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平川在线
马平川在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39
  • 关注人气:9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平川获《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奖等

(2008-04-11 18:03:49)
标签:

学术反响

分类: 相关报道
 

    来源: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各界导报、华商报、太原日报、新华网、陕西新闻网、中国散文网、中国西部文学艺术网等30家新闻媒体的综合报道

 

     马平川获《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奖

 

    马平川去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学评论《重绘农民生存现场的人文地图》,在人民日报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和谐文化建设文艺评论征文”中获优秀论文奖。征文从2007年4月到2008年1月,历时7个月,收到征文2000余篇,《人民日报》发表了40篇通过初评的文艺评论。经专家最后评选投票,其中9篇评论获优秀论文奖。同时获优秀论文奖的还有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导周来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导陆贵山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赖大仁教授等。

    马平川在文章中认为,当前“三农”文学要深入乡土,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进一步探究乡土生活纷繁嬗变的深层本质,感应农民生存现场的整体脉动,丰富和拓展人们对“三农”问题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文章指出,一些作家缺乏足够的精神资源、思想资源的有力。导致认识理解肤浅,发掘表现不到位。特别是对正处于剧烈变动中的当下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中的人和事不熟悉,缺乏直接的、切肤的审美感知以及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显得隔膜、抽象,缺乏从生活中捕捉事物真相的能力。作家仅仅凭借于当年乡村记忆中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加上“第二手材料”进行想象加工,以次来图解国家政策式的叙述模式,明显存在着一种概念化,表面化、公式化的理解,更谈不上进行形而上的观照和思考。从而导致这类作品缺乏睿智的思想光芒和穿透力。作家应进一步探究乡土生活纷繁嬗变的深层本质,感应农民生存现场的整体脉动,丰富和拓展人们对“三农”问题的独特理解与感悟。着力表现城乡一体化对新一代农民人格的建构和灵魂的重铸。致力描写对当代生活中真实的新农民形象的发现和重塑。  

    《重绘农民生存现场的人文地图》一文先后被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文学网、等全国336家网站全文转载,中国文化报、社会科学报、太原日报等以《马平川直击乡土小说的不足与缺陷》、《马平川拷问乡土小说的得失》为题报道了文章的主要学术观点。

 

马平川“断代现象”说被写进政协提案

 

 

    在今年陕西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召开的专题讨论会上,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冷梦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名为《解决“断代现象”危机,加快陕西文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得到了许多文艺界委员的支持。

    冷梦在提案中说,陕西是文学大省,但兴盛中存在危机。青年评论家马平川先后在《文艺报》、《文艺争鸣》发表的《陕西文学:寻找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文学“断代现象”分析》,提出陕西文学的“断代现象”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回应了现实的困境和焦虑,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和争鸣,引发了《华商报》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关于陕西文学是否“断代”的大讨论,陈忠实、贾平凹、肖云儒、高建群、李星、李震等各抒己见。《陕西日报》推出整版分析和探讨“断代现象”。解决“断代”危机,已成为陕西文学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冷梦在讨论会上说,陕西省作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发现,组织,扶持中青年作家,已经初见成效。她建议在全省分专业进行文化艺术后备人才普查工作,发现有潜力的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分专业(类别)选拔文化艺术传承人,在工作条件、资金、机会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奖励促发展;通过比赛,展示,研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培育拔尖的文化艺术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