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成就归因——胜败岂无凭?
(2009-01-03 20:02:39)
					
											标签:
																				
                            杂谈 | 
					
一个孩子取得成功或者遭遇失败,他会怎样分析其中的原因呢?一般说来,这里面有4个很重要的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让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因素是怎么影响孩子行为的。比如一个孩子成绩不理想,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他能力不足,那么他对提高成绩就不抱希望;而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他努力不够,那么下次他就会通过付出更多努力来获取高分。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其他方面表现不够好,不要单单责怪他懒惰,可能是某个念头在作怪——他可能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很难成功。
这四个因素的最佳组合就是将成功归结为能力强,将失败归结于努力不足。前者比较稳定,后者可以改变,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希望。
另外,你有没有发现,不同的孩子面对失败的表现有很大差别。有的孩子遇到挫折,根本不当回事,继续努力,然后获得了成功;而有的孩子失败了一次,情绪都受到影响,不肯再尝试,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心理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两类儿童对取得成就的解释大相径庭。
一种是求精取向。这样的孩子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或自己容易克服的不稳定因素。他们坚信通过努力会取得成功,遇到失败也不气馁,而是从头再来。
另一种是习得性无助取向。这样的孩子把失败归结为稳定因素——能力不足,把成功归结于走了“狗屎运”。这使得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就容易沮丧、不思进取。甚至一些很有天赋的孩子也容易这样归因,而这种归因风格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改变。
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感觉,那我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呢?
如果儿童成功时表扬他们努力,而失败时就责怪他们能力不足,这样的老师和家长很容易不知不觉培养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值得提倡的是过程导向的表扬——对儿童形成和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努力加以赞许,当他们面临新任务的时候,就会把重点放在怎样解决问题,而不是紧盯着结果。
我们平常习惯使用的“你真聪明”、“你真棒”,其实都更注重结果。如果这样,孩子慢慢会觉得,如果失败了,就不聪明、不棒了,而那个过程是无足轻重的。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关心孩子在过程中想了多少办法,学到了什么。而且千万记得——失败本身也有它特殊的价值,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前一篇:清晰的规则
										后一篇:“我大姐还没有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