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哦,对呀,我不是神仙!

(2009-10-29 02:04:26)
标签:

杂谈

 

 

 

前几天,徐扬给我打电话,聊聊他学习的事情,说了一个多小时。前面主要聊学习策略,后面聊到学习心态。

他今年读高三了,说到复习,他举了一个小例子:生物选择题,他做的非常快,十来分钟就做完,但是,总会错一两道。这一两道题的答案解析,他要花三十分钟来看。错题让他觉得很沮丧,觉得已经很努力地复习了,按道理不该错啊,怎么还错呢,看来是复习得不够好。

问他对了几道题,他说十几道。

我就问他:十来分钟就做完,错了一两道题,你还觉得沮丧,是不是你心里期望一道不错呢?是不是觉得全对才安心呢?

徐扬说“是”。

我就反问他:假设你已经复习的非常充分了,你敢保证一道都不错吗?

徐扬说“不敢”。

我又问他:你听说有几个人高考生物是答满分的呢?

徐扬说“很少”。

我继续说:你给自己定了一个没法达到的目标,不沮丧才怪呢!别忘了,你不是神仙!如果第一轮复习,你就全都对了,那第二轮复习还能做什么呢?你复习的目标不是做到全对,而是尽量提高命中率!

电话那边,徐扬似乎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语气也兴奋起来:哦,对呀,我不是神仙!有错误是正常的,全对才不正常,我的任务是提高命中率。哎呀,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就轻松了,要不每次一错题,我就很烦。这事儿我终于明白了……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这几句话徐扬重复了四五遍,好像生怕忘了一样。

后来,徐扬问我:你说我花三十分钟看那一两道题的答案解析,合适吗?

我继续反问:就算你看明白了,花费这三十分钟你觉得划算吗?

徐扬觉得不划算,每次三十分钟,加在一起,就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字,于是,我们讨论怎样用这个时间更划算,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不会做的那一两道题,可能是比较难的,简单看一下,如果完全没有头绪,先放过,但要把这道题标记出来。做题的同时,自己再复习课本,复习完一遍,再看看这些错题,能做出来的,过滤出去,继续做题、巩固、复习课本,然后,再回头看这些题目,这样一轮轮地过滤,基础就扎实了,很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徐扬一听,这办法不错,他再也不用和那些难题死磕了,是个高效率的办法,决定试试。

我们之间的这个交流让我很感慨,在大人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很多学生都会走入这个误区——做题想全对,复习想一步到位。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

为什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会被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给绊倒呢?

我想了半天,找出两个理由:

1.              孩子从小到大,学习方法都靠自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指导,都停留在粗放型阶段,比如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要专心听课,要认真完成作业,要及时复习……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要怎样选择策略,要怎样调整心态,要如何进行时间管理,要如何制定计划,这些内容很少提及。孩子只能自己去探险,结果如何,就看运气了。我自己也是在考研的时候,才懂得将时间管理具体到分钟。如果我早点懂得这些,这十几年的读书历程,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吧?

2.              总盯着孩子的错误。我见过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功课,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哎呀,这道题错了,告诉你多少遍了?怎么老是粗心呢?你就不能长点记性?其实呢,孩子做了20道题,只错了1道。你看,我们的眼睛对那19道正确的题目都熟视无睹,偏偏盯着1道错题不放。这个过程,上来就是批评指责,那19个正确的仿佛天经地义,孩子的努力全部被抹杀了。慢慢的,孩子也学会用这种眼光看待自己,总盯着自己的错误,忘记了那正确的大多数。本来做的很好,却一直生活在沮丧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