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2022-08-29 08:36:30)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看完舞狮表演,我们离开鸡鸣村穿过一片清幽的竹林,来到中国最大的竹文化区观景台,放眼望去,只见群山抱含,岗峦重叠,高低错落,此起彼伏,两边的青竹,千姿百态直刺云天。可以说南山山麓既具峰回路转、空间幽邃之美,又具迷离莫测寻奇探幽的神奇魔力。我不知道在这里是否可将苏浙皖三省的风光尽收眼底但至少可俯瞰满山翠竹,感觉置身于一片万绿交错的世界,心中自然升起了一丝的欢愉,内心中的烦躁也能随之消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恬静。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离开观景台,沿着木板铺就的步道前行不远就到了竹文化园。整个园区建筑分为两个艺术馆,一前一后分布于两侧展馆的左方西侧是一组形如竹字头的休憩竹廊这种栩栩如生的整体建筑布局,形象地勾勒出一个“竹”字造型。这种别具特色布局体现出设计者在创意之初,把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生动、巧妙地融汇于馆体建筑之中,使艺术馆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馆主要展示了竹子的发展进程、中国竹刻雕艺术品及各类竹根雕、竹编手工艺等馆为售卖区,主要售卖各类竹根雕工艺品、竹纤维制品和竹炭等我们走进前馆的序厅,这里除了布置了展馆的前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竹制的老寿星,这座镇馆之宝,是竹子寿文化广场的天下第一老寿星为范本,按照16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据说此作品已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看完序厅,们步入竹工艺品的世界,感受竹雕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的竹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利用竹子雕刻制作各类装饰用品或劳动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智慧的发展,各种雕刻技法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明朝中期到清代,竹雕名家辈出,使竹雕制品从实用阶段渐渐转变成了收藏鉴赏的艺术品。四季常青,临风不折竹,不仅是文人眼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是品格高尚的象征历代诗人总爱引竹入画,援竹吟诗。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而郑板桥更是一生画竹、吟竹,名扬天下。然而除了吟竹、画竹之外,刻竹者亦乏其人。明朝朱氏三代,清代沈氏父子,都是成就卓越的竹刻名家。竹刻最早见于六书盛行的竹简,唐代出现了留青竹刻技法,明代中后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倡导和参与,江南竹刻家创立了以画法刻竹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竹刻”由民间工艺上升为一种专门的的雕刻艺术。此后,圆雕、浮雕、浅刻、留青、翻簧等各种雕刻技艺日臻完美,中国的竹刻艺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刻式。竹刻是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其难更逾书画,因而早至宋代时,已开始被藏家所青睐,作为珍贵藏品进行收藏。馆所展示的各类竹雕刻艺术主要从制作工艺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分类,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制作工艺上划分的留青竹刻和翻黄竹雕刻,还能竹雕刻的表现手法上区分“三大流派”作品:即徽派竹雕、嘉定竹雕及金陵竹雕。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所谓留青竹刻,俗称“皮雕”,是在竹刻时只留竹子青筠的一种雕刻技法,通常为浅浮雕,所用之材为成长数年的腊月毛竹雕刻时,将纹饰也就是图案以外的竹青剔去,仅露出纤维状竹肌由于竹青与竹肌在质地、色泽上的明显差异,所以作品能取得笔墨神韵般的艺术效果。留青竹刻的特点是竹皮青且坚硬,经过年久把玩之后,色泽转深,莹润光洁,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图案也越清晰手感越好,所以很受藏家欢迎,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流行。留青竹刻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金银器镂錾及石刻浅雕工艺,至明末清初才盛行,据实物考证,迄今所见最早的留青竹刻实物,是一支唐代的管乐器“尺八”古代的竹笛,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现藏于日本正仓院。据史书记载,在我国历史上,把留青竹刻工艺推到一个崭新层次的当属明代竹刻家张希黄,他是浙江嘉兴人,后人称之“留青圣手”,由于他刀法娴熟,可以在极薄的竹筠上,用全留或多留、少留或不留等多种技法,来表现画面形象生动的丰富层次,刻画出深浅浓淡之变化,极具中国画的墨韵同时,他借鉴绘画艺术表现的青山楼阁,工精绝伦,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长19.1厘米,宽5.8厘米“山窗竹影”竹笔搁,整幅画面展现了江南乡野庭院的美景。留青竹刻大多以工艺品为主一般有臂搁、屏芯、笔筒、香筒、诗简、扇骨、虫具,文具等,其中尤以臂搁居多,它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支奇葩,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展厅中主要展示了以下几种作品:紫竹留青屏风、牡丹凤凰、喜上眉梢、梦碟臂搁、树荫雏鸡图等10件精美的留青竹刻工艺品。紫竹留青屏风这种在紫竹上进行留青竹刻的方式是极为罕见因为紫竹无法起稿,只能以刀笔直接镌刻其上图中所描绘的是花鸟果蔬的繁荣景象,表现手法极为生动自然,层次分明,显示了作者游刃有余的造型能力和刀功,再加上精致的红木框座,犹如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所谓翻黄竹刻“贴簧”、“竹簧”、“反簧”是我国竹刻工艺品中的一个主要品种。这种清代出现的雕刻技法,与留青竹刻不同的是,翻黄竹刻是将毛竹锯为竹节,去节去青,经煮、晒等工序,胶合成镶嵌以木胎、竹片上,经磨光后,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一种技法,一般以阴线浅刻为主,也有薄浮雕。主要的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不少清代乾隆时期的翻簧制品,当时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当精美,之后湖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翻黄竹雕主要的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首饰盒、文具盒、笔筒和果盘为主。展厅中主要展示的是:翻黄如意、掌扇羲之爱鹅图、翻黄珍宝盒等18件精美的翻黄艺术品。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看完竹工艺品我们移步至书画展示区这里主要展示的是五幅书画作品,第一幅和第二幅都是扇面画,分别是国画“陶生陶渊明归来图”和花鸟画,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竹海景致第三幅是拟郑板桥竹石图分列两侧的第四幅和第五幅是南京著名的书法家恽建新先生题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条幅。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看完书画展示区我们移步至竹根雕及竹编展示区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各类精美的竹根雕和竹编制品。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根雕,是以树根树身、树瘤、竹根等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不仅能发现自然美还能显示创造性加工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在竹根雕展厅,可以看到竹林七贤笔筒、竹根雕二龙戏珠、竹根雕婴戏图等4件根雕艺术竹根雕二龙戏珠,在天然竹根上雕刻了两条盘旋飞动的神龙,仔细能发现龙头、龙麟和祥云都表现的清晰自然,体现了竹乡艺人纯熟细致的雕刻手法。竹根雕婴戏图,可以看到在天然老竹根上有一条牛和三个童子,水牛憨态可拘,三个童子一个童子拿着牛绳,另外两个童子骑在牛身上嘻戏,给人以自然生动,质朴、雅拙的情趣。在展厅的左侧壁上竹编艺术介绍也有南山竹海景区下一步即将要展示给大家的新工艺,考虑休憩长廊内设置了一些竹编现场制作,我们只是简单看了一下就走出展厅。当我们移步至长廊后,边看竹编大师亲手编上简单、精美的竹工艺品,边询问大师竹编工艺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等,从中了解竹编艺术的神秘与深厚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看完竹编,我们沿着步道来到一个巨大的仿竹筒前,里面悬挂着一些竹风铃,还有一个叫不上名称的竹制品。穿过巨大的仿竹筒。没有多远看到幽静的竹林里有一雕塑群,从旁边的简介牌得知,原来是耳熟能详的“竹林七贤”。这组石雕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文人名士风度。由于他们虽然在思想主张上有所不同,但在政治上有相同的见解,都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益入朝为官,都想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这七个人天天在竹林里面饮酒作乐,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完全不在乎外面的乱世,只要战争没有波及到自己喝酒的地方他们愿意一直这么过下去,所以大家把这七个人合并在一起称为竹林七贤。石雕中这七位身着长袍、傲然世外、狂放不羁的文人或坐或立有的席地抚琴有的仰天长啸有的品酒微熏有的颔首凝有一位醉卧草间而不知醒,估计他就是天生刘伶以酒为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的刘伶了。生活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崇尚庄子,常相邀于竹林之中,茶酒清谈,抒发性情。从竹林七贤身上,有一种求道不求仕的风骨、自由辩难的学风、友以辅仁的气场,更领悟到了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出世智慧。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品味竹林七贤的闲情与风雅我们沿着木栈道来到一座展馆,里面竹音缭绕,清新脱俗,温婉别韵我们瞬间坠入竹的境界里,这般清澈透亮,这般柔情万丈,这般诗韵灵动。竹,真是格高韵胜、明净而深邃啊。厅里主要展示了一些竹乐器从古到今,由于竹的结构加之生长的普遍,与我国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用竹制成的”、“”、“”、“”、“乐器非常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到此,我们即将结束竹文化园的参观,整个园区通过室内展区和室外互动区,不仅融合南山的竹寿文化,充分将竹的文化底蕴、历史知识和各类用途呈现在游客面前。我们在穿梭各个展馆中除了细细品味竹之品格,竹的韵味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南山竹文化的精髓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我们离开竹文化园,漫步竹林间的步道感觉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仿佛淹没在一望无际满目葱翠的“绿海”之中。我们行纯净幽静的世界因游人稀少而没有喧闹声,没有烈日的爆嗮,或许是这竹林间纯天然的高负离子氧气,净化了每个人内心那份尘世的诸般杂念,洗去了城市里的烦躁浮华,宁静和轻松感充斥着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让人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尽情感受着大自然那份清新、惬意。这三位老太太索性离开步道,行走在依山而上,层层叠叠延绵不绝翠竹林中,一阵清风吹来,翠竹随风摇摆着身姿如绿浪翻腾。老太太们置身于漫山遍野的绿海中不仅玩的不亦乐乎,还享受翠绿竹林的那份静谧清凉,纤细而笔直翠竹领略万亩竹海的无限魅力真是怎一个“美”字了得。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江苏印象——游南山竹海(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