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享】新浪微博的平台化、媒体化

(2010-12-15 11:27:14)
标签:

微博

新浪

it

互联网

创业

草根

分类: 行业信息

新浪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表示,前段时间新浪微博从4399董事长蔡文胜手中收购t.cn域名,将采用t.cn替代sinaurl.cn做短网址服务,这样在微博信息中的网址链接会更短,让用户分享内容时会更方便。彭少彬未透露收购t.cn域名的金额。

  域名查询信息显示,蔡文胜购得的t.cn域名已经转为新浪网所有。现t.cn域名注册公司为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注册人为新浪网副总裁谢国民。

  今年6月份,蔡文胜确认购得t.cn域名,据消息人士透露,蔡文胜购得t.cn的域名金额在百万人民币以上,比之前成交的k.cn、s.cn等单字母域名还要高出不少,早在2006年,t.cn域名于2006年曾以11万元的价格出售,短域名价值一路水涨船高。

  目前,t.cn域名仍转向一个游戏网站,所有游戏均指向4399。

---------------------------------------------------------------------------------

【分享】新浪微博的平台化、媒体化

一、现状

新浪微博在国内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功,除了因为在适当的时机推出,还有赖于新浪拥有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新浪微博目前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平台化、媒体化。

 这一期极客观察将为大家分析新浪微博的现状,以及它的平台化和媒体化道路。

在11月16日的微博开发者大会上,新浪公布了其微博服务的最新数据:自2009年8月公测以来,新浪微博已经拥有5000万用户,每天的微博发布量达到2500万条。

新浪微博的运营团队从新浪博客的运营经验获得了启发,使用“名人策略”让新浪微博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加V”用户,因而,很多崇拜自己偶像的“粉丝”就到新浪微博关注自己偶像的一举一动。

在概念上来说,新浪微博并不是一个新应用。全球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在国内,第一个将Twitter模式搬到中国的是饭否,饭否网去年7月被有关部门关闭,今年11月重开。

新浪微博在一个既危险又安全的时期推向公众。

1、安全的时期

2009年8月,Twitter在中国无法访问,当时中国最大的微博网站饭否网被关闭。新浪这个时候推出新浪微博,恰好处于无竞争状态,轻而易举地成为了老大。

 2、危险的时期

  危险是因为当时有关部门对微博心存疑虑,认为它在某程度上具有颠覆性。所以,新浪微博在监管和审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以构建一个“和谐”的平台。

虽然新浪微博的模式并不新,核心模仿自Twitter,但是新浪针对中国用户做了大量的本地化工作:转帖+评论、嵌套式评论、一键插图、分享视频、微博筛选、强调明星与粉丝互动等。

新浪在博客运营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它将这些经验复制到微博上并做了一些“本地化”工作,使得新浪微博以指数级发展。

目前,新浪微博上不仅有娱乐明星,还有企业、媒体、公关、企业职员、学生等。5000万注册用户里,几乎包含了所有行业的人。有人在新浪微博上关注行业动态,有人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有人在上面进行社会化营销,有人……

新浪微博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人士的网络活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和现实社会平行,甚至比现实社会更容易推荐一些事情。

新浪微博目前粉丝关注数前10的,全部都是娱乐明星。在“草根人气榜”上,关注数位于前10的,也几乎清一色是与娱乐相关的。这正好印证了很多互联网评论家的讲法:中国互联网是以娱乐为主的。

在11月的新浪微博开发者大会上,新浪宣布其微博部门将分拆成立新公司。

二、平台化

在当前各大门户都在积极开发自己的微博平台的情况下,新浪微博作为目前该领域的领头人率先宣布向开发者开放其平台。对于开发者来说,其可以利用新浪微博的数据进行应用开发,并获得收益分成;对于新浪来说,其可以通过此举继续保持新浪微博的领先地位,实现微博平台的商业价值,同时进一步的吸引用户,扩大自己的影响。

新浪微博主要围绕于新浪微博的数据开放展开,包括广大用户的状态更新信息、好友关系数据、以及用户本身。目前开发者通过新浪提供的API,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

1、微博账户与网站(应用)账户的共享

在与新浪微博实现帐号绑定的网站或应用上,用户可以利用新浪微博帐号进行方便的登陆,减少重新注册的麻烦。用户在第三方网站和应用上的状态信息可以实现与在新浪微博上的同步更新,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互动。

2、网站(应用)内容分享

开发者可以在网站或应用内部署分享按钮,方便用户将网站的内容快速发布到微博上,利用微博的广泛用户量提升网站知名度,同时吸引流量。

3、第三方微博客户端

开发者利用数据获取,发布等API可以开发出各类第三方客户端,包括各种手机客户端,浏览器插件,及桌面客户端。可以使用户无需打开新浪微博页面就能发布信息、察看好友更新、与好友实现交流等。同时,开发者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出更为优化的用户界面,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甚至提供特有的附加功能。

4、数据挖掘

通过对微博上不断更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各种关于社会趋势、经济动态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用户的个人信息的分析也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应用,例如推荐兴趣相似的好友、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等。

自2010年初新浪微博推出API开放平台至今,新浪开发平台已经拥有超过800款的应用,其中已经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应用涌现出来,如街旁,口袋微博客户端。

新浪公布的应用人气榜显示,新浪微博的应用种类目前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社交游戏类(如求收养、闻彰拼图),也有用户分享类(Picself、美图秀秀、九宫格日记、音乐电台、街旁),以及各个平台的客户端。其中不少应用同时提供了多种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整合的体验。街旁网和求收养都表示,新浪微博开放平台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户,其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与新浪微博平台的互动。此外,如优酷、土豆一类的网站通过使用新浪微博平台对自己内容进行推广传播,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调查显示,同样的视频内容在新浪微博的评论数是优酷的30倍。

在第三方应用中,中小规模的开发者的作品占据绝大多数,传统的大型开发者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这一方面有大开源于大开发者其他平台有一定顾忌的原因,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平台对开发者相对更加平等的特点。

对于微博这种轻量级的微平台,开发者技术上进入的门槛较小,开发者更多需要在创意和体验方面取胜,这对中小的开发者来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良机。新浪明显也看到了中小开发者对其平台战略的重要性,在开发者大会上启动了中国开发者创新基金,针对微博应用平台鼓励创新和开发,并承诺将对开发者提供最大的帮助,广泛挑选潜力型项目进行投资。

三、媒体化

新浪骨子里是一家媒体公司。

如果你有仔细观察,会发现新浪微博在重点推荐的栏目有:微直播微访谈微博日报人气热榜热门话题。这些栏目无一不是媒体化的。新浪微博开放平台上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具,但是,新浪作为一家媒体公司,其媒体的气质是不会消失的。相反,新浪必定会将微博朝媒体化来运营。

一个熟悉新浪微博的人告诉我们,新浪正计划开发一套“公民记者解决方案”。

据知情人士介绍,这套解决方案分3个部分:

1、直播终端

为公民记者和记者提供一套方便的直播终端。我们可以猜测,这套终端可能是机卡分离的,以防止直播过程中被有关人员发现并砸烂机器,存储卡可能会和拍摄机分开。

这个终端最终可能会是一台“新浪微博手机”。

2、后台支持

记者拍摄的视频和照片会被迅速上传到专门的后台,以方便日后编辑、发布到其它网站等。

3、协同办公

支持记者和编辑之间协同操作,让编辑部可以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进行微博报道。

因为目前新浪在网络媒体、微博两个领域都已经是老大哥的地位,它必然会继续在这两个领域下功夫,使他们相互促进,以巩固新浪的地位以及谋求更大的发展。

当新浪将微博作为媒体来运营时,受益的不仅仅是新浪,用户同样受益。

从用户角度看,微博有逐渐成为其新闻中心的趋势,众多用户通过关注记者、新闻机构、名人等方式获取最新的新闻动态,同时广泛的互动交流也使得用户在微博上能够获得比传统门户网站更加深入、全面的新闻分析。以媒体为中心的新浪对这一趋势心知肚明,如果能够打通目前微博与门户的屏障,使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新闻门户、微博平台,广告平台等不同产业的融合,这对新浪实现自身转型,加速微博的发展是有巨大帮助的。

微博的媒体功能加强后,通过微博的反应速度和广泛的用户群也可以对传统的新闻门户产生促进作用,如加大热门新闻在门户网站的的呈现权重、将用户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输出到门户网站上,比如前面提到的“微博日报”。

 

 

http://w3.geekpark.net/observe/gp02.png

这些措施在提升门户网站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用户吸引到微博平台上来。这一模式需要新浪微博拥有能产生优质内容的用户,新浪微博上目前拥有的大量明星用户是一个渠道,新浪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普通用户产生内容的鼓励,毕竟内容才是媒体、以及微博的核心价值。

不管是从外部观察,还是从内部获得的小道消息,都证明新浪微博将朝着媒体化的道路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