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上在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并有其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与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的阴阳属性: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四气的不同程度: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药物四气的作用:寒凉性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等功效;温热性药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功效。药性寒热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指出了药性寒热与治则的关系。药性的临床应用:一是阳证、热证用寒凉性药;阴证、寒证用温热性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二是应针对病证寒、热的不同程度,选用程度相当的寒凉性药与温热性药。三是寒热错杂之证,须寒药与热药并用。四是对于真假寒热证,若真寒假热证,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小量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小量热药。
平性药的作用缓和,临床上多用于用温药有顾虑,用凉药有困难的病症,其使用的灵活性较大,随配伍可用于寒证或热证,阴证或阳证。
五味: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湿阻。甘:能补、能和、能缓,既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具体作用据药物归经的不同而异,常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而滑脱不禁的病症。涩: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苦:能泄、能燥,泄有通泄、清泄、降泄三种含义,分别用于热结便秘、火热上炎、肺气上逆之咳喘;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瘰疬、瘿瘤、痰核、便秘等证。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一般来说,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沉降,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归经: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而确定的。归经的临床意义,一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二是便于根据脏腑经络间的关系及转变规律而选择用药。
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中药的应用]
配伍: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的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一、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能明显增强原有疗效。二、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三、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四、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五、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六、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八反:甘草反大戟、甘遂、海藻、芫花;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药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水牛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九畏药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作者 紫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