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断了财政给养的奶,《B市晚报》一天比一天好看,发行量月月飚升,广告客户纷至踏来。
报社开会,不是说发钱就是传达上级领导的表扬。这天,离开会时间还有半个钟头,大家就齐齐坐在了会议室。
“晚报最近办的很好看,只是差错不少,比如《城管执法打伤摊贩》、《交通稽查如此钓鱼执法》两篇报道,里面竟有错字。”总编辑上官芸芸上午去市里开个会,市长一碰面就对她说这番话。现在,她当作采编业务会的开篇,原话学给员工听。
上官老总接着说,她并未在报道中发现错字,琢磨着应是某种信号,那就是最近的负面报道过于密集,市长在绕着弯子提醒。办报人要时刻繃紧办报安全这根弦,顾及市场更要顾及市长,如何调整办报思路,改变领导对本报的印象,请大家集思广益。
有人说,应该加大监督报道的力度,有为才有位,领导才会更重视。立马有人反对,监督报道是能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可领导通常是把它与负面报道划等号的,现在着力,无异于伸长脖子找抽。
有人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多做些宣传,暂时忽略一下稿件的新闻性,可以很快改变领导对本报的看法。相反的意见是,报纸改版后赢得了大量读者,都是因为对新闻性的重视,真要弃新闻而重宣传,那就不会有读者买帐了,又没政府的财政支持,再失去市场竞争力,那就到头了。
最后,年轻记者陈诚的主意得到了大家赞同并最终被领导采纳:即多做公益性的策划,既无负面影响,又有向善的导向,读者不厌烦,还乐于参与,上下都落好。时值高校招生期间,不少贫困高考生考了好学校为学费发愁,可策划一个为贫困高考生捐资助学的活动,可作为报社系列策划报道的头一炮。
“就这么办!”总编辑上官芸芸当场拍板。
三天后,采编人员再次集体开会,对报社的大型策划
“聚焦优秀贫困高考生”爱心助学报道进行定稿。记者陈诚第一个报题,因为这个策划是他提出来的,显得很自信。他所采写的贫困高考生是一叫艾娜丽的女生,高分考入一所重点大学,但因家里拿不出钱供她继续求学,她几乎要放弃上大学。艾娜丽兄妹四个,她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最小的弟弟才入学。她父亲因摩托车载客,为逃避交警查处摔伤,现在已部分丧失劳动力;母亲走街窜巷卖水果,赚得的钱便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
陈诚特别在报题时突出了女生家的贫穷,并强调了她如何励志求学。
“这个不行。”让陈诚没想到的是,内容还没介绍完,老总就打断他的话:首先是因为她家超生,其父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去帮助更多遵纪守法的人;再说,她家里的经济来源都是靠违法所得,什么摩的拉客啦,什么游走商贩啦,城管头疼的就是市长头疼的,我们捐助她没有说服力。
陈诚还想多说几句,试图说服领导,被上官老总一句“导向问题”止住了。
陈诚有些郁闷,顶风冒雨跑几天,采回来的内容竟没获通过。只好收起稿子,听其他人接着报。
首期策划报道在读者中的反响出奇的好,当天的报纸一再加印,两部热线电话打爆了。按照策划方案,报纸每天推出一组贫困高考生的报道,并穿插一些捐款花絮,配发评论文章。
几天下来,各界关注和读者参与的热情高涨。总编辑上官芸芸在一片叫好声中,没有忘记出此“金点子”的记者陈诚,尽管其采写的稿子胎死腹中,听了主管领导的好评,她还是放下电话就表扬了记者陈诚。
报道接近尾声,活动以精心组织的一台节目“爱心见面会”掀起了高潮。当天,报社请来了省里主管领导、市主要领导和社会名流,现场对所有市民开放,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
煽情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地上演,有的节目就是根据贫困生励志求学的事迹排演而来,参演人员无一明星大腕,却赚了现场观众不少眼泪。募捐箱在现场巡回移动,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掏腰包。被邀请来的企业家们直接举起捐款金额标牌,十万、十五万、三十万……捐款数额一个盖一个,每举起一块大牌子,随着而来就是阵阵掌声。
主持人宣布了一批获得爱心企业全程助学的高考生后,点名让获得现金资助的部分受助学生上台领取助学金。这时,角落里传出一女孩的抽泣声,旁边一名被安排收集现场素材的记者以其极为敏锐的职业嗅觉,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新闻由头,第一个跑上去采访,镜头对准被采访对象之际,闪动的碘钨灯竟被追光灯替代了。原来,灯光师当是活动最出彩的一幕出现了,把原本打向舞台的追光灯光束移了过来,搞得一个小花絮的采访刹时成了众目的焦点。
女孩身着学生服,许是被捐助对象重获求学机会喜极而泣。记者判断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便习惯性地开始了诱导似的采访:今天的活动如此感人,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会怎么表达?
女孩止住了哭泣,大声说:“恨!”
此语一出,全场愕然。记者被对方的回答搞懵了,没待其回过神来,女孩接着说:“我恨我父母,我恨你们,我恨他们。”
陈诚借着舞台追光灯认出,女孩正是他下乡采访的那位贫困高考生艾娜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