的形象思维的经验。他说:“人物的运动姿态,和表情是表达人物思想和情绪的根本语言,”在他的《血衣》作品中恰恰体现了他的这种艺术思想,也应用了这种思想。出现于《血衣》系列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受害致残的中年男子、持血衣的妇女、披衣而起的青年人,包融入了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是经过典型化的集中概括而产生的丰厚的艺术形象。其所以能够打动人还由于形象和动作细节的真实具体性。“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老母亲尽管失去了双目,然而她的眉间牙关、蓬松白发、激动地伸出的手势,无一处不在“讲话”,无一处不是“表情”的一部分。人物神态、动作的生动性。使《血衣》中人物塑造抛弃了模式化的表情,而以瞬间的姿态动作和恰当的位置和角度,找到了合理的细节与形式感,画面以叙述性情节充分的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王式廓在1959年以后,又为新《血衣》,作了许多的努力,素描《血衣》虽获得广泛的赞誉。但王式廓只把它作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梯。1973年六十多岁的王式廓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之后,又着手续继画《血衣》,他在1963—1973年的油画草图中,对《血衣》右下角构图又作了重大的改动。王式廓对艺术的探索没有丝毫苟且和妥协,他处处表现出了一个真诚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品质,《血衣》展现给我们的是画家对起来革命的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艺术的认识。他一直遵循着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血衣》就是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应用写实的语方,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历史,同时也真实地表现画家本人的主观世界的情感,认识和理解。《血衣》题材来源于生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反映了当时两种阶级矛盾冲突,画家的某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

长期以来,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王式廓认真体会毛泽东关于深入生活的教导,并逐渐明确了“深入生活主要是研究人,理解生活主要是理解人”的艺术主张,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想与道路。

王式廓是革命美术运动的实践者,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铸成了王式廓艺术素质特色,他毕生追求深入地刻化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在人物素描上注入了无数心血,《血衣》是他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晶。《血衣》系列在二十世纪画史上立起了一组沉甸甸、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任何时候,只要提起作品的题目,眼前便会立刻浮现出那些激动人心的人物形象。五、六十年代,《血衣》面世之后,在美术界曾引起过不同的评论,那场争论反映了对一件代表性作品的认识过程。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又经受了严苛的历史检验,证明它是站得住的,而且还将长久地立于美术史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