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确理解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中的若干概念

(2010-07-19 21:35:47)
标签:

标准差

混凝土强度

统计法

最小值

分类: 资料学习

    要保证混凝土的实际强度达到合格的要求,必须做好三个环节的控制。除切实搞好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又称初步控制)、生产控制外,还要对半成品和成品在出厂交付使用前,进行验收,即进行合格性检验评定,又称验收控制。

    通过验收环节,对商品混凝土生产方而言,是使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产品,不予出厂,防止给使用者造成实在或潜在的危害。在混凝土生产控制措施不够健全或原材料控制不尽完善的情况下,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合格性检验的验收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使用方而言,现场试块强度是评定混凝土结构实际强度并进行验收的依据。

    一、强度类型

    对混凝土进行强度试验的目的大体有两个,因此所得的强度也有两种。

    1. 标准养护强度

    对用于工程结构中的一批混凝土(验收批)按标准方法进行检验评定,视其是否达到该等级混凝土应有的强度质量,以评定其是否合格。这种强度的试件应在标准条件下养护,故称为混凝土的标准养护强度,简称标养强度。

    这里应强调的是,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时,作为结构混凝土强度验收的依据是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并在现场由商品混凝土供应方、施工方和监理单位共同取样制作并进行标准养护的试块强度。商品混凝土供应方的试块标养强度只是商砼供应方用于评定企业的生产质量水平和作为生产控制用的,虽然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结构强度验收的依据。

    2. 同条件养护强度

    对在混凝土生产施工过程中,为满足拆模、构件出池、出厂、吊装、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等的要求,而需要确定当时结构中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值以便进行施工控制。这种强度的试块一般均置于实际结构旁,以与结构同样的条件对其进行养护,故称为混凝土的同条件养护强度。又因其多用于控制施工工艺,故简称施工强度。

这两种强度在取样、养护、评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应注意它们的差异以免混淆。

    标准强度和施工强度有以下三点差别:

    1.养护方式不同:如前所述分别为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

    2.评定方式不同:标养强度按批评定(验收批的划分见后面),有三种评定方法(标准差已知统计法、标准差未知统计法、非统计法);施工强度基本按组与相应的工作班混凝土一一对应地检验。

    3.评定目的不同:标养强度是为了确定该批混凝土的强度是否合格,以便加以验收;施工强度不是为了评定合格与否,只是为了判断施工工艺过程(拆模、起吊、张拉、放张等)的可能性,是无所谓合格和不合格的。

    二、标养强度验收批的划分

    1.同一验收批的条件

    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应分批进行,构成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质量状态应大体一致。所谓大体一致由“四同”条件加以确定。

    (1)强度等级相同;

    (2)龄期相同;

    (3)生产工艺条件基本相同;

    (4)配合比基本相同。

    其中生产工艺条件基本相同是指混凝土的搅拌方式、运输条件、浇筑形式大体一致的情况。配合比基本相同是指施工配制强度相同,并能在原材料有变化时及时调整配合比使其施工配制强度的目标值不变。

    2. 验收批的批量和样本容量

    混凝土每一验收批的批量和样本(试件)的容量大小,除应满足GBJ107-8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的按混凝土生产量所需制作试件组数(取样频率)外,还与选用标准中采用哪一种评定方法((标准差已知和标准差未知统计法或非统计法)来评定混凝土强度有关。同批的混凝土试件组的数量称样本容量,而它所代表的该批混凝土的数量,即为被验收混凝土的批量。

    因此,对不同评定方法,混凝土验收的试件组数(样本容量)和混凝土的验收批量可以用下表来表达。

表格 1验收批容量和样本容量

评定方法

试件组数(样本容量)

代表混凝土批量(验收批量)

方差已知统计法

3组

最大为300m3

方差末知统计法

≥10组

最少为1000m3

非统计法

1-9组

最大为900m3

注:当采用加大取样量时,其最小批量可小于1000 m3

    三、强度检验评定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验收函数

    无论是统计方法或非统计方法,判定验收批混凝土是否合格均有两个条件,一是验收批混凝土实测强度的平均值是否满足验收条件的要求;二是验收批混凝土实测强度的最小值是否满足验收条件的要求。当两个验收条件均满足时,该批混凝土才算合格,否则为不合格。这里,验收批混凝土的实测强度平均值和最小值我们称作验收函数。可见,验收批混凝土实测强度的平均值这个验收函数是通过验收批混凝土实测强度数据求算术平均而得到的,验收批混凝土实测强度的最小值这个验收函数就是验收批混凝土实测强度值中最小的那一个。

    2.验收界限

    上述验收函数必须达到的某个限值,是一个具体的数值。有时这种限值只有一个,有时可能有两个,如果有两个时,应取要求更严格的一个作为验收界限。例如标准差已知统计法的最小值验收界限就是如此。也就是说,验收界限随检验的方法不同而不同。

    3.验收条件

    简言之,就是将验收函数与验收界限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不等式。无论是标准差已知统计法、标准差未知统计法、还是非统计法,验收界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平均值验收条件;

    最小值验收条件;

    三种评定方法都要满足这两个验收条件(通式),只不过验收界限的两个允许值的内容和计算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四、标准差已知统计方法

    标准差已知统计方法的应用是在混凝土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保持一致,且同一品种混凝土的强度变异性能保持稳定,由能提供前一个检验期(不超过3个月)的同一品种混凝土强度的已知标准差σ的混凝土生产单位进行评定。固定式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预制构件厂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1. 评定步骤

    标准差已知统计评定分两大过程。一是前一统计期试验数据的处理,二是对本批混凝土的检查评定工作。

    (1)前一统计期试验数据的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划分检验批:将前一统计期(不超过3个月)的同类混凝土,按时间顺序,连续三组强度数据为一批,总批数(m)不少于15组;

    1)计算极差

    即计算每批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

    2)计算标准差

    3)计算验收界限

    在这里,最小值的验收界限是双控条件。即由绝对值和相对值(85%或90%的强度标准值)共同控制。实际判定时,哪个数值大(即哪个条件较严)即取哪个作为最小值的验收界限。

    (2)本批混凝土的检查评定

    1)组批:连续三组为一批,代表批量最大为300m3

    2)计算验收批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确定是否满足上述平均值验收界限的条件。

    3)计算验收批混凝土强度的最小值,确定是否满足上述最小值验收界限的双控条件。

    4)综合评定合格与否。

    五、标准差未知统计方法

    标准差未知统计方法是在混凝土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内不能保持基本一致,混凝土强度变异性不能保持稳定,或由于前一检验期内的同一品种混凝土没有足够的混凝土强度数据藉以确定验收批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而由生产单位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

    1.评定步骤

    标准差未知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差已知的统计方法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无前期统计数据可借鉴,但本期验收批混凝土的强度数据较多(组数n≥10),可以求出强度的标准差。当采用标准差未知的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时,与标准差已知统计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别是:

    (1)标准差是在本期混凝土强度数据的基础上求得的。由于验收批混凝土强度数据较多(n≥10组),其标准差可直接用统计学的有关公式求得;  

    当标准差 的计算值小于0.06 时,取 =0.06 。即当计算的标准差过小时,应取其不小于0.06 这个下限值。

    (2)平均值验收界限的合格判定系数λ1和最小值验收界限的合格判定系数λ2由验收批混凝土强度数据的组数决定。即由试件组数不少于10组的同一品种的混凝土构成一个验收批。

    六、非统计法

    对零星生产或现场搅拌批量不大的混凝土,由于缺乏采用统计法评定的条件(既无前期已知的标准差,验收批强度数据又不足,n<10组),此时可采用非统计法评定。

    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其平均值和最小值的验收界限是固定值。对各种等级的混凝土都可事先计算出来备用。

    1.评定步骤

    由试件组数少于10组的同一品种混凝土组成一个验收批,与统计法一样,其合格评定条件也应同时满足如下两条要求:

    平均值条件;

    最小值条件;

    与统计法不同的是验收界限与离散程度无关,而为一常数与对应等级的强度标准值的乘积。

    验收函数

    非统计法评定平均值的验收函数为验收批混凝土实测强度的算术平均值;而最小值的验收函数为被验收批混凝土的实测强度中的最小值。

    评定

    当合格评定的平均值和最小值的验收函数均不小于相应的验收界限时,该批混凝土评为合格。若其中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的验收函数小于相应的验收界限时,则评为不合格。

    七、 三种评定方法的比较

    这里将三种评定方法的应用条件、验收批构成、标准差计算、验收函数和合格条件以表格的形式表达。详见附表。

 附表                                 混凝土三种强度评定方法的比较

 

应用条件

验收批

标准差计算

验收条件

说明

标准差已知

混凝土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保持一致,且同一品种混凝土的强度变异性能保持稳定,由能提供前一个检验期(不超过3个月)的同一品种混凝土强度的已知标准差σ的混凝土生产单位进行评定。固定式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预制构件厂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连续三组为一批,代表批量最大为300m3

1、划分检验批:将前一统计期(不超过3个月)的同类混凝土,按时间顺序,连续三组强度数据为一批,总批数(m)不少于15组;

2、由极差计算标准差

1、平均值条件:

2、最小值条件:

且最小值还应满足:

      当强度等级小于或等于C20时;

       当强度等级大于C20时。

在这里,最小值的验收界限是双控条件。即由绝对值( )和相对值(≥85%或≥90%的强度标准值)共同控制。实际判定时,哪个数值大(即哪个条件较严)即取哪个作为最小值的验收界限。

标椎差未知

在混凝土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内不能保持基本一致,混凝土强度变异性不能保持稳定,或由于前一检验期内的同一品种混凝土没有足够的混凝土强度数据藉以确定验收批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而由生产单位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

≥10组,代表批量最小为1000 m3

标准差是在本期混凝土强度数据的基础上求得的。由于验收批混凝土强度数据较多(n≥10组),其标准差(用 表示)可直接用统计学的有关公式求得:

1、平均值条件:]

或者:

2、最小值条件:

试件组数

10-14

15-24

 

1.70

1.65

1.60

 

0.890

0.85

 

合格判定系数 与一批混凝土中所包含的试件组数有关,组数越多,出现最小值的可能性越大,故应适当放宽。因此对试件组数不少于15组时,最小值合格判定系数 有所降低。

 

非统计法

对零星生产或现场搅拌批量不大的混凝土,由于缺乏采用统计法评定的条件(既无前期已知的标准差,验收批强度数据又不足,n<10组),此时可采用非统计法评定。

1-9组,代表批量最大为900m3

不需计算标准差。

1、平均值验收条件:   

2、最小值验收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