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邢庄乡秦庄寨行政村有一个叫“草庙”的自然村,因村内早时候有一座用“槐草”盖的庙宇而得名。现在槐草盖的庙宇己荡然无存,换成了瓦房。庙门上方的木制横匾上写有“华佗庙”三字,庙内陈列着华佗塑像。
华佗是安徽亳州人,于一千八百年前被曹操杀害于许昌。在秦庄寨这个偏僻的农村,怎么会建有一座华佗庙呢?这还得从八十六年前说起:
1925年
(民国14年)农历八月,秦庄寨村(现为邢庄乡秦庄寨行政村)有一个名叫秦玉玺的地方绅士,他的儿子有一天突然得了一种当时叫“转肠痧”的病(急性肠炎)。他听说槐店华佗冢华祖爷会治此病,就带着供品到华佗冢烧香许愿说:“华祖爷,您把我儿子的病治好,我给您老人家建庙宇,塑金身。”许愿后,又用黄裱纸铺在地上,乞求华祖爷“赐药”。回家让儿子把“药”喝了,第二天果然见效,肚子不疼了。秦玉玺就认为是华佗爷显灵治好了儿子的病。许了愿就得“还愿”,于是在村西头自己的耕地上划出三分地,建起三间华佗庙并塑了金身。从此以后,周围乡村的善男信女都来这里烧香许愿。因当时庙顶是用槐草缮的,群众称它为“草庙”。后来,随着华祖爷显灵治病的名声越传越远,烧香的人越来越多,周边村子里有几户人家迁到这里,卖香卖纸卖饭,为香客服务,逐渐形成为村落,这个村就随庙名叫“草庙”。
1938年(民国27年)农历九月,秦玉玺的孙子秦文聚为了庆贺他儿子秦廷发荣升西北军冯玉祥部第三团团长,就拆掉草庙,从自家耕地中划出四亩地,重建一座新庙。新庙占地一亩左右,其余三亩地作为庙田,有四名道人耕种。
此庙座北朝南,由前大门、前大殿、后大殿、东西廊房两个院落组成。四周青砖院墙环绕,院内植苍松翠柏。前院的门楼高4米、宽2米,朱红色的油漆大门上方,挂有4尺长、2尺宽的木制横匾,黑底金边,上书金楷书“华佗庙”三字。门楼是青瓦挑角,上面亮脊,显得高大庄重古朴。
大门里靠西边是一座一丈多高的八角亭,内有一通七尺高的石碑,碑上雕刻有双龙戏珠,底有乌龟驮碑,中间刻有楷书,乃是建庙纪文。靠东边放有一个铁铸的重四、五百斤的大罄。正中三间大殿,高大雄伟,前出檐,四方挑角,正中间两根通红的明柱上刻有龙凤呈祥的花纹,里边门窗都是木质雕花棂子门。屋脊上安有龙、狮、狗之类的吉祥物。四个挑角,各挂一个风铃。大殿正中间有7尺长、3尺宽的黑底金边的木制匾额,镌刻“大雄宝殿”四个金字。
进入大殿,靠后墙4尺多高的神台上有5尺多高的华佗、关羽、速报三位神仙的泥胎塑像。华佗居中,关羽、速报并列左右。神龛前有一尊4尺长、3尺宽、3尺高的铁香炉。
穿过前殿两边圆形耳门可进入后院,正中间是后大殿,大殿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的是人祖、佛祖、菩萨三位神像。东西山墙处分别是娃娃山和报应神的塑像。此庙总投资约85600块银元。当地群众为了消灾避难、家族兴旺,都来求神灵保佑。在华佗的生日农历九月初九这里有三天庙会,唱大戏七天,还有高跷、旱船等娱乐活动。方圆百十里的男女老少都来赶会,除本地人外,还有安徽省临泉、界首、太和等地的香客。
1944年(民国33年)农历四月,驻沈丘老城的国民党集团军军长何柱国,为了兴建盆尧国立二十一中,派人到秦庄寨把华佗庙全部拆毁,砖瓦木料被运往盆尧建了学校。
1984年秋,农村干部秦有忠发动群众集资18000余元,重建砖墙瓦顶庙宇三间,重新塑造了华佗、关羽、速报三位神像。如今豫皖两省来这里烧香的人们,一如既往,络绎不绝,香火仍然十分旺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