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桩控制要点
(2010-05-03 11:34:36)
标签:
钢筋笼垂直度套管钻机混凝土咬合桩杂谈 |
分类: 资料学习 |
1、
为了保证钻孔咬合桩有良好的咬合效果,应严格控制孔口的定位误差,孔口定位误差的允许值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为了保证钻孔咬合桩底部有足够的咬合量,除严格控制孔口定位误差外,还应对其垂直度进行严格控制。
成孔过程中要控制好桩的垂直度,必须抓好以下3个环节:
(1) 套管的顺直度检查和校正。
钻孔咬合桩施工前应在平整地面上进行套管顺直度的检查和校正。首先检查和校正单节套管的顺直度,然后将按照桩长配置的套管全部连接起来进行整根套管的顺直度检查和校正。
(2) 成孔过程中桩的垂直度监测和检查。
① 地面监测。
②孔内检查。每节套管下压完成后安装下一节套管之前,可视施工过程中桩孔垂直度的变化规律,定期安排一定频次的抽样检查,即停下来用测斜仪进行孔内垂直度检查。
(3) 纠偏。
成孔过程中如发现垂直度偏差过大,必须及时纠偏,一般是利用钻机的套管驱动器来进行切削钻进纠偏即可。
3、
A桩混凝土缓凝时间应根据钻机施工咬合桩工序要求时间来确定,单桩成桩时间又与地质条件、桩长、桩径、钻进能力及操作工艺水平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A桩混凝土缓凝时间主要根据以下因素来确定:
(1)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所选钻机的类型在现场做成桩试验来测定A、B桩单桩成桩所需时间tA、tB。
(2) A桩混凝土的缓凝时间可根据下式计算
T=k(2tA+tB)
式中T——A桩混凝土的缓凝时间 (初凝时间);
k——不可预见因素影响系数, k=1.20;
tA、tB——A、B型桩单桩成桩所需时间。
4、克服桩内“混凝土管涌”
在B桩切割两侧A桩成孔过程中,由于A桩混凝土尚未凝固,还处于流塑状态,因此A桩混凝土可能从A、B桩相交处涌入B桩孔内,称为“混凝土管涌”。克服“混凝土管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控制A桩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超过14cm。
(2) 套管底口应始终超前于开挖面2.5m以上,如果钻机能力许可,这个距离越大越好。
(3) 必要时可向套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使其保持一定的反压来平衡A桩混凝土的压力,阻止“混凝土管涌”的发生。
5、
由于套管内壁与钢筋笼外缘之间的间隙较小,灌注桩芯混凝土起拔套管的时候,钢筋笼有可能被套管带着一起上浮形成“浮笼”。一般用振动锤起拔套管时因高频振动的液化减摩效应,“浮笼”现象极少发生。此外,尚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1) 确保灌桩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其粗骨料粒径满足<20mm的要求;
(2) 钢筋笼的加工尺寸应确保精确,在转运、吊装过程中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钢筋笼扭曲变形;
(3) 在钢筋笼底部加焊一块比钢筋笼略小的薄钢板,增加其抗浮能力。
6、
往往一台钻机施工无法满足工程进度要求,需要多台钻机分段施工,这就存在首尾段之间的节点连接问题。节点连接一般采用砂桩过渡的方法,即先施工段的端头设置一个砂桩用以在相邻的A桩预留出咬合企口,待后施工段到此节点时在砂桩桩位重新成孔挖出砂并灌上混凝土即可。
7、
在钻孔咬合桩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因A桩超缓凝混凝土的质量不稳定出现早凝现象或机械设备故障等原因,使施工未能按正常要求进行而形成事故桩。事故桩的处理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1) 平移桩位单侧咬合。
(2) 用后压浆技术,旋喷补强技术等法处理排桩之间的缺陷是十分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