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是矛盾的双方在属性上总表现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一类趋向于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等,属于阳,另一类趋向于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等,属于阴。因此,阴阳的基本概念可概括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因此单一事物就无法定阴阳,另一方面表现于阴阳中复有阴阳。对于阴阳的基本概念,严格的说,任何事物都不可以随意分阴阳,必须按照阴和阳所特有的属性来一分为二才是阴阳,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为“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的各不相关的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方;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消长平衡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综上所述,阴阳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其相互转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阴阳交感是阴阳最基本的前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中产生,没有阴阳交感,就没有世界,其它规律也就无从论及了。阴阳的互根互用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互相为用,不可分离。对立制约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平衡。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中最基本的原理。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取得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也是阴阳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而平衡是相对的。但是,这种相对的平衡对于自然界和人类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相对的平衡,矛盾总是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中,那么物质世界就将瞬息万变,就不可能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形态,生命现象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结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划分其阴阳属性。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说明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例如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人体的生理功能均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而实现的。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则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四、用于疾病诊断。阴阳学说用于疾病诊断是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症候的属性,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五、用于疾病防治。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是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作者:紫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