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请理解网友对万科捐款的炮轰

(2008-05-20 23:20:10)
标签:

汶川地震

捐助

杂谈

分类: 新闻信息
万科员工捐款以10元为限,王石遭网友炮轰。自“5.12”震灾发生后,不少企业纷纷解囊,更有不少企业捐出数千万巨资。而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总部捐款数目为人民币200万。这遭到了部分网友的炮轰,王石回应说,不要泛慈善化。200万是董事的授权,而且“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
,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5月17日《南方日报》)
    
    实话说,这个时候讨论捐款多少的问题,实在有点不合时宜。国难当头,比团结更重要的还是团结。汶川一震,举国同悲。捐多捐少,既是自觉,也是能力。从权益法则角度说,甚至可以是隐私,有选择捐或不捐的自由。但既然王总高调宣称当天就捐款人民币200万,网友关注一下、议论一下也很正常,毕竟,万科在房产界的龙头地位众人皆知,对这样的民族企业,公众寄予形而下的社会责任厚望也属正常。
    
    想起股神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无论如何狡辩或诡辩,谁也不能否认,汶川赈灾也是一面镜子,“只有在大灾发生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献爱心。”这个法制社会,几乎很少有人会逼捐索捐,权力与舆论对捐款自由的敬畏都是为了保护同胞的满腔热忱。同样,比较一下,权衡一下,甚至反思一下捐款的表现——尤其是对公众人物、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体,也不是动辄得咎的事情。有人大力倡导“捐一块钱和捐一万块钱一样”的观点,笔者以为,眼下来说,未必很合时宜。一者:“捐一块钱和捐一万块钱一样”强调的是参与意识,类似赛跑第一和赛跑最后一样,参与了就是一种精神的收获——问题是,对当下汶川震灾后的重建与复兴,一块钱怎么可能和一万块钱一样呢?一万块钱能买多少书包、多少奶粉啊!其次,“捐一块钱和捐一万块钱一样”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大家都有充分的道德自觉,就譬如老奶奶摔倒了,我们说“不要责骂她身边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会积极伸出援救的手——但是,如果捐赠在某些人、某些企业眼里“一块钱与一万块钱”都是“负担”,我们友好地、善意地关注一下又何妨呢?从来,道德都离不开舆论的推进与引导。
    
    回到万科捐款的事实上来,坦白说,我很失望。尽管万科是我很喜欢、并以为洋溢着人本温情的一家企业,尽管我知道并不应强制要求它捐多少。但有几个事实值得考量:一者,万科销售额排名房地产业内地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其次,王总解释说,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今年的雪灾中,万科分批前后合计捐款100万元,何况,汶川震灾数十年一遇,不是普通频发性灾难;第三,万科集团内部募捐提示“普通员工捐款以10元为限”让人费解,如此企业宣扬的是怎样的企业文化?难道10元是其员工生存负担的“底线”?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网友对万科捐款的炮轰,固然有非理性的一面,更多的还是对其张扬特殊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吁求。万科觉得捐200万“合适”,我们应该只能表示尊敬,但不一定是理解或赞赏。地产企业捐1000万以上的不胜枚举,如四川蓝光、恒大地产、世贸、永泰、华侨城等,其实力未必比万科强,但是他们的行为的确值得公众称赞。
    
    我们理解万科捐多捐少的自由,同时,也请万科及王总理解网友对其捐款数额的敏感。共担国难,心手相连。爱心,不是嘴上的功夫,有时也须摸得着、看得见。[宋桂芳]
---------------------------------------------------------------

文章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5/18/content_819728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