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上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先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使人来安陵说“易地”。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秦王以为安陵君岂敢说“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是命令式的口吻,表现了秦王的蛮横无理和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安陵君明知秦王是在画饼给安陵君充饥,于是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在秦欲吞并天下和诸侯反其吞并的斗争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
继之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这场秦王与唐雎外交斗争共有两个回合。第一回合写唐雎义正言辞的立场,两人就道义的层面争论“听”与“不听”的问题,秦王企图把责任推给对方。秦王恃强凌弱,在其不悦之后,此次面对唐雎又增加了威逼的气势,“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此语咄咄逼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一“听”字道出了秦王高高在上的气势,这仿佛就是上级的命令,你安陵君竟敢“不听”。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毫不示弱说:这是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你就是给我们方圆千里,我们也不换,岂止是五百里?
唐雎表示我们之间并不存在谁听谁的问题,安陵是我们先王所赐,你没有权利向我们提出领土要求。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强烈轻蔑。至此,事件陡起波澜,遂使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唐雎的命运担忧。第一回合,在法理上唐雎胜利了。秦王自知无理,于是露出狰狞面目,他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却居然不听邪。第二回合开始了,秦王被激怒,于是以武力相威胁:“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你蛮不讲理,我也不跟你讲理。于是不慌不忙地举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等布衣侠士的历史故事让秦王想清楚,目前自己所面对的不是布衣庸夫,而是侠士,同时也告诉秦王将要面临的后果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虽然仅“伏尸二人”,但是必定“天下缟素”,就是说这二人中一定有一个是你秦王。于是唐雎挺剑而起,准备与秦王拼命。这场外交斗争进入了高潮。
唐雎的举动明明是在告诉秦王,你秦国纵有百万虎狼之师,也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的斗争优势就在我这一边。秦王被镇住了,连忙“长跪而谢之”并赶紧说“先生坐”!最后无可奈何地说:今天方圆这五十里的安陵能幸存,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无疑地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场外交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