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腻地理解孩子

(2013-01-27 17:08:51)
标签:

育儿

 

    这是豆豆妈的一段日志:

 

在姑妈家吃过晚饭,豆豆说:妈妈,我想用电脑看动画片。我说:你要和姑父商量。豆豆还是在我旁边磨,我说:你自己去和姑父说嘛,想想怎么说?豆豆没说话,还在做思想斗争。过了一会儿,豆豆也不看人,看着电视大声说:我要看动画片。豆爸正准备说话,我使了个眼色让他别说,姑妈说:影碟机坏了啊。豆豆转过来看着我,我说:自己说嘛。豆豆还是看着电视,说:我要看动画片。姑妈说:怎么办呢?豆豆仍然看着电视说:用电脑看。姑妈赶紧叫姑父:去帮豆豆用电脑放动画片。豆豆笑了。

 

我问豆豆妈:豆豆看着电视大声说“我要看动画片”,你怎样看待他这个行为呢?

豆豆妈说:他不愿意主动和姑父说,用这样的方式被动地引起姑父的注意。

我问豆豆妈:他不愿意和姑父说,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呢?能从感觉层面体会一下吗?

豆豆妈说:因为他知道电脑是姑父工作时要用的,怕被姑父拒绝,直接和姑父说没勇气,索性背着说。

我继续问豆豆妈:如果从这个感受出发,再改进一下说话的语气,能否让豆豆变得更有勇气呢?

豆豆妈说了一个思路:“豆豆有点担心姑父的工作电脑不能用来放动画片吧?可是现在姑父下班了,好好地和姑父说一下吧,姑父最喜欢豆豆啦!”

很显然,如果理解了孩子的困境,并引导孩子从姑父的角度看自己,他主动去沟通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时候,豆豆妈也补充了一个原因:可能是姑父工作的时候,他曾经说过,被拒绝了,因此心存顾虑。

在此基础上,我又把豆豆妈的话做了少许的修改:“豆豆,如果姑父在工作,就不能用电脑看动画片。现在姑父都下班了,好好地和姑父说一下吧,说不定姑父就答应了呢,姑父最喜欢豆豆啦!”

豆豆放寒假每天都在姑父家,类似的事情可能还会出现。因此,在鼓励豆豆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话重申看动画片的原则。以后豆豆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电脑看动画片,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不定姑父就答应了呢”这句话也埋了一个伏笔,就算姑父不答应,也在意料之中,孩子不会有太多的挫败感。相反,一旦姑父答应了,他就会很欣喜。

 

其实,我们只要理解了孩子的感觉,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的解决路径。比如这件事情,还可以换个说法:“豆豆,这是在姑父姑妈家,妈妈做不了主。你得去问姑父,姑父只要说“行”,妈妈绝对不拦着!你去问问吧……”这句话如果配合很俏皮的语气,可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豆豆能感受到妈妈的支持,同时他会在心里设想姑父应允的感觉,也会更有信心。他也渐渐明白,这样的事情,直接和姑妈姑父沟通更有效。

我对豆豆妈说:这件事情,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要让豆豆觉得很简单,并且,妈妈和他站在一起,当然,如果顺便带出处理问题的原则,就更完美了。如果我们心里只想完成“让他自己去说”这个目标,而无视他的困难和顾虑,硬生生地把孩子推出去,他就会不知所措:说了怕姑父拒绝,不说又怕妈妈责备,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对着电视说。

我继续问豆豆妈:你硬生生地把孩子推出去,看上去很坚决,我却感觉你有点信心不足,你怕豆豆不说,是吗?

豆豆妈回答:非常准确!

我继续说:你心里有这样的担心,在行动上,就会更生硬地推动孩子。孩子很敏感,他能感受到你的情绪,却分不清你在担心什么,那么,他会想当然地以为,你让他做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的心念和态度,反倒增加了孩子的阻力。

豆豆妈继续说:其实,你这样说,我也意识到自己以前让豆豆独立去做什么事情时,他为什么那么抗拒,是因为我的生硬的态度里面包含着担心,让他望而却步。

通常,设定一个教育目标容易,执行一个教育目标也不难,真正不容易的,是融入孩子的感觉,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

以这件小事为例,孩子对着电视说了,妈妈会感到宽慰,至少部分地实现了目标。如果孩子能对着姑父说,那就彻底实现了目标,然后,妈妈就觉得万事大吉,继续设定下一个目标。

至于孩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思考与挣扎,有怎样的感觉,反倒没有多想。当然,揣摩孩子的感觉,不但需要耐心,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所以,很多家长知难而退,有意无意地省略这个步骤。从短期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妨碍,但从长期来看,结果就非常不同。就如豆豆妈说的一样,孩子越来越难以推动,对父母的要求、建议、命令统统持抗拒态度。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例子。

豆豆学校里有活动提前放学,豆豆妈没法进行咨询了,就让豆豆打电话向我“请假”。此前,我和豆豆从来没有见过面,也不曾通过电话。我接通电话,听到的是豆豆洪亮而急促的声音:“杨阿姨,我妈妈今天不能上课了!”这是意料之外的电话,我迅速理清了思路:“哦,不能上课了啊,好的!”在豆豆妈小声提醒下,豆豆又说明了原因:我们上午是运动会,下午不上学,妈妈要带我去玩。我又进行了简单的回应:“哦,妈妈要带你去玩啊,那赶紧去吧!”

后来,豆豆再次替妈妈向我“请假”,这一次,从语气上判断,比第一次放松些,所以,我简单问了他两句话,我发现,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虽然声音很大,但很局促,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我感觉他还是有些紧张,就没再多说什么。

我知道豆豆妈是有意锻炼孩子,孩子把事情表述清楚了,我事后也没再提起。

这次聊起怎样揣摩孩子的感觉,我顺便提到打电话的事情:豆豆第一次打电话也很忐忑,第二次比第一次放松了,但还是有点局促。

豆豆妈说:的确是放松了,第二次我说让他给你打电话,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不过,我没注意到他的忐忑,他打完了电话,我就觉得完成了任务,再没多想。

既然豆豆妈没多想,我就把我的感觉和回应孩子的思路仔细地说了一遍:豆豆第一次给我打电话,虽然声音很洪亮,但明显感觉到,是鼓了半天勇气才说出来的,因为我感觉他语气中有一种紧绷感。一个5岁的孩子,敢于这样给陌生人打电话,已经很了不起。考虑到他的紧张,我要通过我的回应方式,尽量让他放松。我要给他一个随和、好说话的印象,所以,我说“哦,不能上课了,好的”这句话,非常注意语调的变化,我说的比较慢,拖着长音儿,很高兴、很愉快地答应他。豆豆对比就会发现,原来他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出现,事情很顺利、也很简单,这样,他就积累了一个成功的经验。于是,第二次打电话,他便不再觉得那么困难。这一次,我尝试着问他简单的问题,我发现,他还是有点紧张,所以,就没再多说。如果我把他追问得不知如何作答,以后,估计他再给我打电话,就会心存畏惧。我知道你的意图,如果他是轻松的状态,我肯定会和他多聊几句。

豆豆妈很吃惊:没想到那几句话你考虑了那么多!看来我真的太忽略孩子的感觉了。

其实,我更加吃惊!

这件事情,之所以没再提起,我以为,豆豆妈就算不了解我的意图,肯定能感觉到豆豆语气中的紧张和局促。

当初,豆豆妈找到我的时候,每天为了豆豆起床穿衣洗漱吃饭都会发生激烈的冲突,面对这种状况,我首先要教她应对的策略。而且,她也觉得这些办法非常有用。

现在,她和孩子已经很少发生冲突,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咨询目标。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学会揣摩孩子的感觉。如果她不懂得孩子的感受,而机械地运用那些策略,那么,这些方法就变成了单纯的“技巧”。

现在回头想来,她当初之所以和孩子冲突得那样严重,就是因为不懂得孩子的感觉,眼睛里只有自己的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对豆豆妈说:现在这个揣摩孩子感觉的过程,相比于以前的具体方法,会显得有点“空”,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你脱离了我的指导,才会游刃有余。否则,你只是在模仿一些方法,有时候情况变了,还在僵化地运用,对孩子反倒有害。

当然,豆豆妈也不是故意忽略孩子的感受,她的确有现实的困难。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对她态度不好,而且,经常限制她玩耍,所以,对很多细微的感受,她的童年里没有一手的经验。在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容易进入孩子的感觉,只能用头脑去分析。用头脑分析的话,更多地看到对错、好坏、利弊,却很少看到孩子内心的细微变化。

很多人说我能理解孩子的感觉,我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童年经验。我是玩得比较充分的孩子,又经常带着七八个孩子一起玩,再加上好奇、乐于观察,那么,相当于我可以同时揣摩七八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在童年的玩耍中,无意识地发展出了融入孩子感觉的能力。

我发现,自己不需要太多的分析,只要专注而饶有兴趣地注视着孩子,随着孩子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的变化,就大致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心状态。所以,我在咨询中非常强调一点:不是用头脑去分析,而是用感觉理解感觉。如果没有感觉的参与,我们经常说的“理解孩子”,就变成了空洞的口号。

有的家长说,因为没有我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于孩子的感觉,总觉得雾里看花。我想,这话说对了一半。的确,如果从童年开始观察、理解孩子,固然有一些优势。不过,理解别人,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换位思考,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用心去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

其实,许多人是不屑于代入孩子的角色,往往反应了我们的儿童观,总觉得他们太幼稚、太笨拙、太无聊,于是,只想着置身事外把孩子教育好。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失心”的教育——只有头脑的参与,却没有用心去感受孩子,孩子便成了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