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吓唬孩子是饮鸩止渴

(2009-11-29 14:52:45)
标签:

杂谈

 

9月份,我连续听到两个例子。

一个是大约3岁的孩子,上幼儿园出现了尿频的现象。原来,是在训练她自己大小便的时候,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就对孩子说:你要小心哦,不能再尿裤子了,要不然去幼儿园老师会批评你的。结果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到学校,就频繁地要上厕所,有时候根本尿不出,不让去就非常不安。

另外一个孩子呢,6岁,大概是习惯不大好,上学之前,大人老是说:你这样乱扔东西,到了学校老师会不喜欢你的。你这样不懂礼貌,同学就不跟你玩了……开学的前几天,孩子就陷入了非常焦虑的状态,一直念叨不想上学。上学的第一天,回来就哭了。我想,他的体验一定糟糕透了。

说实话,我们这样吓唬孩子,也是出于善意的目的。而且,我们觉得这吓唬的“级别”也不算太高,只是随口说说。

表面上看,孩子的脸上也没恐惧的神色,仿佛没什么后果。

我们都有怕的事情,但很少会大惊失色。也就是说,一旦恐惧写在了脸上,那就是恐怖至极。如果我们习惯于从表情判断孩子怕不怕,那一定会把孩子推向恐怖的边缘。

这些小事情,加上我对自己经历的回忆和反思,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

 

1.   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事情到底是怎样的,还是有一说一比较好。不要夸大其词、无中生有。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能吓唬孩子就范,但是害处却是潜在的、影响深远的,人为地给孩子的成长制造了冲突和混乱,是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如果孩子形成了对学校、老师、同学的负面印象,就会逃避,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一个内向、不爱交际的孩子,大家就会对他敬而远之。这样的出发点,会把孩子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2.负起成人的责任。孩子习惯不好,本来是小的时候没有培养好,如果改进的话,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大人却试图通过一两句话,来达到这个目的。说得直白点,我们吓唬孩子,也是为了偷懒。我们想用那一两句恐吓的话,替代漫长的改进之路。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可以走,吓唬孩子,尤其不是捷径,最后,往往会饮鸩止渴,带来更大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吃饭不再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