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位于墨江县城西、昆曼大通道墨江段东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停车场。这座始建于1997年的北回归线标志园,是集天文、地理、园林、科普、雕塑、民俗于一体的国家3A级景区,不仅有别于昆普西线上的其他景区,而且还是距昆明通往普洱及西双版纳高速公路最近的景区,因为被誉为“昆曼大通道第一景区”。下车后,我们来到售票处购买门票时,我从简介牌中了解到:北回归线是赤道以北的一条纬度圈,也是太阳垂直照射北半球的极限,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所绕成的平面与地球赤道面所成的最大角度,故被称为黄赤交角的角度。1976年第1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38年的北回归线位置定为23°26′。在这条神奇的飘带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能量最异常的百慕大三角、最深奥的玛雅文明、以及最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群。当这条飘带穿过最大绿洲的墨江时,造就了一个神秘的“双胞现象”,即每年的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地球最北位置时,墨江北回归线会出现“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夏至过后,太阳直射逐渐南移至南半球。因此,墨江又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冬去春来,太阳再度直射于此后,被谓之“回归”。可以说,墨江的北回归线标志园,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了北回归线磁场与神奇双子井水共同作用下形成双胞现象的神奇故事。1997年,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不仅成为云南省爱国主义和天文科普的教育基地,而且还享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北回归线标志园美誉。从导游图可以看出,景区是以2038年北回归线实际位置作为景区的主轴线,依山势的自然走向,由低到高构成一个极富变化而又成体系的立体布局,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建有15个设计新颖、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景观,这些景观以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让游人增加对北回归线的了解和认知,以此表达了人类对自然、阳光、生命的敬畏。
购买完90元/人(含景区电瓶车观光车、4D电影票)的门票后,我们开始了探寻双胞之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售票处旁边的景区大门,也称回归之门,沿着阶梯步入这座造型奇特的大门后,见用玻璃镶嵌的北回归线向一座几乎是垂直的7层阶梯延伸,每一层的墙面上都有一幅反映哈尼族图腾标志的浅浮雕,当地人把这条上山之路称之为“太阳之路”。为了欣赏和了解哈尼族崇拜的图腾,我决定放弃乘坐景区电瓶车上山,脚踏实地沿着北回归线遛遛腿,这可是要拼体力的噢,呵呵。我先来到第一层墙壁前,这是一幅反映整个哈尼族图腾文化汇集的图腾,只见图腾的中央是一个代表哈尼族12个支系共同的图腾信仰物,即光芒四射的太阳。围绕太阳周围的是飞翔的白鹇鸟,此鸟是哈尼族的吉祥物。看完第一层图腾,从旁边的阶梯上至第二层,只见墙面的最上方有两个孩子的浮雕,其寓意为墨江的双胞胎;中间的植物浮雕是墨江县泗南江乡境内最具特色的桫椤,不仅充分表现了墨江是一片风光秀丽、宁静祥和的风水宝地,而且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寓意。所以,景区把这层展示的图腾称之为“万物和谐”。看完第二层,沿着阶梯上行至第三层,这一层的图腾在哈尼族语里叫婼玛阿美,翻译成汉语的汉语是祖先居住的世外桃源的意思。由于墨江山清水秀,资源丰富,自然就成为哈尼族人心目中的婼玛阿美,渐渐地成为哈尼之乡。看完这幅浅浮雕的图腾继续拾级而上,到了第四层见浅浮雕的图腾叫白鹇送福。哈尼族人认为,只要有白鹇鸟出现的地方,那么这里一定是福泽深厚的风水宝地。看完既是哈尼族人的吉祥物,也是他们心目中的神鸟后,我继续沿着阶梯上行至第五层,这里展示的浅浮雕图腾是用抽象手法描绘的一位哈尼族心目中男性太阳神的形象。欣赏完后,沿着阶梯上至第六层,这里展示的浅浮雕图腾叫白鹇白虎图,白鹇鸟是哈尼族的吉祥物,而白虎则是彝族的吉祥物。我想,这里的浅浮雕可能是象征着两个民族和睦相处。看完这处图腾,拾级而上至最后一层,这里展现的图腾叫万物之母。由于哈尼族人认为神和人都有刚柔相济,阴阳调和之功能,这样才会使世间万物平衡协调发展。


看完浅浮雕,站在这里俯视一下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墨江县城,由于北回归线从这座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穿城而过,再加上优越的气候和地理的等自然条件,使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草木不凋、四季常青,享有“森林中的城市”之美誉。看完墨江县城,继续拾级而上至一座平台,只见平台正中间有五根立柱,因上面有分别代表金、木、水、土、火的浅浮雕,故被称为五行柱。据说,哈尼族在远古时代将五行与历法融合到一起,发明了一种叫做“十月太阳历”的古老历法。这种用于计算时间的太阳历,把一年分为金木水土火五季,每季只有两个月,每月为36天。这样算下来一年只有360天,聪明的哈尼人将剩下的5天用于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节日。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次是农历五月或六月的第一个属猪日或属鼠日过“六月年”哈尼语叫“苦扎扎节”。这个“年”一般为2-3天,主要目的是祭天和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另一次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十月年”,哈尼语叫“泽腊合色”,时间也是2-3天,主要是用来庆贺粮食丰收。看完五行柱,前行不远见斜坡用石块垒砌了一块用植被拼接的图案,上面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夸父追日传说,但不为人知的是,当身披兽皮,手握目标的初夸父,一路南下追赶太阳到地处北回归线的墨江后,与太阳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太阳的炙热最终将夸父击倒在地而死。后来,虽然夸父的身躯变成了墨江的黄土地,毛发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植被,血液变成了流淌的河流,但夸父永远守望着北方的大地,阻止了太阳北上肆虐。所以,太阳每年北上到这里时就再也无力前行,只好掉头向南。人们根据这个悲壮而又伟大的故事,把这里称之为“太阳转身的地方”。看完这幅用草坪拼接的图案,我沿着阶梯上行至一座小广场,只见广场中间有一圈用青石条垒成的圆圈,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其造型有点像英国的巨石阵。走进跟前看简介才知道叫石环,是古代测算24节气的一种工具,被称之为阴阳合历。在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利用太阳和月亮起落时的光线照射在石环中投影来判断24节气。眼前这座由69块青石板组成的石环,就是仿制古人按照特殊的方位和顺序依次摆放而成。这可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看完石环,沿着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当气喘吁吁的上到顶时,一座呈螺旋上升造型的金色塔映入眼帘。这座塔被称之为“超越塔”,高为23.26米,代表着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值,从塔底至塔顶共有九九八十一级台阶,代表着人在一生当中不会总是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磨难。其实,此塔既是一座让人可以感受超越自我的平台,也是一处观赏墨江县城的最佳观景台。由于正值太阳即将落山之时,落日余晖洒在超越塔上,不仅使这座金色的塔变得金碧辉煌,而且也因此变幻出无穷的魅力,让我赏心悦目。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在超越塔两侧的植物有着明显的不同,左边生长的植物除了叶子普遍趋于细长外,而且大多是热带的棕榈科,说明左边属于热带气候,降雨量多而使这些植物的叶子具有释放水分的作用。右边可能因为属于北温带,主要生长着阔叶型植物,这些植物叶子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这片树林也因温暖阳光的滋润好似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油,显得愈加翠绿诱人,漫步在静谧而不乏温馨的广场内,让我有种放松和舒心的感觉。




看完超越塔继续前行,没有走远来到一座类似于水上音乐广场的地方,只见看台下面的广场上有一圆形水池,北回归线从水池中间穿过。在水池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平台,两个据说重达106吨的大理石圆球摆放在平台的两端,由于这两个大理石球分别代表着太阳和月亮,人们便把此景称之为“日月交辉”。为什么会由此景呢?据说,在每年夏末秋初时,因太阳、月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位于同一条线上,这时墨江就会出现太阳还没落山,月亮已经冉冉升起。此时,这两个大理石球在日光和月光的照射下,会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投影,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日月同辉”的奇观景象。看完“日月同辉”景观前行不远就是日晷广场,只见这座半圆形的广场三面砌有类似于看台的池壁,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北回归线上神奇的回音。据说,在地球上的北回归线有很多地方充满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回声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在广场的敞口处有一座仿制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日晷,也称日晷计时。所谓日,是指太阳;晷指的是影子。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的投影测得时间的一种仪器或工具。这种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曾经沿用了几千年。眼前这个赤道式的日晷上有南北两个平面,因这个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一样,故所测的时间就是当地当天的真太阳时。我站在这里眺望远方,只见湛蓝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大块大块的白云,山沟内的墨江县城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般的嫣红,让我赏心悦目的同时还有种远离烦恼困扰的感觉。




看完日晷,继续沿着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到了顶端就是北回归线的主标塔,也称窥阳塔。这座23.26米高的塔与北回归线的纬度一致,在塔的圆形顶部上有一个“窥阳孔”,据说每年夏至的正午,阳光通过窥阳孔直接照射到塔内的小铜片上后,可以非常直观的观测到“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主标塔的后面是主标馆,在这座形似半个地球的建筑上,用两条线标出了地球北回归线和赤道所处的位置。馆内设置有4D动感影院,也称四维影院,这个影院是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增加各种特效设备来配合立体电影同步放映,并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将北回归线地带奇特的天文地理奇观、神秘的传说故事逼真的展示出来,达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台湾的北回归线纪念塔我看过,与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相比,无论是环境还是建筑、科普上都不在一个层次。这时,既不强烈也不刺眼的落日,散发着柔美的光芒,照射在窥阳塔和主标馆上,在洁白的云朵和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特别的端庄、雄伟、壮观,让我赏心悦目。









看完主标塔,我来到不远处的景区电瓶车乘坐点,见旁边有一座别具特色的木屋,出于好奇走过去看看,原来是一件超大面积的餐厅,估计可容纳五六百人同时用餐。站在餐厅内可俯瞰整个墨江县城,让人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出了餐厅乘坐景区电瓶车前往坐落在山顶的北回归线公园。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双子星广场,只见在广场正中央有一对年轻的哈尼族夫妻雕塑,细看一下发现左边妻子的肚子隆起,再看他们的造型,原来这对夫妻是弯曲着双腿,手持贡品,正在对天神祈求、希望天神能保佑他们的双胞胎平安降生。此时,大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广场上三三两两的当地人在漫步,晚风徐徐地拂送一阵阵花木夹杂的幽香,让我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我沿着北回归线穿过雕像,来到一口叫做阴阳井的景观。据说,要想求生双胞胎夫妻,如果能常年饮用井里的阴阳水,就具备了生双胞胎的重要条件之一。阴阳井的前面是双胞床景观,我想此景观可能是为求生双胞胎的小夫妻准备的,他们喝完阴阳水后再到双胞床上睡一睡,没准就心想事成了,呵呵。由于北回归线在这里将墨江一分为二,也就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所以当地人把这里的北回归线称之为“阴阳线”。也许,正是因为墨江的阴阳协调,北回归线穿城而过,以及当地的特殊水土,才造就了墨江享有“双胞之城”的美誉。据说,在墨江不仅双胞胎有很多,而且这里生长的植物也有很多神奇的双生现象。广场旁边有一“双子吉祥”石碑,我一边看着碑文一边想,早知道墨江有这个神奇的功能,当初还不如叫儿子和儿媳妇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等怀孕了再回来,也许真能生一对龙凤双胞胎呢,呵呵。




离开双子星广场,沿着阶梯拾级而上至石阵广场,只见广场内有12根巨大的石柱组成一个环形石阵。这12根石柱分别代表着哈尼族的12支系,由于每个支系的人数多少不同,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柱子高低也不同。在正南面最高的柱子上有一小球,利用这个小球在地面上的投影,可以准确的观测二十四节气。当冬至这一天来临时,小球的投影点最远,说明太阳的直射点离我们最远;到了夏至这一天时,小球的投影正好位于这根石柱的脚下,说明太阳直射到了北回归线。由于夕阳渐渐地收敛起最后的光芒,还没说再见就不见踪影了,我看着黯淡下来发天色,决定不去看天文馆、哈尼取火台和步行景观台阶至北回归线西大门,直接乘坐景区电瓶车返回到正门,然后乘车前往普洱市入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