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摘要]本文首先揭示《祝福》的主题思想,然后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写作手法等三方面来试论《祝福》这篇小说中的环境、人物以及写作技巧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祝福》
主题思想 艺术特征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现将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写作手法等三
方面分析《祝福》的艺术特征。
一、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1、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迅年终的大典”,富人门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祝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二、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等。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1、肖像描写: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林嫂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三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2、画眼睛(眼神):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四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四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礼会无声的控诉。
三、采用多种写作手法
《祝福》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为: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从故事情节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尾。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双重框架式结构、叙述视角的转换、语言的讽刺和对比等手法反映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本文采用倒叙写作手法的作用: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在《祝福》中,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经历是作为叙述者“我”的回忆片段陈列出来的。它集中在“我”的一天的思绪活动之中,结构方式与《孔乙己》有所不同。作品采用了双重框架式结构。一是外围的大轮廊框架,它以祝福的节庆鞭炮为框,里面布满了沉寂不安的悲剧气氛和悲剧情感;一是内涵的依附于叙述者思绪活动的小框架,它以回忆为框,展示的是祥林嫂的苦难经历。双重框架形成了双重情境。外围情境是由过年的祝福气氛与祥林嫂死亡的悲剧气氛和叙述者的悲剧情感交织构成的场面情境,它以强烈的反差衬托着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并为叙述者的回忆创造了浓郁而强烈的悲剧氛围。内涵情境是回忆之中祥林嫂生存经历的动态情境,它由群体动作构成,但表现方式趋于复杂。
作品中的叙述者“我”是祥林嫂经历的知情者,而不是目击者,因此不能像《孔乙己》那样将人物经历片段放在叙述者的视野之内,让读者随同叙述者的视线目睹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当回忆的屏幕打开之后,“我”引退幕后,但“我”的叙述视角还保留着。只不过转换成了第三人称视角,在画面的鲁家及其周围移动变换着。这样一来,无形中又形成了一个定位视点,将祥林嫂的经历简化加以剪裁,画面上只摄取样林嫂在鲁家及其周围的活动和境遇,而将她新寡出逃,水边遭劫、逼嫁山里、丧夫再寡、失子被逐等一系列重大灾难事件通通做背景处理或间接描写,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叙事小说淡化戏剧性情节,突现群像型情境这一叙述模式的突出特征。这样的模式设计显然放弃了戏剧性情节尖锐紧张的刺激作用,消除了集苦难不幸于一身、聚意外巧合于一事的编造痕迹,而是致力于发掘社会群体活动情境之中人物的心灵被挤压而破碎的深层意蕴,显示出生活本相朴实的吸引力和朴实的之中发微显隐、见其弊害的震撼力。
可以肯定,祥林嫂悲剧的巨大震撼力来自于社会罪责的深刻披露,来自于人物心灵的创痛和颤栗,从艺术上讲,则来自于叙述结构的叙述视点的精心设计和妥贴安排,来自于情境的独特设计和多样化表现。应该看到,这篇小说的双重情境的设置别出心裁。祥林嫂经历中的小说情境是一个完满自足的形态,但它却被镶嵌在叙述者回忆行为的场面情境之中,由于这个场面情境以情感和气氛取胜,使回忆的内容在浓郁的情绪感染和气氛烘托之中,发挥出格外打动人心的悲剧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包孕式的双重情境设置使小说故事内容情境化,叙事氛围情绪化,比起单纯的情境设置更多一层情感的感化力量和境界的深化效果,这与叶圣陶的小说《一生》相比,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的叙事性小说大都记叙了主要人物壮年之中走向死亡的大段经历,这与作家、理论家认为短篇小说“只是叙述一个事件”,描写生活的“横断面”,“写出故事中最精练最生动的一个场面”等见解明显不同。鲁迅的这类作品大都安置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并采用回忆的方式,将任务经历的片段显示在回忆的屏幕之上。这个叙述者的首要职能是结构职能,即使有情感的流露,也不是直接说明主题,而是或反衬、或戏谑,发挥着不同的审美修饰作用。与契诃夫相比,鲁迅的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人物现场行为的动态画面,同时又传达出其幕后行为的大量信息,画面显示更富有动感,富有生气,其内容含量也不失饱满厚重。而且鲁迅的这种方式不含任何变相的主观评述,完全是客观的展现。其主题意蕴却鲜明突出,感染效果也相当强烈。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与鲁迅这类小说中的情境设置密切相关。
总的看来,鲁迅的人物小说因为表现人物经历的“横切面”,包含着人物与社会生活情态的打量信息,展示着来自人物灵魂和社会群体意识方面的深刻意蕴等等,它很难像写一时一事的短篇小说那样,用集中展现的典型特殊情境促发人物的动作,改变事态情形。也无法像长篇小说那样,从容设置一系列的场面情境,并由此构建一定规模的总体性小说情境。它有意识地淡化情节而又保留着人物经历连贯清晰的线索和完整的结局,注重情境而又设计了大都松散的、难以独立的情境形态。这显然是在情节和情境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松散的、难以独立的情境形态很难“使角色进入一系列努力和交流中”,造成了情节的淡化。同时这种情境形态反复出现(如《孔乙己》),或首尾联成一气,结成一体(如《祝福》、《孤独者》、《阿Q正传》),致使审美注意力由情节向情境转移,于是,情境获得了重要地位并且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不过,情境本身普遍性的内涵和松散的形态无法独自展示深刻的意蕴,它必须通过它所造成的后果—人物的悲剧命运—才能充分发挥它潜在的审美职能。因此,它与情节保持着一种互相依存、密切合作的关系。如前所述,情境为人物命运提供机缘,而人物命运反映着情境实质,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承担“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的意蕴”,这就是鲁迅人物小说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由于创作意图的一致,由于情境内涵和人物命运结局的类似,很容易导致这类小说叙事结构的单纯或者雷同。然而,鲁迅从单纯中创造变化,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创建丰富多样的审美效果,使这类小说同中见异,异彩纷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作品中采用了让“我”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这样做,无疑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的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婆子的转述充分表现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强干,称赞祥林嫂交了好运,对祥林嫂被野蛮的捆绑出卖却无一句贬词,表现民间道德的沦落。同时祥林嫂的这一次强迫改嫁,造成了实际上有两种结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会主流的礼教意识中,她失去了贞节,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是一种潜在的恶化。因为这种礼教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祥林嫂自觉认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恶化。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四叔的书房。因为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的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祝福》是鲁迅在荷戟彷徨的苦闷探索中创造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语言表达已臻完善。作者在《祝福》中,把满腔激愤化作反语,使读者在感情的旋涡中慨叹不已。笔者仅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以及写作技巧的三方面来试论《祝福》的艺术特征。在《祝福》这篇小说中,艺术特征极为鲜明而特别,在文中恰到好处,都是为小说的宗旨服务。
参考文献:
(1)「优学华夏」一教学天地一鲁迅《祝福》教案。
(2)高中语文《祝福》教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