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是杨杰
我是杨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79
  • 关注人气:4,3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思维的片面性

(2013-03-15 11:40:10)
标签:

育儿

 

在这里,说三个案例的片段

 

中午我回家晚了点,回到家时,爸爸在做饭,他在上网,说是看同学博客上的小说。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眼,他说:我刚开始两分钟,刚才回来在听MP3
   
我说:看一会吧。
   
我和爸爸一起做饭,过了一会,我说:关了吧,眼睛都近视了,需要保护。
他“嗯”了一声:我没看多久,你进屋时我刚看的,真的。
   
大约五分钟后,我又提醒他,他没关,一两分钟后,我叫他,他光“嗯嗯”两声,我上火了,说他两句:从我进屋到现在,你看了快半小时了。
   
又说他爸爸:你怎么又让他看电脑了,不是说好了周末才用电脑吗?
   
爸爸说:他说要看博客。
   
我说:看博客也要等到周末呀,一周看一次就行了。
   
他听见我们又要争执起来,就关了电脑。又拿爸爸手机听故事去了。

我对这位妈妈说:你提醒了两次,然后发火,孩子看到你们起争执,才关了电脑。你生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妈妈说:主要是因为爸爸和我在教育中总是不一致。

我追问了妈妈几个问题:教育中有绝对的一致性吗?你是希望爸爸完全按照你的方法来执行吗?你能保证自己的方法绝对正确吗?

很显然,妈妈也保证不了这一点。

于是,我就写了一个咨询感悟:教育没有绝对的一致性。而且,一致性也不是说让家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很显然,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方法绝对正确,同时,亲人的方法也未必绝对错误。他们的主张背后,也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和思考。教育的一致性,要互相靠拢,吸纳众人的智慧,否则,便成了“教育独裁”。

一位网友的回复也很有意思:育儿问题上,也需要积极开放的心态,多从亲友的建议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从差异中看到乐趣。育儿,也需要有团队精神!

这位妈妈,如果以“爸爸和我不一致”为靶子,那么,就会觉得自己的脾气合情合理,错误都在别人的身上。其实,仔细分析,这位妈妈的做法,无意识地塑造了她反对的行为。

本来,这位妈妈规定周一到周五是不许看电脑的,回家看孩子正看电脑,也没有反对,而是允许孩子“看一会儿吧”。接下来,妈妈两次提醒孩子,孩子都没有执行,于是,妈妈的火气上来了:埋怨孩子看得时间长,埋怨爸爸让孩子看电脑。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大约会得出一个结论:妈妈的约定是可以破例的,妈妈的催促是可以拖延的,要是妈妈生气了,就必须听话了。

这位妈妈很苦恼于孩子的拖延和没有时间观念,其实,拖延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而且,妈妈不得不一次次地发火,才能稍微改变孩子的行为。其实,这件事情,本来不需要走到这一步,要么回家就要求孩子关掉电脑,或者让他看完,就监督他关掉,而不是无力地催促然后愤怒地发火。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

我叫他来端饭,边拿着手机听故事边来端饭,菜上桌了,他先吃了,吃着饭他仍在听故事(以前也会经常这样,我会管管他,爸爸就坚持随他便)。

我:宁宁,妈妈以前不是告诉你吃饭听故事,影响消化吸收吗,如果你做的这事是好事、对身体有益,能做的事,我们就让你听了。你总听故事吃饭,早晚要生病的(我说这段话时,不是特别的平和,但还算可以,只是稍微有点厌烦——一厌烦道理总要不停的讲)。

我对这位妈妈说:我不太赞成孩子吃饭听故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带着厌烦的情绪不停地讲道理,比听故事的影响还严重?听故事至少是愉悦的,而这些道理则带着负面情绪。

 

因为孩子比较拖拉,而且休息时间非常随意,因此建议妈妈给孩子定时。这位妈妈说:我有个疑问,定时不会打扰孩子吗?我想了一下,对她说:会的,但是影响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严重。在学校里也有铃声,另外,家里的脚步声、说话声、电话铃声,甚至隔壁孩子的哭声,都会对孩子有些许的影响。

这位妈妈听我这样说,总算打消了疑虑。这时候,我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疑问,就问这位妈妈:如果定闹钟你都担心打扰到孩子,孩子又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你们用什么方式提醒他呢?如果他不听,你们会唠叨他、责备他、批评他吗?

这位妈妈告诉我,就是不停地催他,他不听也会经常说他,这种概率能占到五成。从以前的日志来推测,妈妈会说很多话,而且情绪会比较激烈。我对这位妈妈说:闹钟的声音会对孩子有些许的影响,但这个声音是中性的,只是提醒孩子时间到了,你的反复催促和批评,反倒增加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影响了孩子做作业的效率。

 

这三件事,都是小事,但可以很好地映照出妈妈的思维模式。我们常常说父母要改变自己,这个改变,不仅仅指的是方法和行为层面的改变,最根本的改变,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最近的很多咨询案例,让我非常有感触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父母从起点的判断就是偏颇的,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重了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

微信内容直达手机,交流更方便,欢迎大家加我的微信公众账号:yj2003

加入方式:在“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一栏搜索微信号码,或者扫下面的二维码。

 http://s1/mw690/5187a54dt7bfe3f11abe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