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坏孩子的思考路径
(2013-01-06 13:35:19)
标签:
育儿 |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母子间的关系好了很多,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重点要求豆豆妈减少对豆豆的管束。说实话,这对豆豆妈是一个挑战,她必须对豆豆的某些行为视若不见,极力控制自己的教育冲动。
最近,她发现豆豆出现了很多自发行为,很是出乎意料呢!
这是豆豆妈妈的日志:
出门前,豆豆说:妈妈,我不想穿袜子。我想说服他,犹豫了一下,又想着给他带双袜子,到幼儿园和老师说一下,老师会让他穿,就说:好的啊。要出门时,我已经忘了拿袜子的事情,豆豆自己想起来拿了一双折好的干净袜子,递给我说:妈妈,你帮我把袜子装在书包里吧。我说:好的。到了学校附近停车时,豆豆说:妈妈,我还是穿着袜子吧。我说:好的。
如果是在以前,豆豆妈肯定立刻会说:不穿袜子会着凉的,必须穿!然后,豆豆坚持不穿,两个人就吵起来了。这次,豆豆妈没有多说什么,他却自己想着带一双袜子,并且到学校的时候,自己主动穿了袜子。
豆豆妈很感慨地说:我发现,对于他自己能做决定的事情,少建议,等一等,就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我和豆豆妈停下来,分析豆豆的思考路径:他为什么开始不穿袜子?然后又带上袜子?最后又主动穿上袜子了呢?
我们不妨做个测试:从成人的角度来看,一个5岁的孩子冬天不穿袜子,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我想,绝大多数的成人,不用一秒钟的时间,就能想到两个字:受凉!
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我们的大脑思考这样的问题,几乎达到了“全自动”的水准。当然,我们的思考路径也是定向的,从“不穿袜子”联想到“受凉”,是我们的优势思考路径。
孩子的思维则是发散的,他未必会想到“受凉”,但会想到更有意思的事情,通常都与体验有关,比如,喜欢光着脚丫的感觉;或者想试试不穿袜子会怎样;或者是穿袜子有点不耐烦,也许是模仿小伙伴的行为,也许是想到了故事书上的情节,等等。
我和豆豆妈揣摩孩子的心理过程,首先,孩子心里有了不想穿袜子的念头,然后对妈妈提出来,妈妈答应他,高兴之余,他慢慢会想,不穿袜子会怎样,比如会冷,或者光脚时间久了不舒服,或者到学校被老师问起“为什么不穿袜子”……,于是,豆豆同学想到了带上袜子防患于未然。从家到学校的这一段路,豆豆体验了不穿袜子的感觉,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到了学校门口,他主动选择穿上了袜子。
我又和豆豆妈设想:如果豆豆提出要求就马上拒绝,孩子内心的思考路径是怎样的呢?如果豆豆妈武断地拒绝:不行,会着凉的,必须穿。根据豆豆以往的行为预测,他基本会说:我不穿,不会着凉的。然后豆豆妈要想方设法证明会着凉,并且会用各种方法迫使豆豆穿上袜子,而豆豆一定会哭闹反抗。用豆豆妈的话说:每天都是“武打片”!
我问豆豆妈:这两种处理事情的方式,除了结果不同,还有其他的不同吗?
从结果来看,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其实,更大的不同来自于内心的思考路径。
豆豆提出不穿袜子,豆豆妈没有反对,那么,接下来的思考过程,是豆豆独立完成的。他充分体验了不穿袜子的感觉,也独立思考了不穿袜子的后果,最后,自己主动选择了穿上袜子。经历了这个过程,那么,下次他再想到不穿袜子,会很快判断出不穿袜子的感觉和利弊,更理智地做出选择。孩子完整地体会了这个过程,以后遇到同类的事情,他的思考方式会愈发娴熟、高效。也就是说,孩子第一次做一件事情,会花很长的时间去体验、思考、权衡,这看上去很浪费时间,效率低下,让人着急。但是,这是孩子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直接经验,而且,这些直接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不但想到了不穿袜子会着凉,还体会到了很多细微而美好的感觉,甚至进一步想到了很多深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脚丫呢,为什么脚丫上还有五个脚趾头呢?为什么人和动物的脚丫不一样呢?为什么小动物都不用穿袜子呢?
很多家长看不得孩子慢腾腾地体验、笨拙地思考,总想加快这个速度,于是,就直接告诉孩子后果:不穿袜子会着凉!这个道理非常正确,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间接经验,而且,这个间接经验,与孩子的思考内容相比,显得单薄而乏味。
我们用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从当下来看,似乎非常高效,其实,有两个严重的弊端。首先,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其次,破坏了孩子主动选择的能力。
如果我们总是为孩子提供高效的间接经验,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开始依赖你的间接经验,遇到事情,总是束手无策,等着大人的提示和协助,你让他好好想想,他会木然地想一下,然后继续等待。用家长的话说,就是“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作业问题。我发现,写作业困难的孩子,有一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太殷勤,从小给孩子提供间接经验,代替孩子思考、做决定,以为这样可以帮孩子提高效率,到头来发现,却大大影响了孩子做事的效率。
恰好前几天的咨询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家长,孩子的作业,把她愁得寝食难安。越是着急,越是干涉,干涉得多了,必然引发亲子冲突,母女之间的相处,总是乌烟瘴气,孩子则越来越讨厌学习,情绪异常烦躁,就连几句话的背诵,都记不下来。
我为这位妈妈打了个比方,如果你总是急切地干涉孩子的一举一动,就好比占据了孩子生命的主驾驶位置。于是,孩子的生命战车,就出现了两个驾驶员:白天由孩子驾驶,晚上由父母掌控方向盘。
父母的驾驶技术更娴熟,但是,剥夺了孩子练习车技的机会。每天早晨,孩子独自“驾驶”上路的时候,心中少了一份信心,多了一份忐忑。那么,如果孩子把车开得左右摇摆,请你理解他,因为他晚上没有机会磨练自己的“车技”。
在此基础上,我劝这位妈妈,放弃对孩子的管束,让她独自完成作业。当然,我们已经预测到了,这个孩子不可能回家马上做作业,也不可能做到全程专心,但我们尽量不管她,先给她松绑,看她能否做到自己约束。
果然,孩子回家都是先玩耍,然后给亲戚打电话,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看到一个苹果也能玩半天,每天晚上八点钟才开始写作业。妈妈强忍着愤怒,看着孩子磨蹭。
在第一周,我们发现孩子有了一些进步:哪怕很晚,都会坚持写完作业。有一天写错了作业,孩子想起来,马上补上了,而不是和妈妈讨价还价。还有一次,周末的作业,她留了一项,说第二天车上做,果然,不等妈妈提醒,上车以后她就主动找出了作业。这些行为看似普通,却给了我们很多信心。此前遇到同类的事情,妈妈催促好多次,她都不肯做。
我问这位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磨蹭,却不建议你去管她,你能理解其中的缘由吗?
我进一步分析:我们去干涉孩子,从行为层面来看,是改变了他的行为;其实,我们对他的改变不局限于此,还改变了孩子思考的路径。
如果我们不干涉孩子,她的内心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该做作业了,可是我还想玩,怎么办呢?我先玩一小会儿,一会儿就做作业……嗯,我再打个电话,打完了我就做作业……哎呀,还是不想做,我再玩五分钟,就去做……妈呀,都八点了,必须做了!
如果我们频繁地催促干涉孩子,她的思考路径就彻底改变了:哎呀,烦不烦,天天就知道催,刚放学,就不能让我玩一会儿?哼,我才不管呢,你催吧,我气死你,看你能拿我怎样?
很显然,我们急切地干涉孩子,孩子被迫按照我们说的做了,表面上看,是有效的,其实,我们破坏了孩子的思考路径。孩子把能量用于对抗父母,反倒忽略了自己当下的行为和未来的成长。如果我们不干涉孩子,那么,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当下的事情上,思考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经历一番挣扎,最后做出决定。也就是说,父母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孩子内心力量的使用方式:他可能用来成就自我,也可能用来对抗父母。
孩子独自思考并做出决定,就如同开车一样,刚开始非常笨拙,会走弯路,但经历这样的磨练过程,“车技”愈发娴熟,逐渐地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我们急切地干涉孩子,相当于前半程代替孩子驾驶,后半程直接把孩子赶上了快车道,那么,慌乱和笨拙是难免的。
当然,我必须重申一点,我反对急切地干涉孩子,也反对撒手不管。我主张给孩子战胜自我的空间,耐心地等一等,如果孩子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不知道怎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在关键时刻,为孩子保驾护航。
《让孩子心悦诚服》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292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