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望月》教学实录
(2015-06-29 11:08:30)
标签:
阅读 |
分类: 教学设计 |
一、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生:(齐读)望月。
师:轻轻地读。
生:(轻声,齐读)望月。
师:柔柔地读。
生:(轻柔声,齐读)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课件呈现: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打开书,静静地寻找,江中月在哪里,诗中月在哪里,心中月又在哪里。然后,试着做一做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生:(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师:好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小题的完成情况,谁来?
生:(朗读答案)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
师:(板书: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同意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好的!不简单!只读一遍,就看清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原来,《望月》一文,先写的是——
生:(齐读)江中月。
师:接着写的是——
生:(齐读)诗中月。
师:最后写的是——
生:(齐读)心中月。
师:读课文,先把思路理清楚,心中就有了方向和全貌,这叫提纲挈领地读。
二、品读江中月
师:有了提纲挈领地读,我们才能够细致入微地读。那么,课文的哪个部分在写江中月呢?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没错,这一段的确写了江中月。大家看——
(课件呈现: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
生:(自由读这段文字)
师: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段江中月?轻轻地,柔柔地。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月亮是安详的,你的读也像月亮一样安详,真好!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个晚上,就在这个现场,你置身在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吗?
生:清幽旷远。
师:我知道,这是课文中现成就有的一个词,对吧?(生点头示意)你这是活学活用啊!清幽旷远,多么独特的感受!
生:我会选“安详”。
师:“安详”,真好!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状态。
生:我用“静谧”这个词。
师:“静谧”,是吗?好一个“静谧”,这是一种安静而美好的氛围。
生:隐隐约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隐隐约约”表达了月亮没有很清楚,它总是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
师:那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清幽旷远的、安详的、静谧的、朦胧的,再来读一读这一片江天月色。(音乐响起)轻轻地,柔柔地,读——
生:(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师:多么安详的月亮,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静谧的月色呀!孩子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它一定跟江有关,对吧?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找到一个,框出一个。
生:(默读,框出带“江”的词语)
师:好,这段文字虽然不多,却出现了不少带“江”的词语,是吧?谁来依次读一读这些带“江”的词语?
生:(朗读)“长江”。
师:这是第一个。
生:(朗读)“江面”。
师:这是第二个。
生:(朗读)“江水”。
师:这是第三个。
生:(朗读)“江两岸”。
师:这是第四个。
生:(朗读)“江天”。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江天”——
生:(朗读)“江天交界处”。
师:嗯!这就对了。一个出现了五个带“江”的词语。(课件呈现:第2自然段,其中带“江”的词语用红框框了出来)孩子们,请看大屏幕。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带“江”的词语,怎么读呢?我读这些带“江”的词语,你们读其余的文字。
师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师随着学生的朗读,略带强调地、起伏有致地朗读这些带“江”的词语)
师:现在我们调换一下,你们读这些带“江”的词语,我来读其余的文字,注意用心感受老师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节奏,好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师读得舒缓、轻柔、起伏有致)
师:大家看,此时的“月”,此时的“江”,能够分离吗?
生:(齐答)不能!
师:此时的“江”,此时的“月”,能够分离吗?
生:(齐答)不能)
师: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都已经融入到了——(指着大屏幕中的“长江里”一词)
生:(齐读)长江里。
师: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面。
师: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两岸。
师:也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天交界处。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啊!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相信,月光照亮的一定不只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和万条。看!一轮明月映照着千条万条江,只见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指着大屏幕中的“长江里”一词)
生:(齐读)长江里。
师:如果“长江”是指一条长长的江。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面。
师: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两岸。
师:也融入到了——
生:(齐读)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音乐响起,深情地朗读)“月亮出来了,”
生:(深情地齐读)“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朗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生:(齐读)“江面被照亮了,”
师:(朗读)“流动的江水中,”
生:(齐读)“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朗读)“江两岸,”
生:(齐读)“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朗读)“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生:(齐读)“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安详的月亮,清幽的月光,静谧的月色。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
生:(齐读)江中月。
三、品读诗中月
师:那么,“诗中月”又在哪儿呢?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段落?
生:(朗读第6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
师:一共六句诗。大家看,这就是诗中月——
(课件呈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一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亮。对吧?那么,诗人借着月亮在轻轻地、柔柔地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请你从每一句诗中圈出一个合适的动词,来体会诗人望月的心情。
生:(默读诗句,圈出动词)
师:好的,我们先看第一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呼”。
师: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好的,把这个“呼”字圈出来。呼月,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不知道月亮的名字,就把它叫做——
生:(齐答)白玉盘。
师:看!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叫什么来着?
生:白玉盘。
生:白玉盘。
生:白玉盘。
师:瞧瞧,居然把月亮的名字都叫错了,还直嚷嚷“白玉盘”“白玉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那是一种富有童趣的心情。
师:来,把这种富有童趣的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真好,因为好奇而呼月。第二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圈的是“问”。
师: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好,把“问”字圈出来。问月,你在问什么?
生:我在问“明月几时有”。
师:明月能回答吗?
生:不能。
师:明明知道月亮不能回答,为什么还要问?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孤独。
生:充满矛盾。
生:烦恼。
师:也许,都有吧?!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因为孤独而问月。第三句,你圈的又是哪个动词?
生:嗯,“疑”。
师:怀疑的“疑”,半信半疑的“疑”,把“疑”字圈出来。这首诗,我们太熟悉了。(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接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疑月是因为——
生:思念故乡。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诗,读出那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因为思乡而疑月。孩子们,读过这三句诗中月,我想,你可能已经发现,诗人们虽然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是——
生:他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生:感受是不一样的。
生:对月亮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师: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我们看第四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近”。
师:亲近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一个“近”字,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喜悦,那一点欣慰啊。再看第五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圈的是“愁”。
师:“愁”在这里是一种心情。
生:“眠”。
师:“眠”是睡觉,那么,“眠月”就是月亮睡觉,不通啊!
生:我找的是“对”。
师:对!就是这个“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对月是因为睡不着觉,睡不着觉是因为愁绪满怀。所以才有(朗读)“江枫渔火”——
生:(接读)对愁眠。
师:因为忧愁而对月。我们再看最后一句诗中月,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圈的是“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月光,嗯,走进了江水中。
师:进入江水的是月亮,不是诗人,你得找有关诗人的动词。
生:“流”。
师:流?谁在流?
生:江水在流。
师:是啊,是江水在流,不是诗人在流。其实,这不能怪你们,在这两句诗中,根本就找不到有关诗人的动词。我们来看看诗的后两句——(课件呈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师朗读这句诗)哪个字?
生:我找的是“思”。
师:把“思”字写下来。思,思念的“思”,思前想后的“思”。思月是因为不见月,峨眉山月就像朋友一样陪伴过我,现在不见了,怎不让人思念啊?
孩子们,现在你看到了,诗人们望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他们对月亮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看,有人因为好奇而——
生:(齐答)“呼月”。
师:有人因为孤独而——
生:(齐答)“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齐答)“疑月”。
师:有人因为欣喜而——
生:(齐答)“近月”。
师:有人因为忧愁而——
生:(齐答)“对月”。
师:有人因为怀念而——
生:(齐答)“思月”。
师:孩子们,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每个诗人的感受和心情却大不一样,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月,感受诗人们望月时的不同心情。我一句,大家一句。
师生:(音乐响起,师生对读“诗中月”)
四、品读心中月
师:课文不仅写了江中月,诗中月,还写了——
生:(齐答)心中月。
师:心中月在哪儿?
生:心中月在17自然段到19自然段。
师: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17—19自然段)
师:你找到的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大家看——
(课件呈现:
你说,月亮像什么?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师:谁能将小外甥的心中月读成一句话?
生:你说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两句,变成一句话,行不行?
生:(沉默不语)
师:这样,我先帮你起个头,听好了!月亮像——
生:眼睛,天的眼睛。
师:月亮像天的眼睛,是吗?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美妙的比喻,这就是小外甥——
生:(齐答)心中月。
五、整体提升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而有的则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做一做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生:(完成作业)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江中月是观察。
师:江中月是观察所得(边说边板书:观察)。
生:诗中月是回忆所得。
师:(板书:回忆)
生:心中月是想象所得。
师:(板书:想象)大家同意吗?
生:(大多数应答)同意。
师:也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代表过去的月亮之美,有的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的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做一做第三小题。
生:(完成作业)
师:好的,我们继续交流答案。
生:江中月是现在。
师:(纠正)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
生:江中月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诗中月代表过去的月亮之美,心中月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次板书:现在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还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有散文的味道,有的有童话的味道,有的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来做一做第四小题。
生:(完成作业)
师:好,谁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思考?
生:我认为江中月是散文。
师:(纠正)有散文的味道,是吗?
生:诗中月有诗歌的味道,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次板书:散文、诗歌、童话)
师:同意吗?
生:(纷纷表示同意)
(此时形成如下板书:)
望
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
师:孩子们!看黑板,你们已经发现了《望月》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大家看,《望月》先写江中月,那是作者观察所得,代表着现在的月亮之美,有散文的味道;《望月》再写诗中月,那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代表着过去的月亮之美,有诗歌的味道;《望月》最后写心中月,那是作者的想象所得,代表着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
师:这样的思路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这样的思路巧不巧?
生:(齐答)巧。
师:这样的思路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连在一起就是三个字:好——巧——妙!(众笑)
于是,有人就去问作家赵丽宏,他说:“哎呀,你太厉害了,你怎么就写得那样精巧,那样美妙,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赵丽宏的回答吗?
生:(齐答)想。
师:真的想?
生:(齐答)真的想。
师:肯定想?
生:(齐答)肯定想。
师:不能不想?
生:(齐答)不能不想。(众笑)
师: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课件呈现:“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众笑)
师:你们有困惑,是吗?什么困惑?
生:为什么他根本就没想到过,还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师:难道他在骗我们?
生:他没有想,为什么写得那么好?
师:(认同似的)就是呀!
生:他当时没有想到,为什么我们现在总结出来这么多?(众笑)
师:你的意思是刚才三十来分钟,咱们都白忙活了?(众笑)
其实,赵丽宏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众笑)
只见他又是微微一笑,说——(课件呈现:“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师:赵丽宏的回答让你明白了什么?
生: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师:没错。
生: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师:是的。
生: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东西还是有用的。(众笑)
师:咱们没有白忙活。(众笑)
是的,孩子们,你们看,(指板书)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齐读)也不错!
师:(指板书)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观察之月,回忆之月,想象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齐读)也不错!
师:(指板书)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现在之月,过去之月,未来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齐读)也不错!
师:(指板书)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散文之月,诗歌之月,童话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齐读)也不错!
师:大家看,一篇文章已经有了四种读法。我想,应该还会有第五种、第六种……第N种。这叫什么?(停顿)这就叫——(课件呈现:千江有水千江月)
生:(齐读)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什么意思呢?大家看,天上只有一个月亮,是吧?但是,一个月亮倒映在无数条江中的时候,江中就有无数个月亮。这就叫——
生:(齐读)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一篇文章就像天上的一个月亮,每个人对这篇文章的不同解读就像是倒映在江中的一个又一个月亮。孩子们,这就叫——
生:(齐读)千江有水千江月。(下课)
一、聚焦写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回忆一下,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是——
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没错,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那么,这三个月亮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月亮?
生:江中月。
生:江中月。
生:心中月。
生:心中月。
生:诗中月。
生:心中月。
生:心中月。
生:心中月。
师:多数人印象最深的是心中月。看来,与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的确让你们也惊讶了。但是,你们也一定清楚,离开了对月亮的观察,是不可能有心中月的想象的,是吧?现在,我们就来听写“江中月”。
(师以较慢的语速背诵江中月: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生:(随着老师的背诵,听写其中的六个新词:吐洒、闪烁、光斑、芦荡、剪影、镀上)
师:好,听写完毕。(课件呈现正确答案)自己校对一下,错误的地方,遗漏的地方,迅速改正。
生:(对照答案,各自修改)
师:好的,全对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有错的没关系,改正就好,我们一样算全对。全对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很好!该落实的就得字字落实,该过关的就得人人过关。学语文,基础的东西马虎不得。看大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江中月这段文字。
生:(齐读江中月)
师: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它是写景呢还是写事呢?
生:写景。
生:写景。
生:写景。
师:没错,是写景。(板书:写景)请在江中月这段文字的旁边注上“写景”二字。
生:(动笔写注)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望月之景的呢?我们不妨一句一句地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抬头仰望夜空,只见——谁能接着读?
生:(接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好,我们继续读。低头凝望江面,只见——
生:(接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谁听出来了,读第一句话前,我用了哪个词?
生:抬头仰望。
师:读第二句话前,我又用了哪个词?
生:低头凝望。
师: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也是他的写作顺序。这个顺序就是从上——
生:到下。
师:还没有写完,我们继续读。放眼眺望远方,只见——
生:(接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谁听出来了,这次我用了哪个词?
生:放眼眺望。
师:放眼眺望,望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是远处。
师:那么,第二句的低头凝望,望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是近处。
师:这是作者的又一个观察顺序,也是他的又一个写作顺序。这个顺序就是从近——
生:到远。
师:好,我们连起来看江中月这段文字,它的写作顺序就是——
生: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师:没错,赵丽宏就是这样写的。往天上看,怎么写的?
生:写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写望月之景,对吧?往江面看,怎么写的?
生:写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写望月之景,对吧?往远处看,怎么写的?
生:写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大家看,江中月这段文字,写天上的月光,写江面的月光,写江两岸的月光,写江天交界处的月光,都是写景,对吧?除了写景,还是写景,对吧?这样写,就叫——望月只是月。(板书:写景——望月只是月)
师: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望月只是月的写法。
生:(齐读江中月这段文字)
二、拓展写景
师:抬头仰望是月,低头凝望是月,抬眼眺望还是月。这是赵丽宏笔下的望月所见。其实啊,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写望月所见的文字,精彩的,经典的,可以说比比皆是,多如繁星。我们来看这一段——
(课件呈现: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深情朗读这段文字)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月亮的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写得我感觉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你有很好的感觉,身临其境。
生:写得很好,就好像自己看着那轮满月。
师:就像自己亲眼所见一样,这个评价很高呀!孩子们,你们觉得文中什么地方写得特别美?
生:(朗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里写得特别美,笼着轻纱的梦,像梦境一样美。
师:这叫朦胧的美。
生:(朗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觉得这个“泻”字写得特别美,月光就像流水一样泻下来。
师:这叫灵动的美。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荷塘月色。(引读)月光如流水一般——
生:(齐读这段文字)
师:这是朱自清笔下的月光。我们再来看一段——
(课件呈现: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静静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款款地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略带俏皮地朗读这段文字)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月迹》中写月亮的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他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写的,我觉得写得很好。
师:哎呦,真厉害!一眼就看出他独特的笔法,那就是拟人。
生:写得栩栩如生。
师:确实如此,把月亮写活了。孩子们,你仔细读读这段文字,找一找,写月亮,写月光,其中有哪些语言是你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比如说——
生:款款地。
师:写月亮款款地溜进来,之前我也没见过这么写的。再比如说——
生: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师:月亮当然不可能长腿,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写法——
生:拟人。
师:就是拟人的写法。文中其实还有一个字,写得也特拟人、特传神,是哪个?
生:溜。
师: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多像一个顽皮的——
生:小孩。
师:像这些写月亮的词儿,以前你们见过吗?
生:(纷纷应答)没有。
师:今天长见识了吧?好的,我们再来看一段——
(课件呈现:
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我敢说,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蓝天,银辉;月圈儿弯弯,天幕儿垂垂——多美丽的意境,多飘逸的月景。)
师:(舒缓而陶醉地朗读这段文字)这就是著名作家斯妤在《小窗日记》中写月亮的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这段文字不仅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还有夸张。
师:你真厉害!一眼就看出了作家的写作手法。
生:我认为写得非常有韵味。
师:有韵味,比如说——
生:比如说“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
师:你觉得这样写特有韵味,是吗?好,他对文字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孩子们,我们都说,好词好句要摘录,要记录,是吧?假如我要让你来摘录的话,你最想摘录其中的哪一句?
生:“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
生: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
师:你摘的这句话当中,你觉得哪个字眼特别传神?
生:嵌。
师:好!好眼力!
生:蓝天,银辉;月圈儿弯弯,天幕儿垂垂——多美丽的意境,多飘逸的月景。
师:为什么摘这句呀?
生:因为这句很有诗意。
三、迁移写景
师:孩子们,看来你们对文字都有非常好的感觉。大家看,赵丽宏写月亮,写得清幽旷远;朱自清写月亮,写得朦胧恬静;贾平凹写月亮,写得细腻传神;斯妤写月亮,写得清新娴静。现在,该轮到你们写月亮啦。你们有过望月的时候吗?
生:(应答)有过。
师:回忆一下,那是在哪个夜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那是一种什么心情,你望到了怎样的月亮,怎样的月光,怎样的月色。拿起笔,写上几句话。(音乐起)我相信这些作家的文字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一些灵感,甚至是一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和感觉。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五分钟)
师:好的,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不管你有没有写完,写多写少,这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在提笔的那一刻,你的眼前仿佛真的浮现了那个夜晚,那轮明月,以及月光照耀下的各种美好的景物。谁来跟大家分享你笔下的月亮?
生:(朗读自己的写话)中秋节的晚上,圆盘般的月亮投下淡淡的浓浓的月光,自己仿佛被月光拥住了,内心充满了静意。几丝淡淡的云絮仿佛也被月光拥住了。
师:短短几句话,用了两个“拥”,一次月光把自己拥住了,一次云絮把月亮拥住了。看来,你是一个经常被拥抱的孩子。(众笑)
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身边飘着白白的云,让人感觉朦朦胧胧,富有诗意,月亮低头躲在云层后面,一会儿又突然跳了出来,像顽皮的小孩一样。
师:听得出,有贾平凹写月亮的味道。一个“跳”字,分明就是拟人的手法,很生动,很有童趣!
生:(朗读自己的写话)月亮隐隐约约地嵌在暗蓝色的夜空,淡淡的云絮绕着月亮跳起舞来,那时的月光是安详的,使我沉浸在其中。
师:你看,活学活用啊!你们发现没有,在他的文字当中有两个字是从刚刚的大作家笔下学到的,其中一个是——
生:嵌。
师:还有一个是——
生:绕。
师:不是,是——
生:安详。
师:没错,安详。有个小建议,最后一句的“使”可以删去,变成“我沉浸在其中”就好了。孩子们,作家笔下的月亮和你们笔下的月亮,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看的时候的心情也不同,但是有一样却是相同的,你们所写的都是望月时候的——
生:景。
师:没错,你们写月亮之景,写月光之景,写月色之景,(指着板书)你们的写法都是——
生:(齐读)望月只是月。
四、揣摩写事
师:但是,如果写望月只是写景,开头写景,中间写景,末尾还是写景,写景一写到底,你不觉得这样写有点单调吗?大家看一看,赵丽宏写望月,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你们发现了吗?除了写景,作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作者,他和小外甥月下背月亮的诗句。
师:没错吧,还写了背诗。谁和谁背诗?
生:(齐答)作者和小外甥背诗。
师:请问,写两人在月下背诗,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应答)写事。
师:(板书)写事。
师:再看,除了写背诗这件事,还写了别的什么?
生:在第十四自然段到十九自然段,还写了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富有童趣的想象。
师:他讲的就是心中月的部分,是吗?在那个部分,写了舅舅和外甥在交谈什么?
生:月亮像什么。
师:那么,写两人在月下交谈,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应答)写事。
师:你们看,写景之后连着写了两件事,第一是月下背诗,第二是月下交谈。请在课文中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注一注:写事。
生:(在课文中写注)
师:大家看,背诗写的是一件事,有望月之景吗?
生:没有。
师:交谈写的也是一件事,有望月之景吗?
生:也没有。
师:所以,月下背诗,月下交谈写的都是事,不再写望月所见,跟望月的事已经没有关系了,这样写我们叫做——望月不是月。(板书:望月不是月)
生:(纷纷主动写批注)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件事,来感受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咱们分一下角色,全体男生读舅舅的话,全体女生读小外甥的话,其余的部分老师来读。
师:(音乐响起,从“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这一句开始朗读)
生:(男女分角色朗读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
师:(朗读到“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为止)
师:孩子们,赵丽宏的《望月》就是这样写的。他不仅写景,写望月只是月;还写事,写望月不是月。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的好处是不单调,让读者更爱看。
师:很好。他说不单调就是有变化,有变化就是有节奏,有节奏就有吸引力,有吸引力读者就愿意往下读。看来,你可以成为赵丽宏的知音。
生:只写望月,文章会单调,加上他与小外甥的谈话,会让文章更生动。
师:没错,肯定更生动。
生:赵丽宏这样写有读者意识。
师:(惊讶地)你多大了?
生:10岁。
师:10岁!听听,他说了一个什么概念?读者意识,那是只有大学生才有的概念!你说说什么是读者意识。
生:读者读了不会很单调。
师:赵丽宏在写望月时,考虑到了谁在读他的作品,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叫读者意识。你看,既写景,又写事。既写望月只是月,又写望月不是月。好处多,有变化,有吸引力,生动,体现了读者意识,好处太多了。但是麻烦事也出来了,大家想,月下背诗,写事吧?月下交谈,写事吧?题目是什么?题目叫望月,你底下没写望月,这不是跑题了吗?
生:我觉得没有跑题,因为他们交谈的是关于月亮的内容。
师:他们谈月亮像什么,显然跟望月有关。
生:我也觉得没有跑题,舅舅和小外甥背的诗都是写月亮的诗歌。
师:因为望月,所以联想到背诵望月的诗歌,这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有道理。
生:我补充一点,这两件事都是在月下做的,所以也有联系。
师:这一点补充得好!连作者自己都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两件事的背景就是望月,就是月光。孩子们,虽然写的两件事,表面上看和望月没有关系,实际上和望月非常密切。背诗背的是月亮的诗,交谈谈的是月亮——
生:(应答)像什么。
师:这样写,景和事已经交融在一起了。(将板书中的“事 景”圈起来,并板书:交融)虽然写事,但每一件事都与望月密切相关,写的是望月的所思所想,这样写,我们叫做——望月还是月。(板书:望月还是月)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望
写景——望月只是月
写事——望月不是月
交融——望月还是月
五、渗透哲理
师:这个月,既是——
生:(齐读)江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月亮出来了——
生:(齐背)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我们忘不了,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生:(齐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我们忘不了,江两岸——
生:(齐背)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我们忘不了,月光——
生:(齐背)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这个月,也是——
生:(齐读)诗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小时不识月——
生:(齐背)呼作白玉盘。
师:明月几时有——
生:(齐背)把酒问青天。
师:床前明月光——
生:(齐背)疑是地上霜。
师:野旷天低树——
生:(齐背)江清月近人。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齐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峨眉山月半轮秋——
生:(齐背)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这个月,更是——
生:(齐读)心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你说,月亮像什么——
生:(齐背)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孩子们,课的一开始,我们说望月所望的是三个月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但是,现在我们细细想一想,离开了自己的心,我们还能望见江中月吗?
生:(齐答)不能。
师:离开了自己的心,我们还能想起诗中月吗?
生:(齐答)不能。
师:所以,我们最终望见的只有一个月,这就是——
生:(齐读)心中月。
师:孩子们,这个道理你明白吗?
生:(纷纷应答)明白。
师:(面带微笑)不可能!(众笑)
这个道理,可能需要大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明白,明白吗?(众笑)
生:(有说“明白”的,也有说“不明白”的,气氛轻松愉悦)
师:明不明白,咱们都得下课了。(众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