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4:30时,我们起床简单洗漱一下,出门前往位于岛上最南端的山顶看日出。由于天太黑,走起来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大概用了半个小时才到山顶,此时晨曦微露,我们放眼望去,翘首以盼东升的旭日。不一会儿,见东方的天空渐渐呈现出酱红色,海中的岛屿已能看清大体的轮廓。这时候我想起毛主席所写的《清平乐.会昌》这首诗的一段“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感觉与眼前的景特别贴切,没待一会儿,老伴大喊起来“来了,来了”,我扭头向东方望去,看见岛屿那边的海上探出一个红红的小脑袋,正在冲破浓雾慢慢向上升起,不过很快就被黑云遮挡了一半,真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过了一会儿,酱红色的小脸冲出了黑云,就像一颗红豆豆夹在大海与天极之间,随着晨光的四射,拉开了新的一天序幕。正是因为这橘红色的圆圆脸蛋喷薄而出,所带来的壮阔将天、大海染红,这种让人陶醉的意境,充满着浪漫和梦幻。终于在祖国的最东方看见了美丽的日出,想起来真有意思,本该在东福山岛见证第一缕阳光却没有看到,反而在这里看到了。不过,东福山和东极岛都是一家的,在哪儿看都一样,只要看到了就没白来,呵呵。














欣赏完翘首以待的日出,我们移步至位于山顶上的巨大石雕人像前,只见这尊身材魁梧,昂首挺胸塑像,上身穿大襟布衫,下身穿大裤脚笼裤,光着脚呈前腿弓,后腿蹬,左手扶着岩石,右手高举火炬耸立在海岸线的山顶上,他炯炯有神的双眼眺望着远方,似乎在用生命之光为渔民指引方向。我看着这尊守望的石雕像,怎么看都有点似曾相识,突然想起这造型犹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只不过是男神。看介绍才知此人叫财伯公。后来我从渔民哪儿了解到:据老辈人说,财伯公原名叫“陈财伯”,是福建过来的渔民。在明末清初年间,他因在海上捕鱼时遇到狂风,渔船和渔民瞬间被大海吞噬,仅剩他一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一身好水性,在海上漂泊到了“东极岛”上,成为东极第一个上岛人。他独自一人栖身洞穴,在荒岛上谋生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岛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再加上他日积月累的海上观天象经验,为了使出海打鱼的渔民免遭风暴之灾,他便在岛上砍伐柴草备作燃料,每当黑夜来临或看到天象不对时,他就在岛上最高处的岩石上堆放枯枝野草,然后点燃篝火并站着手擎火把,目光炯炯地目视远方,提醒打鱼的渔民台风、大雾天气就要来临,赶紧回港躲避。他的举动不仅为渔民们指引方向,还能提前预警自然灾害天气,避免了渔民们海上遇难的危险,随着多次的灵验,渔民们认为这个岛上一定住着菩萨,以点火的方式来庇佑他们。时间久了,渔民们也找到规律,只要看见火把的出现就知道天气要突变,于是自觉停止出海,从此渔民出海打鱼时再没有碰到过大风大浪。有一年,渔民很长时间没有看到火把的出现,以为岛上的菩萨不显灵了。于是,渔民们经过商议,决定杀猪宰羊带上贡品,上岛给每天报信引航的菩萨烧香上供。渔民们把船开往火把的地方时,发现方圆有四个岛(也就是今天的中街山列岛),于是他们一个岛一个岛的上去寻找,最后在东极“庙子湖”岛上看见一座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大家才意识到看到的火不是菩萨点的。于是大家顺着明显的痕迹寻找,突然发现不远的山洞里躺着一位年老体衰,衣衫褴褛的人,大家急忙围过去,这时渔民中有个叫阿旺的一眼认出了老人,大声哭喊着,阿公你怎么在这里,我们找你很久了。这时,精疲力竭的老人看着阿旺,微弱的嘴唇动了一下就闭眼咽气了。渔民们从阿旺嘴里得知,为渔民每天生火引航的不是菩萨,而是叫陈伯财的善人。大家把帮助他们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陈伯财下葬后,仍将他视为自己心目中的菩萨,并尊称他为“财伯公”。后来,为了感谢财伯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岛上的后人们怀着敬仰、感恩之心,先是为他修了一座用来供奉祭拜的庙(也就是现在的财伯公庙),尊称他为“财伯公菩萨”和“财伯爷”,并把他放火的地方称之为“放火山”。与此同时,渔民们还为财伯公菩萨像穿上了东海渔民传统的大襟布衫和大裤脚笼裤。从那以后,东极岛就有了“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的感人传说。并在逢年过节时,岛上渔民都会穿上背心和笼裤,来到财伯公庙里祭拜,陈伯财也就成了东极人心中的信仰和灵魂。后来,岛上的渔民根据这个百年流传至今的故事,又集资勒石塑像,以示纪念财伯公的大爱精神。我回忆着这尊有二十多米高的神像,仿佛看见那把夜色中的“神火”,闪烁着东极渔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朴素情怀,这种穿越历史的人性光芒,已然凝聚成一种精神,代代相传。如今,财伯公雕像不仅成为东极岛的地标,还是岛上渔民的精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