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原生泰
天底下的父母绝大多数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对于中国人来说,爱不爱的,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爱得太多。多少年都是一对夫妇一个孩,两个人,有时还要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团队对付一个小孩,一般都是爱过了头,爱汁四溢,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分原则。这些看上去似乎要在爱的海洋里淹死的孩子,其实真的未必幸福。这是很典型的国内教育孩子的一个不好的现状,比较普遍。
另一种情况就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采用高压政策,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而不管孩子自己是否愿意。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让孩子去学钢琴、参加豪华夏令营等等,最多让孩子感觉到委屈,憋在心里。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有时候甚至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所谓目标,压上身家,不惜卖房举债,这样的豪赌很不足取。

为人父母者,你是否知道,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看上去像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和大人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或同伴,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那么,如何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这就是与孩子做有效沟通的第二步。

能和孩子玩到一起的父母,才有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并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桥梁。也许有父母说,游戏是孩子们玩的,大人怎么可能去和他们一起玩呢?那不都为老不尊了?跟孩子们玩在一起家长的威信何在?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看看这些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你能读出他们的心思吗?

本文为原生泰看了当当最新上架的热销新书《游戏力》有感而发。该书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社金奖,有兴趣的父母们,不妨前往一阅,您定能从不同角度得到启发。
(本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