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了70年的浪漫风情之二——古巴首都哈瓦那
标签:
杂谈 |
我在在古巴的七天中,有五天是在巴拉德罗纯疗养休息,两天是外出游览。这不是旅行社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
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工业和文化中心,这个城市原为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堡垒和西半球最大的港口,始建于1515年,1607年起就成为首都,现在仍未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城市。哈瓦那地处热带,但气候比较温和,四季宜人,因此被称为“加勒比海的明珠”。哈瓦那通常分为旧城和新城,老城简直就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拥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尤其是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早在1982年,哈瓦那老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哈瓦那老城和新城我参观了一些著名景点,但有一个我期望看到的景点旅行社却没有安排。因为在整个大巴中,就我一个中国人,其他主要是加拿大人,还有墨西哥人,导游和同车的游客都认为我是华裔的加拿大人。旅行中导游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和英语,古巴和墨西哥都使用西班牙语。我想看的是1931年为表彰在古巴独立战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华侨而建的纪念碑,在高18米的红色圆柱纪念碑的底座上刻有这样一行字: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
在没到哈瓦那之前,我看过一些关于哈瓦那的报道和文章,浏览过一些图片,对她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身临其中,还是体会到了那浓浓的加勒比风情;既是瞬间又是“永恒”的穿越感;贫穷和幸福的同现;点滴时尚和普遍保守的混搭;加勒比热情与古巴忧郁的叠加;明亮丰富的色彩和暗淡灰白影调的交织,等等等等,构成的与你曾经所到过所有国家完全不一样的图景充满眼眶。这种情景也许只有古巴才有,只有哈瓦那才有。
穿行在哈瓦那的大街小巷,建于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前的老式的未经修缮的欧洲建筑比比皆是,搭配上夕阳透过街边大树枝杈间斜射在古老墙壁上的斑驳光影,身边不时驶过的上个世纪中叶的老爷车,感觉除了穿越,还是穿越。
这种穿越感,源自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长达几十年对这个岛国的封锁,源自于古巴人民的不屈精神和奋力抗争。小小的古巴,在几十年严酷的封锁打压中,不但挺住了,而且还在不断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输出其革命思想。
随着古巴美国建交和不久的将来美国对古巴的禁运解除,将会有如潮的美国人和西方人进入古巴,到哈瓦那旅游。从古巴回到加拿大后,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在哈瓦那买一幢西班牙老楼,经过整修及装饰,将其改造成一个家庭旅馆,为此还专门让弟弟家了解相关古巴政策。当然这个想法很快破灭了,后据了解,在古巴,外国人不容许购房,如果要买房,必须和古巴人结婚,且房产只能登在古巴配偶一人名下。其次,古巴人只容许一家有一套够住的住所和一间郊区的休闲屋。
向往古巴,向往哈瓦那,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次造访。
位于老城的革命博物馆
西方游客在革命博物馆前的坦克前留影
街的尽头是古巴的国会大厦,颇像美国的国会大厦。在美国,这样的建筑形式较为普遍,如华盛顿的国会大厦,一些州的议会大厦,以及一些城市的市政厅。


老旧的欧式建筑比比皆是
是否有穿越感
从滨海大道瞭望哈瓦那新城,多少显露出一些现代化气息
新城最大的饭店
革命广场何塞.马蒂纪念品前方两侧有两座巨幅画像。一侧是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它是与卡斯特罗、切.格瓦拉齐名的古巴三位著名的领导人之一。古巴解放后不久,因飞机失事失踪。挂像的背后是古巴邮电部
革命广场的何塞.马蒂纪念碑
纪念碑对面另一侧的切.格瓦拉巨幅挂像,背后是古巴国家军事部
街头的老爷车
街头破旧的建筑
悠闲自得的居民
街头一瞥

街巷中的居民区
居民楼。建筑虽然破旧,但仍可窥见当年的气派和时尚
居民区

这是一座居民楼,已破败到几乎不能住人
办公建筑看起来还不错
宁静的小巷

午后的商业区

西班牙风格的建筑之内部


现代雕塑与传统建筑相得益彰
教堂广场
商业区和居民区的结合部
商业区一瞥
从一座饭店的楼上看出去
在酒店大堂专心致志弹钢琴的老者,

海明威在古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曾下榻包住过的酒店


据说她们是算命的巫婆
街头的水果摊,在此,我品尝了加勒比的椰子
老城小巷

老城小巷
海明威经常光顾的小酒馆,里面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街头口衔雪茄的老者
坐落在哈瓦那湾入口峭壁处的莫罗城堡建于1587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