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资言集·下:广义资本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六)第三章资本的流通(4)
(2023-10-23 08:36:33)
标签:
广义资本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学 |
分类: 系统理论 |
凡天资言集·下
广义资本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十六)
第三章
(4)
摘要:第一节
第三节
(二)
二、资本所特有的物质质量与其诸社会价值、所产生的所需的物质质量与其诸社会价值,是资本在交换领域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无论是生产力及其资本,还是生产资料其及资本,在其基于包括资本和商品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诸社会价值交换中,始终有两个基本的物质与社会基础:一是自身所具有的物质质量——更确切地讲,就是特有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二是自身所产生的诸社会价值——更确切地说,就是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其他生产力、生产资料及其资本所需要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只有具备这两个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才能使生产力资本和生产资料资本——尤其是其中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在交换领域中达到其进行诸社会价值交换的目的。
首先,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之间的诸社会价值交换,不仅基于生产力资本自身的物质质量,也基于诸生产力资本之间各自及相互所需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相互需求和相互满足。
其实,无论人们是否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或使用权,作为生产力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都要在其相应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过程中,面临重大的这样或那样的“投资”挑战。这就是:人们是否有拥有、并能够节能与高效地控制和发挥其所掌握的生产力或生产资料资本的物质质量及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不仅是投资资本之间各自的能力,也是其相互之间的能力。如果,人们不拥有或不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发挥其所拥有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及其资本的能力,那么,作为可变的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当然也连带着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就不能在包括资本价值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获得相应的或更高的价值地位及更大、更多的诸社会价值。
既然,包括资本价值在内的诸社会价值,是在其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交换中体现出来的,那么,资本仅仅拥有了自身应有的物质质量,还不足以体现其资本等诸社会价值,在诸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交换中,实现其所需的诸社会价值的目的。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所谓产业途径、市场途径及经济途径、社会途径,其实只有在构建、构成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各个资本之间价值交换的相互需求和相互满足中,得以实现。
换言之,对某个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而言,要想在资本及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实现自身所需的诸社会价值的目的,不仅要具有并控制、发挥出自身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的能力,还需要具有对其他生产力资本——尤其是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控制、并发挥其劳动生产出其所需的诸社会价值的能力。假如,“这个”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不具备后者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的能力,那么,这个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诸社会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孤立、自然性的个别物质质量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相对整体、社会化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存在。
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包括资本和商品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过程中,对其在诸社会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中,因各自及相互价值交换所需要而形成的所谓供需双方或多方来讲,都不仅仅是被动的、个别的,更是主动的、社会的。能够把握所需、而被动地去满足其所需,固然是生产力资本——尤其是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显示其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能力的重要方面,但能够主动地去创造、创新及满足其所需,则是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在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所展示、体现出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的升华。就此而言,后者显然较之前者更胜一筹了。
其次,生产力资本与生产资料资本之间的诸社会价值交换,是以掌握生产力资本——尤其是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主观能动价值,与生产资料资本的潜在价值为其诸社会价值交换的主动权的。这就是可变的生产力资本与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二者之间特有的、本质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区别或差异所在。
到底是单一的生产力资本,要先满足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的生产力资本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交换需求?还是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的生产力资本,要先满足单一生产力资本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交换需求呢?事实上,经过逾百年的“劳资”斗争,早已证明这不是二者诸社会价值交换的前提条件,而是二者之间诸社会价值交换所产生的相互需求和相互满足,决定着二者在诸社会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交换领域,其诸社会价值交换的质和量这个前提。当然,这个前提无论对二者各自及相互间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交换有多么重要,更重要的前提条件,还是二者各自所具有的、可作为诸社会价值交换的资本价值的物质与社会基础——即各自所特有的物质质量及其所需的物质质量。
尤其是在生产力资本与生产资料资本的诸社会价值交换中,生产力资本无论是以所谓知识产权等权益参股、合资所形成的这样或那样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关系,还是以体力和脑力劳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所形成的聘用、雇佣等这样或那样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关系,在可变的生产力资本与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以及与掌握其生产资料的、同样亦或是可变的生产力资本的诸社会价值交换中,生产力资本主动地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诸社会价值,就成为其与生产资料资本及其权益所有权者的被动的诸社会价值,进行包括资本价值在内的诸社会价值,在其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进行诸社会价值交换的重要物质及其产业基础、市场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
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其所具有的无限物质与社会魅力,就在于其能够主动地进行包括资本和商品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不管这些生产力资本的物质质量有多少差异,只要他们能够主动地去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诸社会价值,那么,这个或这些生产力资本,在相应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中,就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产业作用、市场作用及经济作用、社会作用;那么,其在与社会其他资本——包括生产资料与生产力资本——的诸社会价值交换中,就会掌握一定的主动权。而生产资料资本,无论其过往的这样或那样的社会价值,有多么重要、显赫,但其始终是一个诸社会价值的被“制造”者;其在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要想获取增值的目的,就必须依赖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主动地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诸社会价值的质和量。
那么,生产资料资本及其权益所有人,在与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交换领域,在进行包括资本和商品价值的社会价值交换中,就没有自身的物质质量及其产业、市场和经济、社会优势吗?有——这就是生产资料资本所具有的潜在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所基于的产品、商品、货币、资本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社会优势。
当然,生产力资本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其实也具有这种潜在价值的优势。不过,作为人类社会诸社会价值的主要劳动生产者,其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甚至包括其价格,远大于其潜在价值。因为,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资料,其包括资本和商品在内的、所谓潜在的社会价值,都是一种基于自然属性的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只是只有生产力及其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才因其具有劳动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才使之具有即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社会价值。
因此,对于作为可变的生产力资本来讲,其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交换领域,进行诸社会价值交换的前提之一,就是首先看构成其生产力资本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能否主动地进行包括资本和商品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生产力资本只要具备了这个主观能动地进行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价值,那么,其任何的所谓潜在价值,都会去自我地进行劳动发掘、生产发挥,并因此使相应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构成,变得事半功倍起来。
而生产资料资本则不同。不管是作为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的劳动对象、还是劳动工具,它们都是诸社会价值的被创造者、被使用者;都是其诸社会价值的被生产流通、被再生产流通及被创新生产流通者。因此,在这种物质质量及其产业、市场及社会状况下,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潜在的诸社会价值,就要比它“现在”的诸社会价值,更显得重要;更值得可变的生产力资本,去主动地利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诸如体力和精神劳动等劳动生产,而与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所生产的诸如物质和精神产品等产品,以及利用这个产品的商品化、货币化、资本化及其进一步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来进行二者各自所需的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
第三,生产资料资本之间的诸社会价值交换,也如同生产力资本之间一样,不仅基于生产资料资本自身的物质质量,也基于生产资料资本之间所需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的相互需求、相互满足。
生产资料及其资本之间,在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价值交换,相对于生产力及其资本来讲,要比较容易把握。因为,生产资料资本之间的诸社会价值交换,往往可以借助其商品价值——尤其是商品价格,来作为其包括生产资料商品和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交换的“参考”标的。当然,这种“参考”,不仅是一种颇为乏味的价值对比,也是一种非常被动的价值“较量”。而其真正的诸社会价值交换客观与主观的价值“较量”,仍然是对生产资料及其资本潜在的诸社会价值的发掘、生产与发挥;仍然是掌握这些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权益的、可变的生产力资本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的“较量”。
假如上述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条件,同时被一个尤其是包括可变的生产力资本在内的社会总资本,以及其相应的价值体系或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主体——如某个个别资本;如某个企业资本;抑或如某个国家资本——所掌握、所发挥,那么,这些生产资料及其资本,必将在相应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构成中,处于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否则,将处于从属作用和地位。
三、资本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不仅保障着资本在其生产领域的价值生产,也促进着资本在其消费领域的价值聚合
资本在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作用,几乎成为资本的自身价值,向包括商品价值在内的诸社会价值转化的唯一途径。不管可变或不变的生产力或生产资料资本在生产领域,如何努力地进行资本及其商品价值的生产;也不管这些资本在消费领域,如何通过商品或资产的转化而形成资本价值的聚合,只要是资本的投入,就必须充分认识、理解及把握资本诸社会价值的交换,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现实与潜在作用。因为,资本在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交换领域,才使得资本自身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消费及其价值分配,充满着实质的物质与社会意义。
首先,资本在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保障着其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
1)资本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才使得资本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具有了社会意义。
无论是实物性——如不变的生产资料资本的商品价值生产,还是服务性——如可变的生产力资本的商品价值生产;也无论是其中的个别资本的价值生产,还是其中的企业资本或国家资本的价值生产,假如,这些价值生产仅限于生产领域的话,那么,它只对生产者具有个别的、局部的意义,而对整个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构成来讲,却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甚至是负面意义。只有当这样或那样资本的价值生产,进入或发展到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之时,这些资本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的个别与局部意义,也就通过其价值的种种交换,转化为具有整个产业意义、市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资本价值了。简言之:前者仅仅是资本静态的、个别的资产价值——甚至包括价格;后者才是资本动态的、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价值——当然也包括价格。
2)资本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才使得资本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具有了实现的条件。
无论何种或那类资本,其投资的最终现实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并因此进一步地为其资本的扩张,奠定现实的物质及产业、市场、经济、社会基础。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和奠定这个基础,资本就必须把投资生产出来的诸社会价值,通过相应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来加以实现、奠基。为此,就需要相应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为这个价值的交换,提供一个社会条件——或者说就是产业条件、市场条件、经济体系。而资本在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就是这个或这些价值交换条件实现的真实场景。也只有相应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具备了这个诸社会价值交换的真实场景、条件,资本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及其流通,才有了其价值实现的主观希望和客观可能。
通过上述两点可以看出,资本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保障着资本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没有资本在其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资本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的生产及其流通,就是封闭的、局部的、有限的和暂时的。反之,其价值的生产及其流通,就是开放的、社会的、无限的和持久的。
当然,资本在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其所产生的所谓价值聚合,也是相对竞争、相对垄断的,而非绝对竞争、绝对垄断的。否则,其对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客观、系统而科学地构建和构成,将会产生从理论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的产业威胁、市场威胁、经济威胁及社会威胁。
其次,资本在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促进着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商品价值消费和资本价值聚合。
1)资本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是从产品、到商品——包括货币等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重要诱因。
如前所述,当资本投资所生产流通的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之后,包括其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也就转化为个别价值——即其这样或那样的商品价值,被商品所在权者消费或转化为其个人资产。而相应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构成,却需要各种物质——包括被转化的个别价值及其资产的如产品的商品化、货币化及进一步的资本的不断或重新加入,而使其包括资本价值在内的诸社会价值体系,在其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中构建起来。
当有关资本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带来其物质质量及包括资本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的实现、再实现效应时,就会深刻而广泛地吸引着所有或更多的物质质量及其社会价值——如包括被消费的商品和被转化的资产,不断或重新加入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构成之中。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构建及构成一个公开、公正、公平而节能、高效且有序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交换体系,对于吸引已进入消费领域——当然包括还没有进入整个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物质质量及其这样或那样的资产,重新通过其产品的商品化、货币化等而转化为资本,去进行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无疑对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构成,具有极其重要而积极的产业意义、市场意义及经济意义、社会意义。
2)资本在包括其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是构建、构成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各种物质质量及其资本——尤其是可变的生产力资本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为寻求自身及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而进行诸社会价值聚合的最现实和最基本的条件。
资本只有在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交换领域进行节能而高效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构建、构成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各个物质各自及相互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也只有充分地显示出“这些”如产品、如商品、如货币等资产的物质质量及其包括资本和商品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那些”能够、但还未成为资本的各种物质质量及其资产,才愿意“加入”相应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构成。
上述的所谓“加入”过程,其实就是如产品、如商品、如货币等资产,向资本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资本诸社会价值相互聚合的过程。这个聚合的过程,为资本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所进行的包括自身在内的诸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及其所谓的产业基础、市场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有了这个或这些基础,资本就会根据各自及相互的物质特点和价值取向,来组织形形色色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和不同方面的物质质量及其诸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再生产流通及创新生产流通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从而,为构成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待续……
笔者注:拙作《广义资本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基础,除师学蒋学模先生所著的我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政治经济学》之外,还主要包括徐涤新先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朱学勤先生主编的《二十五史》;韦尔斯先生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先生译的《世界史纲》。实践思想基础,则源于笔者近半个世纪从学、从工、从政、从商,以及其间涉农的切身社会生活与生产活动。
参考附件:
一、《商言集》
二、《鼎言集》
三、《资言集·上》
四、 《资言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