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风传承  孝义天下

(2014-08-03 16:25:25)
标签:

家风传承孝义天下

分类: 八面来风


               http://s15/mw690/001uznl4zy6L6TFDw6O9e&690 孝义天下" TITLE="家风传承  孝义天下" />

                                       家风传承  孝义天下

       在浙江浦江县城东12公里的郑宅古镇,有一个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的郑氏望族,历经870年,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郑氏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这就是浦江郑氏,又称“郑义门”。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一、千年名宅  江南第一

      进入古镇远远就可见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华夏古代家族文化之最。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都有一个故事。第一座牌坊即“江南第一家”,它彰示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族。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其家风为历朝所推崇,许多孝义故事常被乡里传颂,于是改称孝义门,后来又将村名也改称孝义门。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不论谁当权执政,他们都按照祖上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始终高扬忠节义孝的旗帜。因此宋元明三朝均旌表其家族。第四座牌坊叫“有序”。郑氏义门历来将“有序”和“师俭”作为治家的两大支柱。“序”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家安。” “俭”能解决人与欲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无序注定要大乱。其后,依次是“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实木结构的,有砖木混合的,有石料雕筑的,有青砖雕砌的。

       郑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南宋中叶,经元、明、清时期数度扩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古朴庄严、气势雄伟、风格独具的建筑,迄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郑氏宗祠门上高悬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江南第一家”匾额,两边书有“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这每一个字,仿佛都在向世人展示那已久远的年代,仿佛都在向世人昭示那个年代所发生的动人故事。
       整个宗祠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正中悬挂的“孝义家”匾额为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书,两旁柱子的楹联“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则为明朝大学士方孝孺所撰。次为和义厅,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拜厅正中悬有明建文帝亲书“孝友堂”匾,左悬“会膳钟”,右有“听训鼓”。五为寝室,正位供奉同居列祖神位。郑氏义门把对大同理想的追求融在家仪中。

在我国古代,家族宗祠是弘扬家风,规教子孙的神圣殿堂。

郑德璋为了严明家风,还创立了晨钟暮鼓的制度。每于晨时,敲钟聚集家众,拜谒先祠。在有序堂,重申家规。

                                                         二、庭院深深  书香远逸

       郑姓源于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后裔,北宋时期,郑桓公第六十一世孙郑凝道官做徽州歙县令,因在任上勤政爱民,而为民称道,任满后便在当地留驻下来。郑凝道有个儿子叫郑自牖也入仕途,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直谏被贬,谪居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狮城镇)。时北宋名臣范仲淹为睦州郡守,见自牖为官清正,家风孝义,特书“郑氏家宝”四字褒誉之。郑自牖有子 19人,其中第13子郑安仁为官到秘阁校理。郑安仁生三子,即郑渥、郑涗 、郑淮,迁居浦江,成为浦江郑氏的开基祖。

       郑淮之孙郑绮是“累世同居”的缔造人。郑绮虽然诵四书五经,通春秋论语,但是他布衣终志,一生未仕,临终立下遗言:凡郑氏子孙不得因贫富贵贱,而分居分食。郑绮的后裔恪守遗训,创造了十五世同居共炊,长治久安,历宋元明三朝,达360年之久。

郑氏义门历来崇尚耕读,郑绮的第五世孙郑德璋主持家政时,痛心于本族子弟失学荒业,于是创办了东明书院,他规定年满十六岁的本族子弟必须就读其中,并且聘请了当时社会上著名学者来书院执教。明代儒学大师宋濂就曾留任精舍主讲长达20多年,为郑氏家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此间,宋濂主持完成的《郑氏家仪》和《郑氏规范》,堪称中国古代罕见的家庭法典。

       郑氏义祠堂专设了一个有序堂,立有168条家规,以此教育子孙。其中“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正是借助这些严格的家规戒序才引领了郑氏义门后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三、家族轶事  孝义传扬

      关于郑氏家族的孝行义举记载颇多。

       其中“孝感泉”的故事尤为感人:有一年适逢大旱,郑绮为母亲挖水整整三天三夜,直挖得双手皮破血流,但依然是滴水不见,他想到病床上的母亲,不禁双膝跪地,仰天痛哭,其孝行感动了天地,他的脚下涌出了汩汩的泉水。而今,“孝感泉”仍活水长流,后人在四周建亭竖碑,明代又有人为它书写对联:“千古风流麟溪水,一泓懿范孝感泉”。

      “三子救父“的故事记载,郑氏家族有一位70岁老人郑隆祥不幸重病垂危,他的三个儿子变卖家产为父治病,并攀山越岭,采集草药,终使父病康复。

      “兄弟争罪”的故事记载,明洪武十三年,郑濂因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受牵连入狱,郑鍉和其他兄弟六人争相替哥哥顶罪,此事被朱元璋所知,颇受感动,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为天下第一家”。于是命郑鍉任福建布政使,并为郑家御笔题名“江南第一家”。在了院中的枯井之中,后又

     “建文井”的故事记载,在建文帝“靖难之变”落难之时,郑氏族人郑洽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将建文帝藏在枯井之中,后又毅然护送其逃往南方。

       其忠孝之德,仁厚之义堪称高风亮节。

郑氏义门从郑绮一介布衣到郑德璋、郑文融、郑钦全盛时代,创造了书香世家继而成为官宦望族耕读兴业、孝义治家的旺祖轨迹。

      伟哉,家风可敬,

      歌哉,孝义可颂!

                                                                                     2014年3月6日夜    于文津 

 

http://s4/mw690/001uznl4zy6L6TUOKQz83&690 孝义天下" TITLE="家风传承  孝义天下"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西藏行二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