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期工作坊分享:皓皓的故事1(6.16日讨论)

(2013-07-09 11:59:29)

 

 

 

第三期工作坊结束了,这次工作坊,聊得非常畅快,大家都有点舍不得结束,顺便延伸出一个非正式的亲子夏令营,时间排在本月的2728日。

这次的工作坊,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征得家长的同意,把其中一部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其余的工作坊和亲子夏令营的信息,随后会在博客和微信发布。

 

 

 

    孩子的基本情况:

皓皓,8岁男孩,上小学二年级,注意力非常不集中, 经常不记写课堂作业,不写卷子,平时小测验基本没有及格过,带孩子去了几家医院,生给判定为注意力障碍(多动症)。做了一些心理治疗,比如物理性的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注意力训练法等,也吃过药专注达),但是孩子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由于孩子在学校基本不写课堂作业,所以孩子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全部要到晚上回家后完成,且他做作业时的效率很低,经常会做作业做到九十点钟,孩子大人都很累。在家里有人提醒他,盯住他,还写得快一点,否则他能自己磨到半夜。另外,明明自己在家写对的题,到了学校自己去写,基本上就是全是错,要么不写或乱写,书写非常乱。

我们发现孩子写字很慢也非常潦草,不是写不好,认真时可以写好,但是写得很慢,很费劲。一般的作业和考试他往往写得很差,一篇正常的语文练习,他基本上要写1个小时,并经常喊写字累。孩子认字很快,但是忘得也很快,经常性提笔忘字。怀疑他是有阅读障碍或书写障碍,现在在一个训练机构每周进行一次训练。

同时,孩子自理能力差,在学校经常把书、本扔一地,书包乱七八糟,找不到东西。这种问题老师也没少投诉。我想主要和孩子小时候由姥姥照顾有关,那时候我白天上班,孩子由老人带,但每天下班我都赶回家去带孩子。老人对孩子的照顾太细致,让孩子自理能力很差。

孩子本身性格还可以,比较外内,总是挺乐观,很喜欢和别人说话,交朋友,但是一般说话是以自己的内容为主,别人提到的内容他往往会忽略。

 

分析:

这位妈妈很久以前就预约了咨询,但一直排不上,妈妈也很着急,几次联系我。看到这个情况,我联想起了我书中写到的大宝的例子,见面以后,这位妈妈说她也觉得和大宝有些像,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做课堂作业、考试不及格、提笔忘字等等。

当然,总体看来,孩子的情绪比大宝好一些,乐观外向,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大家都忍不住赞叹孩子的善良和乐观。

“注意力不集中”是家长经常形容孩子的词汇,孩子表现出拖沓、磨蹭、心不在焉等情况,往往被归类为习惯问题,常常找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但效果并不明显。我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状态,进而关注亲子关系的质量。

当然,这个孩子自理能力差,与老人的照顾和代劳有一定的关系。孩子说话以自己的内容为主,忽略别人提到的内容,我由此推测,可能家里人和孩子说话比较随意,不尊重孩子,妈妈说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孩子外向乐观,本来是很好的特质,但是,家长往往只看到表面,认为孩子没心没肺,有时候恨铁不成钢,心里怨恨孩子,同时,也特别容易忽略自己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以为孩子完全不在意。相反,有的孩子稍微被批评一下,就表现得幽幽怨怨、沮丧失落,大人反倒会顾忌孩子的感受。

 

 

 

 

611

 

早上,我生病了,孩子自己起床了,我让他洗漱后自己先写作业,老公做的早饭。

饭做好了,他们开始吃饭,我听见老公把电视打开了,我(在里屋床上)说:“吃饭时候,别开电视了。”老公没理我。我听见老公对孩子说:“你把桌子收拾一下。”然后就听见老公大声说:“让你擦桌子,你看哪呢?桌上的脏东西你看不见呀!还往看?说你半天了,还看别的地方,往前点,肚子往前有什么用?眼睛往前!”说着听见拽孩子的声音,我感觉孩子要哭了,因为他开始吸鼻子了。老公继续说:“你重复一遍,我刚才说应该怎么擦桌子!你还往别地方看,你是不是有病呀!”我忍不住了,在床上说了一声:“你非开电视,他注意力能集中吗?”老公没理我继续说:“你重复一遍,我听不到,大点声。”皓皓小声嘀咕着。老公继续说:“我听不到,大点声。”这样的对话重复了两遍,孩子不出声了,老公说:“你再不说话,我就打了。”皓皓哭出声来,老公说:“重复有这么难吗?让你擦桌子,你头成这样,能看到桌上的东西吗?”说着可能学了一下孩子扭头的样子,皓皓哭着笑出了声,老公说:“你还有脸笑,我说谁呢?快说!”孩子等了一下大声说:“擦桌子要盯着桌子,不能看别的地方,要靠近擦。”老公说:“擦好了,走吧!”然后两个人分开了

 

分析:

这个片段非常典型,亲子关系的状态可谓是一览无余。

事情非常简单,就是爸爸觉得孩子擦桌子不认真。其实不认真的原因,主要是被电视所吸引。电视是爸爸打开的,这肯定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早晨时间比较紧张,如果希望孩子认真做事、行动迅速,那么,最好不要开电视。

当孩子被电视吸引以后,爸爸提醒和阻拦孩子的方法,就是高频率地批评和责骂孩子,每句话都相当凌厉。多次逼问孩子应该怎样擦桌子,孩子说了以后,对孩子的声音不满意,又多次要求孩子大点声。前文说到孩子“说话以自己为主”,其实大人也是用这样的方法与孩子打交道,孩子不过是复制了大人的方法而已。

这样对待孩子,一方面把大人的负面情绪和挫败感全部倾倒给了孩子,另外,频繁地责备孩子,让孩子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孩子根本没有心情去学习、改进自己的行为。

另外,这样教育孩子,也出现了目标上的错位。我们本来打算让孩子在行为层面进行改进,却在道理层面教导孩子——反复让孩子说出擦桌子的要领,而不关注具体行为。

这件事情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应对:关掉电视,态度友好给孩子示范擦桌子的方法,然后让孩子重复一遍。

 

 

 

 

6月12日


    我们开始拉琴,我让他摆琴,我说:“摆不好,可要加时间。”我在一边发微信,一边看着他,我一抬头他就在看我,我说:“让你看镜子里自己的手,看我看什么,加一分钟!”反复了几次,加了三四分钟,才让他停。
    开始他唱谱,唱了两遍都对了,我们都很高兴,小家伙和我拥抱了下开始拉谱子,他拉两遍都漏音了,并且拉一遍放下弓子开始挠痒,我有点急了,说:有你这么拉琴的吗?告诉你,拉琴开始就不许把弓子放下!他开始急拉得不好。他拉琴之间小声嘀咕几次说: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下楼玩。我没理他,让他继续认真拉,昨天明明拉得不错的谱子,到今天不知道为什么都不好了。老公在屋里睡着了,醒来看我们在拉琴,我看谱子的时候,他在旁边叫道:“你看你的手。”孩子吓一跳。我们在继续拉,老公开始做饭,中间孩子反复错了,非常急躁,我忍耐着,尽量平和地和他说,让他继续,老公跳出来说:“他就是在糊弄你!你看拉成什么样。”我很生气地说:“他状态不好,怎么是糊弄我,他糊弄我也不可能让他糊弄过去,还要拉更多的遍数。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老公走了不说话。拉琴期间孩子一会儿挠头,一会儿说脚疼,一会儿说口渴,让他喝了水,别的没有理他,让他继续拉,效率很低,一行谱子中间反复会漏音。孩子拉了很多遍,终于正确了。

     晚上我给皓皓背英语单词,他背对了几个就要求我亲他一下,我说:“那错了怎么办?”他说:“就不亲了呗。”单词大部分还是背得不错,但背到后面不太顺利,几个简单的单词他反复记不住,我有点着急,我说:“就四个字母的单词你也记不住呢?长点的单词不好记,为什么这么短的单词你也记不住呢?”我声音有点高,他有点发愣,然后说:“我也不知道。”又背了遍,才记住,时间已经9点了。我让他拿出记事本签字,发现上面还有一项抄背课文,让他赶快做,他不情愿,磨磨蹭蹭地把书本掏出来。我要求他看一行,可以多看一会儿,然后背着抄,开始他不情愿,之后试了一下,发现比以前快一些,就开始写,写到最后一段,喊手累,说烦死了。我让他坚持完成。

 

分析:

看到这段话,我首先注意到,孩子很善于自我激励,他做得好,就让妈妈抱一下或者亲一下,很懂得自我强化。

孩子没有按照要求来做,妈妈的第一个办法是给孩子加时间。孩子烦躁,妈妈生气,结果孩子更加烦躁,爸爸的介入,依然是责备,孩子烦躁到了极点。

我们只要用心地还原一下这个过程,就能清晰地感觉到一家人的情绪,仿佛心里被堵住了一样难受。

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让孩子记单词,哪里能记得住呢?孩子记不住,并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情绪的原因。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父母想辅导督促孩子,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反倒增加了孩子的情绪负担,父母也非常有挫败感,进而陷入焦虑无助的状态。

所以,改变的第一步,是调整思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63

   

    下午收到老师短信,英语单词测验,35个单词,孩子错了30个。

下班回到我妈家,看见孩子在写数学作业。这时孩子姥姥过来问我:“昨天没给他好好复习英语吗?”我说:“怎么没有复习呢?还背得不错呢!不至于错成这样呀!”皓皓在一旁叫到:“背得一点都不好!”我很生气地说:“怎么不好,比老师要求的多背了一个单元,至少80%的单词都没有问题,老师全考得你不会的单词吗?”孩子不说话了。孩子姥姥说:“这孩子太奇怪了,一考试就考糊呢?”

……

孩子睡了,我看老公今天心情还不错,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能容忍孩子犯错,我觉得没多大点的事,为什么搞得那么严重?然后你自己也气得要死!”他说:“是呀,我每次气得不行,我只是觉得成人犯错,你正常告诉他他会改,可是这个孩子,做了错事你说了,他好象听不见,下次还会再犯,我是想用这种方法让他记住。”我说:“可是他只是个孩子,大人还不能避免犯错呢,怎么可能你说一遍,他就记住不忘了呢?而且你经常会说出一些很严重很不好听的话,你对外人也没说过这样的话,可为什么都对这么小的孩子说了呢?这样是不是不好呢?”老公说:“我还真没注意,有时太生气了,说出来自己都不知道,我以后注意不说这些话了,只是觉得这孩子一件事永远要说十七八,有的甚至上百遍,也许他还没记心里面,太让人崩溃了。”

 

 

分析:

现在我们往往强调对孩子的理解,但忽略了对父母的理解。最后这段话,爸爸也道出了他的困难。尽管他做得确实不对,但他面对孩子的时候,确实陷入了崩溃状态。对爸爸来说,他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新的方法和思路。

孩子前一晚复习了单词,到了学校听写35个单词错了30个,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还是情绪的问题,当孩子陷入极度沮丧的时候,内心力量也处于涣散状态。

 

这是第一次工作坊关于皓皓的几个片段。因为孩子经常发呆,我们也讨论了发呆的机制和作用。通常,发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体验和享受,另外一种是隔离和回避。

前一种是比较舒服的发呆,比如我们面对一个美景的时候,静静地坐在那里发呆,是很享受的感觉。后一种则是不舒服的发呆。就像这个孩子一样,回想前面的事情,都是批评责备,是不舒服的感觉;展望后面的事情,也是厌烦和抗拒。在不舒服的夹缝中,孩子会感到进退维谷。那么,孩子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发呆隔离前面的感觉,回避后面要做的事情,也在这个发呆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情绪。

因此,我们不要痛恨孩子发呆,而是关注孩子不舒服的感觉来源。孩子这种负面的感觉,通常都是大人参与的结果。所以,这份发呆当中,也有父母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指责孩子。

 

针对皓皓的情况,我给出的建议包括:减少指责,增加鼓励,适度监督。

工作坊是一整天的时间,因此,我们有机会从容地讨论具体的方法。说到适度监督,我问这位妈妈,孩子走神一次多长时间,妈妈说不上来。当天晚上,妈妈在微信中告诉我,她悄悄地计时发现,孩子走神通常没有超过2分钟的,但比较频繁。这个数字让妈妈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和感觉。她以前一直以为孩子走神很长时间,其实是因为自己急躁,看到孩子走神,就觉得时间很长。妈妈对孩子的批评和不满,也是建立在这种不客观的感觉之上的。

(未完待续)

 

微信公众账号:yj20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