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议美国19th世纪女诗人埃米莉.狄金斯的一首诗

(2012-09-22 10:40:37)
标签:

文化

分类: 转载

Abstract:the author intend to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n poet Miss Emily Dickinson,especially on one of her poems relating to death. People give various comments on her as a poet and on her poems, such as from the aspects of religion,philosophy,psychology,her particular recluse way of life,her personality,ect.,which are very theoretical,however,the author prefer to read Emily Dickinson as a poet’s sake and give his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about the poet and her poem.

Key words:Emily Dickinson  recluse  poet  poem  death  rhythm  image

摘要:艾米莉.狄金斯(1830—1886)生前默默无闻,几乎没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痕迹,只是朋友不经她同意拿去发表了6首诗,似乎生不逢时;在她死后却名声大噪,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诗歌的大师。她留给身后研究者许多不解之迷。人们从各个角度解读其人其诗,如从她诗里的悲情意识、死亡意识、陌生化效应、语言艺术特色、美学理念,宗教意识,甚至以精神分析分析她的恋父情结,等等。

本文作者为学识所囿,不拟对她作哲学和理论方面的研究,仅围绕她本人和她的诗歌进行初步探讨。鉴于在她近1800首的全部诗作中,涉及死亡题材的就有500首,遂抽取一首比较著名的: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就诗论诗,希望能抛砖引玉,就教于众方家。

关键词:Emily Dickinson 隐者 诗人 诗歌 死亡 意象

1 生平

   1830年10月Emily Dickinson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市,终其一生生活在同一城市,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同一座房子里度过,很少外出旅游。她终身未嫁,据说从30岁以后就很少迈出家门。不过,与其象人们说的她是“阿默斯特的老处女”,莫如说是一个隐者和遁世者更恰如其分。作者不认为她一生与世隔绝,足不出户,是因为一场未果的爱情、感情受挫所致,而是她的性格使然,出自她内心深处想从社会退隐的愿望。

   艾米莉社会活动圈子极小,可她天生聪慧,敏感和感性。她读了大量的书:从她的生平看,她似乎喜欢读《圣经》,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约翰.米尔顿、查利斯.狄更斯、白朗宁夫妇、乔治.艾略特、叶兹等的作品以及美国作家和诗人艾默生、梭罗、朗费罗、爱仑.坡等,却对她同时代、与她比肩的诗人惠特曼不屑一顾。

在她的时代,发生了美国南北战争,农耕文明逐渐退缩,工商业空前发展,社会急遽变化。可她始终生活在与世隔绝、封闭狭小的空间里,构筑自己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巢穴。因而时代大潮的涌动于她并无影响,也丝毫没在她近2000首诗里有丁点儿反映。她不问世事、淡泊功利,潜心读书写诗。在旁人看来这种隐居生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语),在她却我行我素,从容淡定、隽永而滋润,她用写诗打发了自己的一生。

不过,尽管她隐居了一辈子,并不等于她不思索、不关心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友情、爱情、亲情、自然、生死、永恒等,是她诗里的主要题材。她有500首诗是关于死亡和永恒的。下面这首是流传很广的一首,本文作者诵读再三,想就诗的本意给出自己的粗浅解读。

2 读艾米莉的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2.1 诗的全文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 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 he passed us;

The dews g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My tippet only tulle.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 but a mound.

    

Since then ‘tis century, and yet each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2.2 诗歌赏析

现在,我们不妨把艾米莉的这首诗看作是一出短剧,在剧中有几个角色先后登台亮相,他们是:1) 叙述者,即诗人本人(I),一个女人,她平静地接受死神的来临, 给人的感觉她接待死神好像接待她的一个求婚者,一个她打算与他结婚的未婚夫;2)死神(death),访客也即求婚者,前来邀请叙述者陪她去永生之地;3)不死(immortality),在死神马车中的一个乘客;4)孩子们(children),在学校操场玩耍的男孩和女孩们。

   诗一开篇,叙述者正埋头忙碌,也许在读书,也许做些女红,也可能在做家务,总之,她还无暇接待这位朋友(死神)的到访。可这位朋友那么绅士,那么彬彬有礼,驾着马车前来邀请,诗的叙述者感到盛情难却,不得不抛下手头的活计和歇息的打算,登上朋友的马车与之从容同行。按说,在死神面前谁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既是不可回避的自然法则,也是残酷的现实。可在诗人的叙述中,死神非但一点儿也不可怕,反倒像一个友好的使者,一个礼数周全的情人,驱车前来向我们的诗人献殷勤。

   接着,诗人在到访朋友的呵护下,登上了接她的马车,那辆乘载尸身的灵柩车。可这趟通向坟墓的旅程是那么轻松自如,柩车也不给人以恐惧的感觉。它沿着车道徐徐而行,在读者眼里这趟死亡之旅显得泰然若定,从容平静。这时,人们觉得柩车似乎变成了一辆旅行车,它搭载着乘客即诗人,缓缓经过一幕幕生活场景:它驰过学校,诗人望着自己童年时嬉戏玩耍时的情景;再穿过田野,眺望田里成熟的谷物,回顾起成年后的辛勤耕耘春播秋收的劳作岁月。而这里,那片割倒横呈在地里仰望天空的谷子,与叙述者尸体躺在灵柩车驶过田野的形象交相辉映,彼此是那么和谐一致,恐怕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形象生动的比喻(metaphor)和意象(images)了。

当然,死神降临,多少有点令叙述者卒不及防,她身上也只穿的薄纱衣裙和披肩,很难抵御露水阵阵寒气的侵袭,叙述者感到此次旅行她准备的不那么充分。而车子驶向的那座遥遥在望的房子,望过去,也只是在地面的一点微微隆起,屋顶几乎看不出来,像一条飞檐装饰着大地。这里并未明说是所什么房子,也丝毫没有通常跟墓地相关的阴森恐怖的字眼出现,如白骨、骷髅、腐烂、蛆虫等等,那些让人看到、想到就毛骨悚然的描绘,可读者和叙述者皆心知肚明,前方的房子就是墓穴,一种恐惧的感觉在读者的心头油然而生。

行文至此,读者只能期待叙述者往此行的目的地---阴森可怕的坟墓进发了。可谁料诗人笔锋一转,宣布旅行结束,死神骤然不告而别,就好像是一场死亡预演。又好像诗人通过死亡进入自然无尽的循环,几个世纪过去了,却好像比那天还要短。诗篇的境界突变,叙述者超越了时空,就此猜到这辆车是驰往永恒的。

掩卷思索,我们除了读到诗人衣衫单薄感到寒露袭人时,引起对死亡降临些许的期待之外,便再没有任何让人畏惧的词汇了。尽管死神的造访出其不意,可他并没给叙述者造成慌乱。随着诗篇的展开,读者得以从各个角度理解死神,比如,他是一个受欢迎朋友的,可以借机摆脱劳累;是个情意绵绵的男朋友,可以陪伴女朋友尽情驾车兜风;是个外表彬彬有礼,实则冷酷无情的到访者;又可以看作一个去永恒世界的向导。相信不同人读这首诗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而诗人,她只不过用极其凝练的词句、完美的艺术形式,尽情诠释了她对“生”与“死”,“死亡”与“永恒”这么个人生主题的感受和体验。

2.3 诗歌形式

全诗共分六个诗节(Stanza),每个诗节的第一行有8个音节(Syllable),构成4个音步(feet);第二行6个音节,成3个音步;第三行又是8个音节,4个音步;第四行又是6个音节,3个音步。每行,无论8个音节还是6个音节,第一个音节都是轻音(Unstressed),

第二个是重音(Stressed),第三个是轻音,第四个是重音,依次类推。因此,每个诗节的首行和第三行在英文诗律中属于抑扬格四音步诗行(Iambic tetrameter);第二和第四行是抑扬格三音步诗(Iambic trimeter)。诗人主要通过声音(Sound)---元音辅音的重复和对比运用,通过韵律(Rhythm)---诗行中声音轻重长短使用规律,使整首诗时而急促,时而舒缓,调动人的情绪跌宕起伏,和诗人产生共鸣。6个诗节用了抑扬格,节奏比较整齐,一起一伏间宛如波浪滚滚向前,又好比一阕回旋曲,一咏三叹,步步递进,将乐曲推向曲终,推向高潮。

诗人用韵以押头韵为主,有时也用尾韵和中间韵,造成不同的音乐韵律和听觉效果。在第三诗节采用了三个首读重复(We passed),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童年,school;成年,field,gazing,成熟期,辛苦劳作的时间;晚年,setting sun;走向死亡。从中可以看出她善于将抽象的感念具象化,赋予难以琢磨、无法言传的抽象事物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命力,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诗中,艾米莉用了一些特别鲜明的意象,特别是她以死神为驾车邀她出游朋友的意象,贯穿诗歌的始终,前后呼应,渲染了气氛。诗人赋予她的意象以深刻的内涵,成为她阐述对死亡与永恒的思想、观点,表达感情和再现场景的重要媒介。

3 结束语

   像艾米莉.狄金斯这样的诗人及其诗的解说是无穷尽的,每个读她的人,都能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参考文献:1.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by Carl Bode,profess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Maryland,1971

          2.Emily Dickinson(1830—1886) complete poems,part four:Time and Eternity

          3.A poem by Emily Dickinson(1830—1886),analysis by Michael J Cummings,American literature:a College Survey. New York:McGraw-Hill,1961,page 436

 

本文作者:zdr系吾老姐,81届吉大毕业,现退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