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2)班学生个案、典型案例分析

(2010-06-13 12:54:02)
标签:

杂谈

四(2)班学生个案、典型案例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三月份)

开学第一天,新英语老师来上课了。又换了个新的老师!下课,我随口问问新老师,我们班的孩子怎么样?英语老师客气地说很乖,就是后面有几个不听话,停了停,又委婉地告诉我,我们班的孩子很直接,说总是换英语老师真没意思,有点尴尬。

   我没想到,孩子们会这样直接地表达想法,让新老师难为情。而我也做了一件错事,我明明知道,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向来这样,有话直说,从来不顾老师面子,小小年纪偶尔会显得很世故。我在课上说希望他们下次不要这样让新老师尴尬,要学会慢慢习惯,也算是一点点地责怪吧。他们像泄了气的球,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我的话。事后,我想想,他们的心情我不能理解反而这样要求真不应该。他们肯定想,连班主任老师都无法体会我此刻的心情,真失望。是啊,三年级上册的杜老师他们是那样的喜欢,下册换了一个,有点失望,好不容易适应了,现在又换了……他们确实难过。

  以后,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不能帮他们改变现实,但应该理解他们的心情。

 

 

 

 

 

 

 

 

 

 

学生个案分析——“哭”的背后是什么?(四月份)

     预备响过了,数学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告诉我,班长、大家眼中的乖乖女——黄惬惬在哭,叫我进去问问怎么回事。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在窗户边说:“惬惬,你先出来,要么马上不要哭。上完课再说。”说出这句话,我就知道她不会出来,也许迫于班主任老师的威严,这样的情况下,其他的孩子都会出来,但她不是一般的孩子,她哭,是件大事。简单的这样做是不行的。我忍住心中泛起的一点不满,走进教室,走到她身边,俯下身,轻声细语地说:“惬惬,你先出来告诉老师为什么哭,不要影响上课,好吗?”她摇头,我继续轻声细语:“那你为什么哭呀?告诉老师好不好。”时间已经过去一分钟了。她终于说了一句话,重复了好几句才听明白,听完,我说:“好的,那你马上不哭,抬头好好上课,我去跟数学老师说。”我一站起来,她就开始擦去眼泪,准备上课了。我跟数学老师轻声交代了几句就离开了教室。

    走出来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轻松解决了这件事情,而且没有像平时一样,“粗线条”地处理,差一点我就伤了她的自尊心。不管是谁,听到她说的那句话都会原谅她的哭,原谅她不听你的话,原谅她为这点事情影响大家上课。她说:“我的数学书突然不见了……我的数学书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不见了……我的数学书就是突然不见了……”

    是啊,数学书就这样不见了,也许是昨天自己真的疏忽了没放进书包,也许是丢了,可不管是什么原因,老师会问的,也许会批评的,平时那些孩子经常丢三落四的人就是被老师批评的,别人没关系,她是班长,她是乖乖女,她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在大家面前接受老师的批评。哭,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她怎么可能走出教室告诉你她哭的原因,她的唯一问题就是数学书没带,老师原谅她的疏忽就好了,上课不要在大家面前批评她就可以了,她哭就表示她重视这个问题,她不回避这个问题,她把忘了带书这个事情看得如此重要,不惜痛哭来表示难过,和那些作业没写、天天丢三落四都不会滴一滴眼泪的人,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总是这样也是不行的,正确的方式是和老师讲,再说,用哭来解决问题,给其他的孩子也起了不好的榜样。这些都是事后要跟她讲的道理,没有什么比保护她的自尊心更重要。

   然后,想想我们老师自己。我们没有错吗?她如果一到四年级都处在一个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她就不会这样没有安全感,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不得不感叹学生长大了,再也不是一二年级那些不懂事、哄哄就过去,说几句就忘记的孩子了。心理学课上,我们学到的那些知识都是很好的,只是,我们总是忘了去运用。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哭”的背后是什么?每一个学生反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原因。

 

 

 

 

 

班级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眼里的“尊重”(五月份)

随着学生渐渐长大,转眼他们都四年级了。觉得他们好像不再像以前那么喜欢我,一、二年级的时候,“徐老师”、“徐老师”叫得可甜了。有时会因为一件衣服说“老师今天真漂亮”,会因为有了一点小糖果就送过来放在我的口袋里。回忆一下,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确实对他们亲切些,也细心一点,可是,后来我对他们要求高了,不再拿他们当孩子,要自觉、要懂事、很多很多……四年多朝夕相处,可能也是因为我的严厉,也可能因为他们自己也长大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仔细想想,其实他们对我的喜欢变成了一个词——“尊重”。

    学生虽然很怕我,我的话有时像“圣旨”,我的身影在窗外闪过,马上会有点“威慑力”,但如果仅仅只有这样,那我肯定是一个严厉不受人喜欢的老师。事实上,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变成了另一种方式。不是言语,不是一点小糖果。那是什么呢?是一种信服。是对老师教育的一种认可,愿意朝你的希望去做。有些孩子,会主动要求当班长,当小老师,出黑板报,而且很负责,他认为那是一种进步,一种责任。如果是我布置的任务,他们都很看重。开始懂事的孩子,会听着我讲话,头微微点着,那眼神里流露的是一种信任。讲道理的年龄好像已经过去了,学生会从老师的行为去思考。他们对我的尊重应该源自于我对他们的尊重。开学初的时候,学校食堂里实行了新制度,要先排队再吃饭,这就使得第三节稍微迟点放学的班级就会排在了最后面。我注意到了,就在第三节的时候提早放学一两分钟,或者让就餐的同学先去吃饭,回来再抄作业,这样他们就排在了前面。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学生却会感动在心里的。排队的时候,几个孩子在窃窃私语,说:“语文老师,真好,要是每个老师都能这样就好了。”我知道很多老师很尽责,会拖堂,放学了还要讲五分钟,虽然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的心里是很反感的。就餐时,一些学生一开始不习惯端着盘子打菜,总是洒了出来,工作人员也许因为忙会大声斥责他们。我觉得他们很无辜很可怜,虽然四年级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亲自教他们用两只手端盘子,端稳,这样不会洒,不会烫到自己,其实这样也可以免除不必要的批评。做这些也只用几分钟,也只是一个细节,可是细节堆积成的是对老师的信任。

   “身教重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学习上,我会根据他们的愿望去做。比如说,学生一直有出去春游、出去观察这样的愿望,但是因为很多规定和安全问题制约了这一切。我会在原则上不出错的情况下,带他们出去。有时去校外非常安全的公寓走走,让他们自己选人当导游。油菜花开的时候,带他们去校外的田野找春天,这些地方很近,也许他们去过千万次,不同的是和老师一起,和同学一起,这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就一节课的时候,就是校外的几块田野,几间老人公寓,可带给学生的却是一种无法表达的快乐。换来就是对老师的信任、尊重。

    我一直很羡慕,羡慕那些经验丰富,受学生尊重的老师。以前有一位老教师,头发都白了,快退休了,可是她的学生对她的话是非常得信服,每次在办公室看见她和学生谈心,真的是如“春风化雨”,她说现在很多孩子长大了,还会请教她一些难以抉择的事情。

    我觉得我很欠缺这方面的经验,有时脾气也不好,批评是常有的事情,有时也会不讲道理,有时也有错怪好人……老师也和学生一样,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

 

典型案例——宽容和严厉(六 月份)

三个孩子,商量着去外面玩,等我上课的时候再溜进学校里。结果一玩就忘了时间,连我的课也没赶上。其实,第一节课,就有人向我报告这个三个人的“如意算盘”,我简直火冒三丈!第一时间通知了家长,四处寻找。其他的孩子在笑嘻嘻的,等着我如何处理。我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把他们三个人的桌子、椅子搬离了位置,平静地说:“不珍惜读书机会的人,再回这个位置就难了。”大家很惊讶。第二天,这三个还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错误的人来了,像平时一样,以为我原谅了他们,以为一切平静了。可是,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位置没了。其他孩子告诉他,语文老师说“不珍惜读书机会的人,再回这个位置就难了”。等我跨进教室的时候,看见他们三个孤零零地站在位置里不知所措,谁也不敢搬桌子。一个家长也没有来,是的,家长和他们一样,以为没出事情就好,回来了就好,也不知道这样第一次私自旷课如果不好好教育,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才四年级的孩子。

    我还是不生气。我说:“你们已经没有位置了。私自旷课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情,要去校长室吗?(每次我都这样给他们建立一个犯错该去的地方,其实,一次也没去过),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吗?”我把他们请到了办公室,请他们给自己家长打电话,有一个最单纯的孩子首先拨通了号码,万分委屈地用方言哭着说:"妈妈,你快点来,老师不让我读书了。”“不会的,你跟老师好好认错。”“不是,真的,我的位置没有了……”我差点没笑出声音来。家长来了,沟通结束后,家长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三个孩子回了教室,我让他们自己亲手把原本已经搬离的桌子重新搬回了位置。

       这样做,也许还不够,教训有了,接下来该听听他们真正的心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改了,我还给予怎样的鼓励和表扬呢?虽然,我经常在家长面前说得很严重,其实,都是因为他们不够重视,在孩子面前,不管他们犯了多大的错,我从来没有抹杀他们的希望,向来会给他们留了一个改正的机会。有些外地的孩子,是的,是很不好,是该转学了,但是他能去哪里,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么?他所犯的错,不是他一个人,有家长的,有社会的,有我们老师的,谁生下来就是个坏孩子呢?在班级里也一样,有些特别不好的孩子,行为各方面都不好,但是,我们做为班主任老师却不可以拿一把放大镜,把他的缺点放大,你越是放大,就引导了全班孩子一起放大他的缺点,他就永远是个坏孩子了。

    我们因为有了比较,才觉得某个孩子不好。如果参照物变一变,和这个孩子的一生来作比较,整个小学阶段只是他人生的起点啊,他,能犯多大的错啊?学校里多犯点错,是一种经历,成功和挫折都该经历,到了社会上之后再犯错,那就是犯法,也许就是无法再教育的人了。

    宽容和严厉,缺了哪个都不行。宽容不是放纵,严厉不是苛刻。经过这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渐渐觉得自己的心越来越宽容。新的问题会出现,孩子就是一个会犯错的人,记得有篇散文里好象这样写到,一个孩子,他端着一瓶牛奶,小心翼翼地走,可还是摇摇晃晃地洒了一地,洒下的都是错误,等他能稳稳地端着走的时候,他已经长大了……

 

注:内容来源于我的博客。

云周中心小学

    2010-6-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低碳生活
后一篇:心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