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画卦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圣地。

标签:
杂谈都是三代次序每一 |
分类: 游记 |
淮阳县画卦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圣地,是中华文明第一道曙光升起的圣地。早在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今淮阳),在蔡水得白龟一只,在画卦台前凿白龟池蓄养,常临池观看,从白龟龟纹得到启发而画出了千古八卦。八卦是中国“群经之首”《易经》的核心理论,也是当今尖端科学理论的母体理论。画卦台在淮阳龙湖中。 http://s11/mw690/5196047btd8b4d75430fa&690
站在路上看画卦台
http://s2/mw690/5196047btd8b4cf9395a1&690
http://s10/mw690/5196047bt7c1214d38f69&690
http://s5/mw690/5196047btd8b4d0d51ce4&690
http://s14/mw690/5196047bt7c1214f6b63d&690
http://s14/mw690/5196047btd8b4d2618dcd&690
http://s1/mw690/5196047btd8b4d321b050&690
http://s13/mw690/5196047btd8b4d3c0a6cc&690
http://s8/mw690/5196047btd8b4d55f3307&690
闻道灵龟旧在兹,秋来光景动幽思;
http://s16/mw690/5196047bt7c121566136f&690
http://s2/mw690/5196047btd8b4d6cb0bb1&690
一、天地自然之图http://s3/mw690/5196047btd8a136cfb112&690
说明:
1、此图原名:“天地自然河图”,胡渭引用时称“天地自然之图”。
2、本图采自明初赵撝谦(1351~1395)《六书本义》,亦称“先天太极图”、“太极真图”,又简称“先天图”、“太极图”。
3、《六书本义》谓世传蔡元定得此图于蜀之隐者。张惠言《易图条辨》认为元初始出,明人盛传之,而托于蔡元定。杭辛斋《易楔》则以为是“三代以上故物”。
4、图中黑白回互环抱,像“太极”生阴阳两仪。若将全图划分八块(见“古太极图”),可见其间包涵八卦之象。
二、古太极图:
http://s3/mw690/5196047btd8a13882cc22&690
古太极图说明:
1、本图采自清代胡渭(1633——1714)《易图明辨》,胡氏据明赵仲全《道学正宗》而制。
2、此图与《天地自然之图》无异,唯将黑白环互体划分为八块,则图中所涵“先天八卦”之象更为显明。
三、李守力关于太极图演化之猜想:
1、太极图来源于古人最原始的天文观测和天文观念。这就是圜丘:
圜丘坛在国都南郊,5000多年来一直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坛又称祭天坛、拜天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
《礼记》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
《尔雅》云:圜丘泰坛,祭天也。
《周书·作洛篇》曰: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
《周礼·大宗伯之职》曰:冬日至祀于圜丘。
《周礼·大司乐》: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冯时说:“将三环石坛所表现的三衡直径的关系与《周髀算经》七衡图之内、中、外三衡直径的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内衡与外衡的关系完全一致。”
http://s14/mw690/5196047btd8a13ea7444d&690
“牛河梁三环石坛的考定,证明中国古老的盖天理论在公元前第三千纪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作为早期的盖天图解,牛河梁的盖图完全具有实用性。它不见描述了一整套宇宙理论,同时准确地分至日的昼夜关系。这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确立,必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形成过程,因此,盖天理论的发端必之原始盖图的出现无疑有着更悠久的历史。而牛河梁盖图所表现的五千年前先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已足以令人惊叹!”
“毋庸置疑,如果说盖天理论与勾股法的结合就是‘周髀’的话,那么我们岂不是通过牛河梁三衡图找到了最早的‘周髀’!”。冯时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中国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勾股数学的方法已经经存,并在天文观测和墓穴、祭坛的设计和建造中应用。
七衡盖天图,是由三衡、五衡盖图发展而来。人们已经从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6500年)陶象模型上,看到了三衡图;残损的一件工艺品上有太阳鸟五衡图;“双凤朝阳纹”的牙雕上同样可以看到五衡图形象。后来,在春秋战国的铜镜上,还有二、三衡图的存在。至于七衡图,我们从1976年出土于殷商妇好墓的铜镜上看到3100前的带有光芒纹的七衡图。
http://s6/mw690/5196047btd8a14497f4e5&690
在北京的天坛圜丘和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一样的三层圆坛一模一样,只不过前者加了一些装饰性的汉白玉栏杆。
圜丘是华夏文明持续5000年(甚至可以追溯到7000年)的见证。
2、先天八卦图(古太极图)可能来源于圜丘平面图:
《史记·封禅书》:“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三辅黄图》云:“上帝坛八觚,神道八通,广三十步。”
(从文献上看,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到了北周圜丘演变为“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是继承了北周的传统。)
根据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则,先画出最外圈,左半圈为阳,白色,右半圈为阴,黑色。
为什么先画最外圈呢?因为八卦三爻,初爻为地,中爻为人,三爻为天。实际是圜丘的法则。圜丘最底下的一层代表地,中间一层代表人,最顶层当然是代表天。
http://s12/mw690/5196047btd8a14ce6f8ab&690
http://s4/mw690/5196047btd8a14ed0b3d3&690
第二圈则按上为阳,下为阴的法则。第三圈也是。
最后这张图就是胡渭《易图明辨》据明赵仲全《道学正宗》而制的“古太极图”,也就是先天八卦图、伏羲八卦方位图。
(注:以上三层圆图太极图演变引用自:郭彧先生《谈所谓“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
3、按照以上法则,只要在七衡图上继续画下去,就得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4、朱熹《周易本义》卷首列九图,其中冠以“伏羲”之名者有四图:《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http://s2/mw690/5196047btd8a158c4cf21&690
http://s16/mw690/5196047btd8a15a7e24ff&690
在朱熹看来,圆图是从横图中分拗转而成,并谓“圆图有些子造作模样”。正是因为他有此偏见,方会有如此困惑:“《易》逆数也,似康节说方可通。但方图则一向皆逆,若以圆图看,又只一半逆。不知如何?”
看来朱熹对自己的这个杰作实际上很不满意。因为从横图拗转为圆图的逻辑依据实在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以延续5000年的圜丘三衡平面图以及七衡图推导先天八卦太极图和伏羲六十四卦,就一点也不显得别扭了。而且我们发现:朱熹画的伏羲八卦方位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两图中,卦画是由内向外画,这种画法是不合理的。只有由外向内画,5000年圜丘、三衡图七衡图、先天八卦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之间才能“一以贯之”。
5、先有黑白图,后有阴阳爻。
根据当代专家的考证,朱熹《周易本义》画的河图与洛书,实际上都属于古洛书体系。我们本文所讨论的太极图则属于古河图范畴。
6500年前伏羲见到的龙马负图应该是类似斑马背上的斑马纹,因为斑马纹也是黑白相间。
考古发现,最初的阴爻阳爻是数字,奇数就是后来的阳爻,偶数就是后来的阴爻。商朝出现次数最多的筮数是“六”、“七”、“八”,周朝出现次数最多的筮数是“一”、“六”、“八”(六、八的甲骨文写法都是两画,后来就成为两道横的阴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