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七札

标签:
读书听书 |
分类: 读书 |
听读七札
1.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1922十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国际国内各种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一个顿河岸边的哥萨克子弟,他感情动摇在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政治立场徘徊于苏维埃与反苏维埃势力之间,饱受痛苦;他有着哥萨克人一切的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英勇善战;他功勋卓著,从普通士兵到战斗指挥员,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战争让他失去了父母妻女爱人,自己沦为走投无路的土匪……(据《百度百科》编述)
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戕害,对优美生活的毁灭动人心魄。波澜壮阔又精细入微,真正史诗式作品。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哥萨克人参军入伍的装备竟都需自备。这让我想起《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哥萨克的战马都是自带的。
我听的是李野默演播版本,其艺术水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除极个别音误,堪称完美。强烈推荐。
《一个人的遭遇》是短篇小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苏联人民的深重灾难。
作为苏俄时期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读不出政治标签和“导向”自觉,书写历史呈现人性,经典自然成就。《静静的顿河》竟是肖洛霍夫23—37岁间的作品,让人难以置信。
2.
因为喜欢李野默而接着听了他演播的《笨花》。而《笨花》又让人不自觉联想到《静静的顿河》。都是大跨度写社会历史,写人物、家族在社会历史中的命运。但同时不自觉想起有关苏轼柳永的那个传说,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大江东去,十七八女郎、红牙板、晓风残月。无论建筑结构、情节缀连还是人物立面,都差距太大。制作平台推介说,《笨花》是铁凝最高水准力作,不知作家本人是否认同。
3.
这套书是一个弟子寄赠的。读了大半年。
很多传记作者容易先入为主立场分明带节奏,这套书没有这样的毛病。作者叙述安静克制,呈现客观诚恳,留给读者感受思考评价的空间较大。给了读者一个较为立体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作品读过不少,但其生平只读过一些零碎文章。
沈从文的文学观,也许是他人生观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前半生(1949年前)抱有的认识,后半生(1949年后)乃至人生终点,一直是执拗坚持的,因此遭到的围剿攻击,1949年是顶点。后来他宁可封笔也不再写作,几乎是一种玉碎瓦全式选择,在同时代作家之中,恐怕绝无仅有。
有意思的是,因为柔韧又坚定的持守,沈反比一些主动逢迎改造的作家得到了保全。
沈从文是个赤子。他不刻意追求什么,更不标榜。他只是坚持真诚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他看似孩子一样天真,但又十分敏锐深刻准确。他说自己在社会大变革中(1949年后)选择了一种健康的适应方式,这种健康选择,得力于他谨慎准确的判断和毫不逢迎的性格。
如果沈从文聪明一点,成熟一点,识时务一点,或者胆怯一点……主动投靠或虚与委蛇,都可能导致或身或灵的毁灭。他靠一种天然的敏感真诚、固执本真又谦柔平和活了下来,而且还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研究古代服饰且卓有建树,让人不能不叹为观止。
这套书里,沈从文是一面镜子,他映照下的鲁(迅)、郭(沫若)、范曾、丁玲显出罕为我知的另一面。而沈先生朋友圈里的徐志摩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妻,则温善暖人。
完全不能发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