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闯关东》究竟讲了啥?

(2014-05-19 22:59:55)
标签:

风俗习惯

民国时期

故事情节

苦难

细节

娱乐

分类: 观影

在现代社会的冰砖冷瓦间,缺失的那份人文关怀,都融在了这部名叫《闯关东》的电视巨著中。其原生态的情怀,贴近民生的表现力,为现代人凭添了些许人情味儿。

《闯关东》是东北风物的再现,是一段历史悲歌的集体追忆。说到东北,勾起人们无极遐想的便是那山川平原、黑土地、高粱、人参,但这些是否太匮乏?二人转、扭秧歌、热炕头、苍茫雪原,这也嫌不够。说白了东北人的文化,东北人的性格,那份幽默、霸气、倔强、勤劳和闯劲才是你一万个不能忘的,说白了你看懂了人才算刚认识东北。

历史上的东北三省,曾是山东移民的逃荒之地。山东人闯关东,已有数百年历史,清末尤其是民国时期,是山东移民东北的重要时期。民国时期,山东天灾频繁,兵连祸结,战争连年不已,兵匪、旱灾、蝗灾常常轮番发作,酿成极严重的饥荒。灾区居民于是颠沛流离,辗转而赴东三省者,不下百余万人。而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人均可耕地面积多,又有丰富的农产品、森林资源以及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对农业、工商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加之日俄帝国主义的侵入,加速了东北三省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三省作为军事侵略的基地,工业发展极为迅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相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由此吸引了一大批与东北三省毗邻的山东人去经商做工。由此种种,历史上曾一度产生了两次山东移民东北高潮,《闯关东》就是反映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有力史据。

而电视剧《闯关东》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而最终的解释则在于任何一部戏剧,也无法再现一段历史的恢弘与悲壮。

清末到辛亥1912,山东朱家逃难到东北,其故事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传奇的再叙。朱开山这个义和团将领的人生,被过多赋予传说与英雄主义色彩。血战金沟、元宝开荒、智斗恶霸等等,使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主线贯穿于朱开山这个人物一生,一种评书式的英雄叙述,勾勒出朱开山这个人,期间处处可见中国传统英雄个人表达的痕迹。“稳住、沉住气、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朱开山的坚韧让无数看客动容,甚至有人评价朱开山是“平时不惹事,有事不慌张”。在朱开山身上所折射出的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其沉稳大气的度量,又是老辈身上保有,现今后生缺失的精神。

同时根据历史考证,移民东北的山东人大多为15~36岁的青壮年。正是由于他们是一批被生活饥寒所迫,为谋生无畏无惧的年轻人,故而在背井离乡之间忘却丢失了许多祖辈的记忆。年轻人永远无法体悟老辈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悲欢与对生命与土地的热爱。老辈的眷恋后辈是察觉不出,痛苦是后辈体会不来的。就好比朱家一家人,对于青年人闯关东是新生活的开始,可对于娃他娘,是硬生生割去身上一段记忆,是割了山东老家的根。她离开时,不用看都能嗅出家门是不是敞着,这敏锐的乡情是她活着,并伴着这片土地活着的证明。可惜年轻人不论如何,也找不回父辈身上的记忆。值得珍藏的历史片段,只会随着老辈的死去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后人不知警醒,也只有复哀后人矣。

人生如戏,看戏就是看人。《闯关东》讲的不是故事,是人性。苦是吃出来的,嚼出了味道才最真切。看苦方学做人,知苦方学做事。中国传统的官场,商场说的都是事儿:风俗习惯的事儿、尔虞我诈的事儿、勤学苦练的事儿、做人诚信的事儿、倔强不屈的事儿。自古讨口饭吃不易、外来户不易、为人处世不易、儿女亲家不易、解梁子更不易。吃得苦的人、有韧劲的人、通事理的人、有胸怀的人、懂感恩的人都是走到故事最后的人。而人与人之间究竟差在哪里?差的只是精神,是毅力,是包容。

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儿女情长,则是《闯关东》另一条故事主线。人生中情感多的是踏实,爱情多的是无奈,亲情多的是质朴,但与人们的希望背道而驰的是客观条件往往决定爱情的悲欢。对于山东女人鲜儿的坎坷,过分刻画的程度多了,而传武的经历也理想化了。能相识,分离,最后又能走到一起的人太少太少,天涯海角,世态炎凉,有情有义之人更少,所以鲜儿和传武的故事,成全了世人心中的念相,是理想也是渴望。

《闯关东》的五个部分,在展开爱恨情仇的故事情节之余,又伴着历史的悲壮。山东逃荒到东北的移民达七八百万,这在人类史上是一次罕见的规模宏大的移民运动,是中国祖先一次历史性的壮举。在这种大环境下,朱家一家人将生命和血汗都洒在了走关东的路上。在面对九一八日本侵华的践踏时,朱家儿女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这片黑土地,尽管他们是山东人,但爱国的心情是一样的。一郎用生命救赎了自己的良知,并作为历史战争中悲情的角色发挥着自身的象征意义。传武也失去了生命,是捍卫正义与民族生存的英勇献身,他是千万个需要历史铭记的无名英雄中的一位,他的事迹是无数中国人的事迹,是中华男儿一寸山河一寸血泪的灵魂代表。由此《闯关东》已经不止是戏剧,而是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过分简单的感情路线与争斗故事,让《闯关东》瑕疵不少,包括过分戏剧化的人物命运与细节的不合理让看客也是大跌眼镜,但人物塑造和感情把握上还是可圈可点。例如张垛爷、震三江、林场主等下苦人的命运,如同史诗般展现而出,有情节有感悟,催人泪下。在恶劣环境下的无助与孤独,思乡与悲苦,写在这些人物的手里、眼里、嘴里和歌里,诉说着简单的道理,明晰的主题,丰富的生活,其中演绎也罢,真实也罢,他们活生生的站在了人们的心尖儿上。他们的故事,让世人真真切切地了解了吃苦耐劳的中华祖辈,并教会世人敬畏土地,珍惜现在。

此时《闯关东》的故事,仿佛一曲古老悠长的号子,萦绕在每一个人耳畔。“黝黑!拉纤呵!黝黑!闯关呵!”这拉来的是一段历史呀!犹如《白轮船》的史诗又上演着!“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有没有比你更肥沃的土地?有没有比你更博大的慈爱?有没有比你更沉重的苦难?”

《闯关东》是历史吗?是苦难吗?其实它真正是留给后人反省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