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看完舞狮表演,我们离开鸡鸣村穿过一片清幽的竹林,来到中国最大的竹文化区观景台,放眼望去,只见群山抱含,岗峦重叠,高低错落,此起彼伏,两边的青竹,千姿百态,直刺云天。可以说南山山麓既具峰回路转、空间幽邃之美,又具迷离莫测寻奇探幽的神奇魔力。我不知道在这里是否可将苏浙皖三省的风光尽收眼底,但至少可俯瞰满山翠竹,感觉置身于一片万绿交错的世界,心中自然升起了一丝的欢愉,内心中的烦躁也能随之消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恬静。
离开观景台,沿着木板铺就的步道前行不远就到了竹文化园。整个园区建筑分为两个艺术馆,一前一后分布于两侧,展馆的左方(西侧)是一组形如竹字头的休憩竹廊。这种栩栩如生的整体建筑布局,形象地勾勒出一个“竹”字造型。这种别具特色布局体现出设计者在创意之初,就把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生动、巧妙地融汇于馆体建筑之中,使艺术馆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前馆主要展示了竹子的发展进程、中国竹刻雕艺术品及各类竹根雕、竹编手工艺等;后馆为售卖区,主要售卖各类竹根雕工艺品、竹纤维制品和竹炭等。我们走进前馆的序厅,这里除了布置了展馆的前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竹制的老寿星,这座镇馆之宝,是以竹子寿文化广场的天下第一老寿星为范本,按照1:6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据说此作品已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看完序厅,我们步入竹工艺品的世界,感受竹雕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的竹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利用竹子雕刻制作各类装饰用品或劳动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智慧的发展,各种雕刻技法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明朝中期到清代,竹雕名家辈出,使竹雕制品从实用阶段渐渐转变成了收藏鉴赏的艺术品。四季常青,临风不折的竹,不仅是文人眼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还是品格高尚的象征,历代诗人总爱引竹入画,援竹吟诗。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而郑板桥更是一生画竹、吟竹,名扬天下。然而除了吟竹、画竹之外,刻竹者亦乏其人。明朝的朱氏三代,清代的沈氏父子,都是成就卓越的竹刻名家。竹刻最早见于六书盛行的竹简,唐代出现了留青竹刻技法,明代中后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倡导和参与,江南竹刻家创立了以画法刻竹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竹刻”由民间工艺上升为一种专门的的雕刻艺术。此后,圆雕、浮雕、浅刻、留青、翻簧等各种雕刻技艺日臻完美,中国的竹刻艺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刻式。竹刻是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其难更逾书画,因而早至宋代时,已开始被藏家所青睐,作为珍贵藏品进行收藏。该馆所展示的各类竹雕刻艺术,主要从制作工艺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分类,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制作工艺上划分的留青竹刻和翻黄竹雕刻,还能竹雕刻的表现手法上区分“三大流派”作品:即徽派竹雕、嘉定竹雕及金陵竹雕。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