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纷争,大学问
(2011-02-12 23:41:02)
标签:
育儿 |
(这是春节前三嫂和我说的一件事情,还是写下来吧,不然过一段就忘了。但愿我的记忆是准确的^_^)
话说三嫂带曼曼去麦粒儿家,两个小朋友自己鼓捣着玩。曼曼拿一个东西,放在两个人中间,说那是她的“宝石”,过了一会儿,麦粒儿就把这个“宝石”拿在手里,据为己有。不过,玩的过程中,她也把一个贴纸给了曼曼。
又过了一会儿,麦粒儿反悔了,想要回贴纸,但坚决不归还 “宝石”,这样的话,曼曼也不答应,麦粒便哭了起来。三嫂调节的方法非常温柔,试图说服他们双方,结果呢,曼曼不给,麦粒儿非要不可,一直在哭,后来,三嫂想出一个办法,用抛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纷争,可是,两个孩子都不接受。最有意思的是,三嫂大概实在没办法,便说如果麦粒儿答应,就拿这个硬币给她们买零食。
矛盾解决到这里,已经离题万里了。嫂子也连连说这个地方没处理好。
我想了一下,这件事情的解决,切入点非常重要。所以,建议嫂子先问麦粒儿一句话:这两样东西,你要一样,还是两样都要?这似乎是一句废话,因为前面的过程已经很清楚,麦粒儿肯定是两样都要。不过,还是要她亲口确认,重点在后面这句上:两样都要,是不可以的,你只能要一样!
这句话,是一箭三雕。首先,当时麦粒儿正在哭,这一问一答,可以稳定她的情绪。其次,单刀直入地表明大人的立场。让麦粒儿知道,两样都得到,是不可能的,不过,也顺便埋个伏笔:大人通过调节,尽量让她得到最想要的那件。第三,也给曼曼吃个定心丸,让曼曼知道,大人会主持公道,不会因为麦粒儿哭鼻子,就完全站在麦粒儿的一边。
明确告诉麦粒儿,只能得到一样,她肯定会继续哭。她已经在哭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立即止住她的哭声,索性让她哭着。这时,转向曼曼:你看,麦粒儿妹妹特别想要回这个贴纸,她拿“宝石”和你换,你愿意吗?假使曼曼不愿意,还可以恳求一下:你看,麦粒儿妹妹哭的好伤心,还是换一下吧!而且,“宝石”本来就是你的呀!如果曼曼依然不答应,那么,调节就到此为止。转过来告诉麦粒儿:曼曼姐姐不同意交换,你就只能玩这个“宝石”了。这样的话,麦粒儿还会再哭一会儿,大人如果不画蛇添足地安慰她,过一会儿,她自己会接受现实。
假设曼曼同意了,那么,调节继续进行。根据我对曼曼的了解,她比较遵守规则,很在意公平。如果两件东西都给麦粒儿,她肯定不答应,如果是交换,她答应的可能性极大。
曼曼答应了,就继续问麦粒儿:现在这两件东西,你可以任选一件,你要“宝石”,还是要贴纸?如果麦粒儿要“宝石”,那就维持现状。如果麦粒儿要贴纸,就引导曼曼她俩交换,这个地方,顺便肯定曼曼的谦让,同时,也帮麦粒儿总结一句:曼曼姐姐很讲道理的,你好好和她说,她愿意和你换的。麦粒儿得到贴纸,部分地满足了愿望,应该不会再哭了。
假设麦粒儿还坚持两样都要,那么,曼曼不给,大人退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麦粒儿接受现实,毕竟,她的要求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这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要公平合理地处理,大人就要站稳立场,并选好切入点,同时,考虑好各种情况的应对策略。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跑题到拿硬币买零食这条路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