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零六)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7.11)
(2022-11-12 09:14:09)
标签:
五年规划十二五文化传承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零六)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7.11)
笔者按:人类文化及其文明,一定是人类的文化及其文明;一定是因为是人类的文化及其文明,才成为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的地球文化及其文明;才能成为至今还未知、或将可知的宇宙文化及其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及其文明,不仅是物质的文化及其文明,也是精神的文化及其文明。而由此亦可知,人类的文化及其文明,一定是有灵魂的文化及其文明。而这个有灵魂的文化及其文明,一定也是基于物质的、有意识的文化及其文明灵魂。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七期)
(2012-2013)
寻找失落灵魂的文化
在自媒体时代,如果人们还为所谓的思想解放未能满足人类文化的创新、繁荣的需要的话,那么,笔者要说:此前是,但现在已经不是了。因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犯下以扼杀基于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思想解放的“反人类”的罪行;因为,技术革命的潮流已经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之后,奠定了人类文明及其文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于此之时,人们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如何顺应人类文明及文化发展的本身,去为中国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在其历史传承之间寻找到可持续的物质与价值基础或动力;去为中国文化的创新、繁荣,寻找其历史与现实、未来传承的发展灵魂。
有关这个物质与价值基础或动力,笔者暂且在此不去谈。而这个灵魂,又是什么呢?这个人们所能或所需要做的、唯一的事,又是什么呢?
正如笔者在有关一系列的文章所述,所谓的文化,不是狭义的、基于文艺与文娱等领域的文化,而是基于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军事等上层建筑领域——甚至包括经济基础领域——的种种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需求的、广义的文化。因此,这样的文化概念,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及一个民族来讲,就是一种国家、社会及民族的个性或本性的实质体现。但是,不管这个文化个性与本性如何体现,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之际;在当今我国不断地寻求全球扩张之际,它所能够或所希望告诉这个文化的存在,都是具有真、善、美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
这样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对于能够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并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通过其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与流通,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人来讲,其实并不是或不仅仅是这些社会价值的本身,而是人言为信的信。而这,也是笔者所说的文化灵魂的那个魂。
笔者之所以说人言为信的信,是文化灵魂之魂,是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是基于笔者广义资本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原理的。在相应的基础理论中,劳动力成本,就如同劳动创造价值一样,是一切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创造与生产、流通的唯一可变量——亦即可变资本的实质。而在劳动力成本中,出于整个商品经济社会的、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与流通的需要,人的信任与信用,构成了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劳动力成本、在其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与流通的、主要的市场与社会风险——不管这个风险,是来自于经济方面的市场风险,还是来自于政治方面的社会风险。
比如在经济领域,由于缺乏基本的信用,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流通——甚至包括其价值生产——的成本,成为其市场风险聚集、释放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悲哀的,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足以构成有关价值的主体的今天,以可变资本的发展所反映的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其在价值的市场及社会转化中,更面临复杂而巨大的信用危机的挑战;其所带来的市场及社会风险,就如同其成本一样,已经不能以不变量的不变资本的投入所比拟。
附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参考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