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笔会:阳光、雪山与文学的诱惑
 

 

 
 
 
 
 
 
  
          
 
 
          
 
 

 
 
 
 
 相关链接                                               
               
来源:西部周末
2008-10-17
                    
文联开笔会  作家充电忙
                                                                       
李 
涛
   
本报讯 
10月10日至12日,20余位作家、诗人相聚在太白山下的汤峪青园山庄,以文学的名义研讨文学真谛,以改稿的方式进行创作笔会,并登太白山景区采风、赴张载横渠书院朝圣,使太白名山也仿佛沉浸在浓浓的文学氛围中。
   
这是一次高质量的研讨和创作笔会。为搞好这次笔会,文联、作协专门邀请了作家杨争光、黄建国、杨绍武、评论家赵德利、马平川,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姚鸿文、朱媛美进行文学讲座。各位专家表示:在文学边缘化、创作受冷落的情况下,市文联能举办这样的活动,各位还如此虔诚地来参加研讨、看稿改稿,很令人感动、钦佩。各位特邀嘉宾从不同角度,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做了阐释,对文学创作从宏观上、心理上、技巧上、甚至细节的操作上包括网络写作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话题涉及各个文学门类。并且针对大家带来的具体作品,进行解构、辅导,使大家受益匪浅。
    与会者大都是近年来在创作上卓有成效的中青年作家、诗人。景斌、杨晓明、秦巴子、王维新、黄默等也各抒己见,将自己创作中的体会和困惑在文朋诗友中和盘托出;秋子红、肖寒、王红霞、张格娟等也以自己的最新作品在会上会下互相切磋、交流……两天来,不论在会议室研讨,在房间、饭桌交流,还是在户外聊天、山路散步,气氛始终自由热烈、活泼诙谐。在这种情绪的互动感染下,擅长散文写作的严晓霞连夜创作了散文《以爱的名义向文学致敬》,抒发自己对这次研讨笔会的感受。
                                      
来源:西部周末
2008-10-17
            以爱的名义向文学致敬               
                                  
——写于太白山笔会
                                    
 严晓霞
   
2008年暮秋,铅华洗尽、层林尽染的太白山下群星荟萃、名师云集。杨争光的犀利,黄建国、杨绍武的亲证博引,赵德利、马平川的理性思考,在笔会上掀起阵阵文学的热浪。
   
这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在这个文学边缘化的年代,有人面对文学盛宴饥饿而死,有人抹着文化的口红四处游荡,只有这些心灵高贵、精神自由的文学圣徒在忠实地守望着自己的麦田。看到文学的小道上依然有这么多同行者为了寻找心灵净土而与世俗抗争,并时时汲取文学精华,滋养自己的文化面颜,让我感到一丝温暖的慰藉,更加坚信“文学依然神圣”。
    在这个缺乏感动、缺乏激情的年代,因为文学,一双双期待已久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迈进共同的心灵牧场,互相关注生存状态、写作状态,一句句勉励的话语暖人心肠,众多作者与作品因这次相聚而链接。
   
作为业余创作者,我们有过当年文学青年的激情澎湃,也有写不下去时的彷徨苦闷:是该迎合日新月异的时尚文化,屈从于五光十色的商业文化,还是该苦苦坚守传统文化?是以轰动的社会效果来点缀寂寞的创作之途,还是应该以自闭的方式来维系孤芳自赏式的崇高感?是应该三秋庭前尽迎霜,还是独占一枝守红死?
杨争光说:“社会责任感决定作品的深度,不可以出卖灵魂,但可以与现实秩序对抗……”
   
杨绍武说:“文学应该是灵魂的依托……”
   
黄建国在呼吁:关注人性,关注人生。
   
赵德利极力陈述陕西作家的苦质精神,警示宝鸡作家要有文化使命感。
   
马平川强调作家对生命的体验,并倡议仍然热爱文学的人们,以爱的名义向文学致敬。
   
面对文学创作者的迷惘,专家们用他们对文学的感受为我们答疑解惑。
   
夜已深,大家仍在交流作品,互相改稿。在宝鸡文学的后花园里,我看见景斌的《马兰花儿开》了,闻见郁枫《阳光熟透的味道》;我听见张格娟一直在对大家说《你看你看南瓜的脸》;和秋子红一起走进《小麦》、《玉米》、《黑豆》飘香的乡村,去看赵西林《在塔吉克斯坦与狼共舞》;和红霞一起《品壶茶》,然后去读孙谦的《风骨之书》;和白立等待《北方的雪》,和肖寒一起拜访《简黛》,然后和黄默一起《给灵魂找一个妥帖的住处》;和李喜林走过《那片苜蓿地》,然后和魏晓婷眺望《绝处风景》;跟随杨晓明走进《西风季节》,跟随李涛遨游《天上人间》,跟随王维新《奔向天堂》…… 
我以风的纤巧,轻轻翻动床头上朋友们送来的文稿,游走在大家的文字中,阅览小说的精巧构思和思想价值;理解诗人的简洁与和谐;体会散文点化生命、润泽灵魂。穿越一些幽深的情思,走过洋溢着光和热的激流,突然发现我想《回娘家》,这次相聚为众多的文学创作者打开了娘家尘封的门扉。
   
在这个文学消沉的年代,在这个文学向金钱俯首称臣的年代,文学依然是地狱通往天堂的栈道,而我们就是那些“站在栈道上为世界喊疼的人”。因此,我们更应该在文学的旗帜下,以才情互相慰藉,以艺术互相砥砺。我们何诚有幸,可以以文会友,免去心为物役;何诚有福,可以用缪斯女神赐予的这支神笔刻录我们生命的痕迹,为自己的生命列一个清单,然后诗意地栖居在人间。 
   
无边落木萧萧下,文学犹如和畅的惠风,一扫鄙俗的尘埃。我们热爱文学,我们迎着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愿在秋风中化作早春的风信子,一起以爱的名义向文学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