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监督与积极监督
(2012-05-17 23:43:19)
标签:
育儿 |
(最近特别忙,博文更新比较慢,这一段快忙完了,呵呵……)
前几天,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她儿子又被老师投诉了。
老师说,孩子不怎么遵守规矩,比如,在矿泉水的瓶盖上钻个孔,向同学喷水,同学阻止他,他也不听,导致两个人厮打起来,另外一次,则因为嘲笑同学“你真娘啊”,导致两个人发生肢体冲突;他将同学的一个美术作品用刀切成几块,同学质问他,他还理直气壮。还有一次,他竟然把桌子的一角给坐掉了……
听妈妈描述了详细的细节,我感觉孩子不懂得人际交往的界限。比如,他向同学喷水的时候,本意是闹着玩,如果喷一点点,互相闹腾一下,倒也无妨。但同学已经很不高兴地制止他,他不但没有停止,还继续喷水,导致同学生气,与他厮打起来,最后闹到老师那里去。另外,在玩闹的时候,他往往“宽以律己,严以待人”,他奚落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同学回敬他几句,他则受不了。
我建议妈妈,回家后和孩子讨论一下行为的边界,学会解读同学的情绪信号。比如,喷水的时候,一点点没关系,太多的话,衣服都湿了,同学会不舒服。这时候,看到同学不高兴,应该及时收敛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自己觉得好玩,就不顾对方的感受。另外,自己发起这样的恶作剧,也要允许对方回应自己,并且适度容忍同学的恶作剧。
妈妈问我:你说他对同学的情绪信号不敏感,可是,在家里的时候,他挺会看脸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对妈妈说:如果他在家里“挺会看脸色”的,说明他有识别情绪的能力。但是,对你的情绪,和对同学的情绪,他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你会发现,他对不同的家庭成员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
妈妈说,对对对,是这样的,外公说,我不在家,让他做作业,根本不做,也不听家里人的话,但只要听到高跟鞋的声音,知道是我回来了,立刻就变得很乖。
我对妈妈说:咱们来分析一下,看孩子用怎样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吧。他怕你,所以,你要求的事情,他会做。他不怕其他的家庭成员,所以,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在学校里,他不怕同学,所以,同学不高兴了,他也不当回事儿。他有点怕老师,但老师不可能像家长这样贴身监视他,所以,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他就会出状况。总的来说,孩子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是用“怕”这把尺子来衡量的。或者说,孩子依靠外在的力量制约自己。一旦外在的约束消失,他就开始为所欲为。因此,你必须像个“门神”一样,镇守在家里。妈妈听了我这个比喻后大笑,说她确实像个“门神”,门神不在家,孩子就无法无天了。
这位妈妈补充道:你这么说我明白了,老师说,经常被投诉的几个孩子,都是类似的情况,在家里表现很乖,到学校就捣乱。有的家长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说孩子在家里很守规矩的,怎么到学校就变样了呢?
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就是用“怕”的程度来管理自己的行为。与这样的孩子相处,大人会特别累,不管,就会失控;管了,依赖性更强了,导致父母和孩子绑定在一起。这种状况,通常是因为大人的消极监督,每天盯着孩子的错误,并利用父母的特权压制孩子,通过制造恐惧勉强维持一个平静的局面。外力一旦松动,孩子的行为就会反弹,在学校的表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这位妈妈,虽然她平时对孩子的监督是有效的,但是,这是一种消极的监督方式。结果就是孩子对家长的监督形成依赖,没有把这些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
我建议这位妈妈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监督,不要总是筛选孩子的错误,而是筛选孩子的优点,进行正强化。当孩子被肯定、被赞赏的时候,内心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好的,然后,孩子就会不断去重复这些行为。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孩子的这种选择,这是孩子依照自己内心的感觉,主动采取的行动。在这个主动选择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新的行为准则,这个准则不再依赖父母的监督,而是基于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孩子根据自己内心的准则采取行动,他的行动就是恒定的,在家里怎样,在学校依然怎样,不会出现强烈的反差。
也只有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监督,孩子才能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放手。如果一直进行消极监督的话,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精神,而且,孩子越大,亲子关系越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