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得寸进尺也是一种能力?

(2009-02-14 18:35:29)
标签:

杂谈

 

 

 

这也是在《钝感力》里第一次听到的新观点,看到这一行字,就是挺吃惊的感觉。什么,得寸进尺还是一种能力?

作者是这样说的——有才能的人周围,肯定会有时常表扬他的人,而其本人也常因表扬而得寸进尺,这种“得寸进尺、得意忘形”的精神,不是所谓的卑鄙无耻,而是一种让人朝着光明的未来展翅高飞的原动力。为了培养人们的钝感力,还需要“得寸进尺”的精神,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得意忘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作者还是一个新人作家的时候,时常为了稿子的事情失去自信或者忧心忡忡,就到新宿的一个酒吧喝酒,酒吧的经营者是位“妈妈桑”(一位年长的妇女,这是把日语的敬语音译过来了,挺好玩的),这位“妈妈桑”总是毫不犹豫地夸他有才华,其实她从来没看过他的文章。这句不大靠谱的夸奖,竟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作者重拾信心,坚信自己是有才华的。如今,他早已跻身日本著名作家的行列,回头看这句话,真的是很有力量。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同样的夸奖,在不同人的身上,会发生不同的效果。当然有作者这样的类型,给点阳光就灿烂;也有的人呢,直接就觉得夸奖不靠谱,或者是搬出好几个缺点来反驳别人的夸奖,结果呢,把夸奖给“驳回”啦,夸奖对这个人没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后一种类型的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成长的路径恐怕很多。我想极有可能是这样,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被人夸奖,总是喜形于色,而父母长辈认为孩子太骄傲,太得意,予以批评。慢慢的,孩子就算高兴,也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一副少年老成、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而父母长辈因为担心孩子自满,明明看到孩子的优点,也埋藏在心里,非常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或者说一些有转折的句子:虽然不错,但是还需要努力!没看见谁谁谁比你更优秀吗?

孩子就这样学会了用父母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自己,进步的时候,总是压抑内心的喜悦;做的不好的时候,却深切地苛责自己。这就像一双翅膀,只有重力,没有动力,哪里能飞得高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