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留痕

标签:
杂记杂谈 |
分类: 杂记 |
读书留痕
翻草稿,发现几年前三言两语的读书笔记,发来留痕。
1.《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这本书,是年轻同事历史老师小林子推荐阅读。他说推荐给我,是因我农村出身,可能会感兴趣,但他说,书比较长,也可能有些沉闷,让我跳着读,但我却一点不觉沉闷,一页一页精读下来。很震惊。
作为农家女儿,以前为农村的现状农民的命运,发过很多牢骚,读此书后知道那些牢骚浅薄而苍白。生于70年代的熊培云,用他的脚行走,他的脑思考,他的笔书写,产生的这部书,是实实在在的。
“是沉潜数年的心血之作。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
百度这评价是中肯切当的。
这部书除了丰富详实的史料,真实可信的实地实人访谈,深邃敏锐的思考,还有灵动睿智的表达,尤其是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读来让人动容。
(记于2015)
2.余华五部:《第七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
几年前,看了电影《活着》,震撼而压抑。觉得控诉得很深刻,也觉得生命的无常无奈。
阅读余华,却一直没开始,福贵、许三观,我一直没真正认识,只凭电影印象人云亦云。2014年末,先由学生昕,再由年轻同事娟,他们先后引领,一气读了5部余华。
《活着》,我觉得与其说在批评现实,不如说是人生感叹:人生就是苦难的修行,我们只有忍受。
《许三观卖血记》,深刻的现实批判。
《第七天》,借阴阳两界的连接处——殡仪馆,浓缩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
《在-细-雨-中-呼-喊》,很-混-乱,人-生-的-各-种-丑-恶。家-庭-教-育-和-影-响对-孩-子的戕-害。人-性-的扭-曲。
《兄-弟》,从66年写到改--开三十年。李光头和宋钢,两个-人物都有些缺-乏现-实根-基。同意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评价:散-漫-铺-张,粗-鄙-下-流。
还有一句我不同意: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余华是个牙-医,他的小-说每一部都有拔牙的冷-峻和残-忍。他的作品里几-乎看不到亮-色,能感到的只有压-抑和绝-望。
(记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