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浦东机场t22号航站楼机场流程 |
分类: 航空观察与评论 |
送走了上海的朋友,回到T2准备过安检的时候殊不知又碰上曾经在PEK-T3的一幕。当时正在办理的是美联航的一个航班,旅客众多,值机区无法容纳下所有旅客,于是队伍便无序地向公共通道的区域延伸。过往的旅客与工作人员(注意那一排行李车)只能从队伍的缺口通过。
如果说PEK-T3的队伍排列无序是因为囿于空间有限,T2的队伍排成这个样子则完全说不过去。对面的值机岛根本没有航班,只要有工作人员疏导一下,队伍完全可以不占用公共通道,不至于对交通构成影响。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哪怕是一个工作人员在场维持秩序,长龙也依然无序延伸。
T2的国内航班数量明显不如国际航班数量,以至于在只开了5-6个安检通道的情况下,国内安检处几乎完全不用排队。过了安检通道后就是电梯,国内旅客登机口在相当于到达区的2层。
楼层很高。
本层的国内登机口从C50-C98共49个,C220-C223是原机位登机口。安检通道进来后基本在中间位置,但是由于T2沿用了T1的长条形设计,步行到最远端的登机口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至少需要10-15分钟步行时间。
看一下国内出发区的平面图。我们的登机口位于C51,是最尽头。
电梯两旁是到达和国际转机区域。注意,我们目前身处的区域是安检之后的登机区域,这个标牌上的“到达”两个字其实就已经透露了T2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国内航班到达与出发旅客同层混流。
这里是大理石地面与地毯的分界处。
南航的休息室在电梯下来后左转,面积不大,但是头顶空间由于没有国际区的夹层,所以显得很高大。
休息室的编号与所临近的登机口一样。73号休息室是给移动、联通及各银行贵宾客户使用的,内部有无线网络覆盖及简单小吃。
73号休息室对出是一个人造景观。
C75号候机区域用玻璃隔开,与其他登机口的开放式有所不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每个登机口都有配套的厕所。
登机廊桥。
上航的休息室在81号登机口附近,面积很小。
登机口之间的距离很长,由此可以想见从安检出来以后如果步行到最远端的登机口多少有些吃力。而且与PEK-T3不同的是,T3在很多地方都有步行至最远端登机口的时间提示,但在T2则没有,旅客心里很没底,细节方面还需要再下功夫。另外也请注意候机区域与公共通道区域的地毯颜色也有所区别。
洗手间与饮水机的数量充足。
过了C88登机口,楼上国际登机与到达区的夹层就到头了,于是豁然开朗。前面的楼上的部分是国航的休息室和一些商店。国航的这个设计,是不是也与国泰在香港的休息室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C88登机口,这个登机口只有国内登机作用。
这种廊桥由于没有了上层的国际区,与候机楼相连的走廊也变成了一个。
登机楼尽头的区域预留了一块安检隔离区,但是不知道用来干什么,里面也没有上下的通道。
从这张图里可以清楚地显示到达与登机混流的特点。
正前方的楼上就是国际的登机与到达区。
T2内部预留了很多这样的信息工作站,目前没有利用起来,但是我们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为进一步发展预留了接口。
这电梯上去就是国航的休息室。上去看了看,没有什么风景,应为都被国航圈住了。
同一块显示牌,方向不同,内容也不同。
国际的到达与出发不知道是不是混流的。
通过以下三张图告诉你T2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共用登机桥。以C90号登机口为例,C90显然是国内的到达与出发登机口。
登机桥的末端,国内与国际旅客是共用的。
注意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登机桥设计,每一个登机桥有两条固定的通道与候机楼相连,从飞机出来,一条坡度较为平缓,连接2层国内到达区;一条明显坡度稍陡,连接的是2层半的国际到达区。如果停靠的是国际航班,坡度稍缓的通道会被关闭,旅客要由稍陡的通道到2层半的海关隔离区出关;如果停靠的是国内航班,则较陡的通道会被关闭,旅客延较平缓的通道到国内经国内到达区步出机场或转机。这种流程设计在国内应该是第一个,国内与国际旅客实现了共用登机桥、通过登机桥内部进行分流,大大提高了登机桥的使用效率。
从候机楼的一端走向处在相反方向的另外一个尽头的我的C51登机口。中间看到这个屏幕,还是令人吃惊的登机口变更通知,不过变成国内的了。
居然还有儿童嬉戏区域,也算是国内第一家吧?
原来是有人赞助的。
用下面几张图来介绍一下登机口装备。注意外面这个口似乎是没有门禁系统的。
看一下登机柜台的装备。C59貌似还没有准备好。注意中间那个很牛B的电话。
展示一下这个很高科技的电话。首先,是立式的;其次,是Cisco的;再次,功能多如牛毛。
把话筒提起来,显示屏就亮了。玩了玩,似乎是触摸屏。
挂上话筒,屏幕就显示出T2的外观,注意屏幕左上角还有登机口信息。这么hi-tech的电话,不知道多少钱一部。据我们观察所得,T2的所有电话都使用这种高科技电话。
趁没什么人,溜进登机口看看。前面那个门有门禁系统,起到分流国内与国际旅客的作用。
继续往前走,在登机楼的另一个尽头预留出的安检隔离区,拍一张平时不让拍的东西,猜猜干什么用的?
正面来一张。
回头望望,作别T2。
总体而言,T2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其对国内枢纽机场流程的彻底颠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国内到达与出发混流(国际流程不甚了解);二是实现了国内与国际旅客共用登机桥,不像CAN和PEK一样要划出专门的区域作为国际区。前者使PVG的中转效率大为提升,后者则能促进登机桥的使用效率。流程的改变在中国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在接二连三的新机场纷纷仿效PEK和CAN进行流程设计。
至此,我们已经对国内三大枢纽机场进行了体验,相对而言,PVG-T2由于在流程上的出色设计,我们认为其是三大机场中最有效率且比较人性化的机场;PEK-T3次之;CAN虽然号称是中国第一个按照枢纽机场设计的机场,但是显然在细节、经营理念和先天设计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我们期待CAN3指廊能摒弃一些之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