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孩子的感觉
(2011-03-17 11:37:40)
标签:
杂谈 |
日志:
中午大宝和我说“我告诉您一个好事,今天我们老师差点让我当体育委员,老师和大家说有个同学做操特别认真,我观察他很多次了,一直都做得很好,下次选体育委员的时候就选他。大家都猜,猜来猜去也没猜到我,我知道是我,老师总是盯着我,我就很认真的做。”我说“你觉得这个老师好不好呀?”他说好,我又问“那我猜你上课肯定爱听这个老师的课。”他说是,我接着说“老师那么关心你,你想不想给老师留一个好印象?”他说“当然想了。”我又接着说,“那你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呢?”他说“不知道”,我又说“上课怎么样呀?写字怎么样呀?”他说“都好好的”,然后又说“我就不该告诉您,怎么这么贫呀。”我一想,我说多了,我是想引发他思考,结果弄巧成拙,听到老师这么一说,本身就会给他带来思考,老师在他心目中就会上升一个高度,敬仰之情就会带动他去认真上课,认真写字,好赢得老师更高的赞赏。孩子都很有荣誉感的。我的话说的太直白了,我应该就提示一句“恩,我猜你就更喜欢这个老师了,更爱上老师的课了,就连写字都会很认真的,你绝对不想再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就一句不多说,点到为止。
杨杰:
你的反思很有道理。
家长:
哦,他说我贫,我就想是这样
杨杰:
当你听他这样说的时候,你是想怎么引导他,还是先去体会他的感觉呢
家长:
我习惯的就爱先去引导他,如果我先在心里盘算一下,想想他说出来之后心里感受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发言就不会滞后了
杨杰:
你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有个老师天天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你做操,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呢
家长:
哦,这样体会呀,我就是总找不到感觉
受到关注,心里一定很想做好
杨杰
慢慢的,是不是去做操的时候,心里就有个期待了,是不是自己也会主动去寻找老师的目光?
然后,和老师之间,就有了一个默契,知道老师欣赏自己,也知道自己表现更好,老师会看到,这样是不是就有了改变自我的动力了呢?
家长
哦,是呀, 昨天他就是这样描绘的
这样的感觉,我怎么就分析不出来呢?
杨杰
我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一直这样去体会孩子的
家长
哦,我也要这样,我需要过程,慢慢就会锻炼出来
杨杰
如果你体会出了他这些感觉,那么,这个地方怎样回应他最好呢
家长
说出他的感受来,是不是觉得老师很关注你,通过这件事,同学们的看法也会改变,老师同学和你都很亲近了,你心理的感觉也是甜甜的
杨杰
你说的这些都没错,也是大宝爱听的。能否再升华一下呢?
这个地方夸奖他,重点落在哪一点上呢 ?
老师忍不住在班里夸奖他,是因为他一次做得好,还是因为他连续做得好呢?
家长
老师也说观察他一段时间了,一直都做得很好,我也要让大宝知道这些是自己这些天努力得来的
杨杰
如果我们对他的肯定,落在他的坚持上,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也就是说,他最可贵的,不是某一次做得好,而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坚持做好,不松懈,这是不是最了不起的呢?
家长
恩,重点提一句,让他知道是自己坚持不懈得来的结果
杨杰
如果让你肯定他,你会怎样说呢
家长
大宝,我听了都很高兴,你看老师在同学面前表扬了你,你心理肯定感觉甜甜的,老师说观察你有一段时间了,说明你一直都在坚持努力做好,现在也赢得了大家不同的看法,你的努力并且坚持的精神大家是能看到了,你一定也想把这样的感觉保留住,继续努力,大宝
杨杰
恩,是这个意思
家长
恩, 还是您这样说好,从事件中能让孩子总结出好的方面,肯定自己的做法,对以后努力的方向也提出了希望
杨杰
我再说一个思路:我猜你们老师肯定是天天在观察你,他发现,全班只有你最认真,并且一直在坚持,老师太喜欢你了,忍不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你,也让他们跟你学学,看看人家大宝同学,人家能天天把一件事情做好!
后记:
大宝在学校获得这样的表扬,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他特别高兴,向妈妈报喜。看得出,妈妈也很想利用这次机会,好好地对他肯定一番并加以引导。引导的路径,从是否喜欢这个老师,是否想留下好印象,过渡到上课怎样、写字怎样,孩子有点不耐烦了。不过,妈妈的反思,还是挺及时的。
妈妈的引导,非常直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期望,但是,并没有呼应孩子最强烈的感受。所以,我引导她揣摩孩子的感觉,再揣摩老师的感觉,最后,从老师的角度来肯定孩子做得最好的地方,这样,突出了老师表扬的主题,并升华了孩子的感受。不用我们多说什么,孩子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而且,他可能做得比我们期待的还要好。(讨论到最后,两种说法已经很接近了,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此前,很多人说我能读懂孩子的心,我一直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样的话听得多了,我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
虽然大家认为我擅长管孩子,事实上,这并不是我内心的重点,我不会成天想着怎么管住孩子,怎么控制孩子,让孩子听我的话。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爱好: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中,连续地观察孩子。这会产生一个奇妙的结果,就是慢慢融入孩子的感觉,与他同悲同喜。在感觉层面保持联通,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也就是说,是因为关系好了,我才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鼓励孩子,或者约束孩子。技巧性的东西,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这背后最核心的,则是感觉的融合,乃至内心的共鸣。
所以,我们不要过度迷恋某个技巧,进入孩子的感觉,便会自然而然地找到很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