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就听过这本书,那时候轻狂,自己都懒得写信,即使情书都不写,怎么静下心读读平常家书,我想即使读了也不解其中滋味。那天去书店,看到这本朴素简单米黄的书时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我想,人生都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我们都有自己该看的书,该明白的道理。正如我现在再也不想读情书说情话一样。
这几日看书也改变了以前看书的习惯,随心所欲,翻到哪页读哪页,随性,不想强求自己,不愿落于俗套,不想让自己累,即使第二天再次重复,也欣慰于自己有第二次的感悟和体验,更能助长自己的阅读兴趣。
早上读的是于1961年8月31到12月17日之间傅雷夫妇所写的信。初吸引我的不是一位父亲的絮叨之言,而是精神上平等的知己之间的对话,父亲将自己的人生阅历中的感悟诉说给儿子,不同于一般的说教。就像儿子谈到在弹奏贝多芬音乐时的困惑时,父亲说“音乐上的放松是精神、感情、情绪、思想上的一种安详、闲适、淡泊、超逸的意境,即使牵涉到技术,也是表现上述已经的相应的手法。”因为儿子在心境上还未于贝多芬真正的贴近,贝多芬的一生多舛,“在早年、中年剧烈挣扎与苦斗之后,到晚年达到的一个精神上清明恬静之境”,他的经历我们或许都字句不漏地熟记在心,可是那种人生历练怎是可以依靠字字句句来铺就的,所以傅聪才会把握不定,技巧再熟稔也是难以走进音乐家的灵魂。所以他劝导儿子多“悟”:悟是一回事,养成信息管来体现你的“悟”是另一回事。我想远在他乡异国的傅聪在读到父亲的这一番话时,该是如何醍醐灌顶啊,豁然开朗啊。
当时只是觉得人生的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前爱嘲笑老人总说“我走过的路怎么怎么样”的罗嗦炫耀,不听!为什么听!可人有时真的在迷津时特别需要那个指路人,那个为傅聪心灵的宁静和快乐指引方向的傅雷在历经世事,洞悉人生起伏后,用一颗平常心,纯净心,宽容心去解读世间事,实现真正的大爱又有几人呢?傅雷有了自己的人生历练,在精神上能与贝多芬对话,他担心的是傅聪在音乐上流于表面的技巧而远于音乐的本质,让儿子多悟多思,与贝多芬灵魂对话。读了这段话我真的佩服这位父亲,由衷的!与其是说给儿子的,又何尝不是说给我的呢,我们始终走在路上,读懂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多么不容易!有人悲天悯人,有人消沉颓废,有人醉生梦死,有人懵懵懂懂,生命的意义何在,自己都没弄清楚,谈何为他人疏导!想起贝多芬晚年之作《月光曲》,那时的他没有了悲怆和激越,没有了痛苦和呐喊,恬静的心境下让我们走入的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灵魂。傅雷是,贝多芬是,苦难过后,积淀的不是腐朽的痛苦,是新生的血液!滋养着无数颗在追求路上迷惘的心灵。
那时的傅聪天天练琴,读曲,听唱片。傅雷说:“我始终觉得你犯了一个毛病,太偏重以音乐本身来领会音乐了”。任何事情要求放松首先是精神上放松,“萧然意远、旷达恬静、不滞于物、不滞于心的境界只有从自然界中活得。”他曾在心中几次三番对孩子说或欣赏造型艺术和大自然,从思想上慢慢酝酿,才能使胸襟更博大,心灵更纯净,思想更深远。
傅雷,学贯中西,精通文学,音乐,绘画,在儿子心中,你是知音。幸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