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2015-05-26 09:48:30)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看完三宝千户侗寨,我们乘车前往位于榕江县栽麻乡的大利侗寨,参访这座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极具特色的侗族村寨。沿途可见正在修建的贵广高速铁路和榕江站站前广场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运料车、工程车来回穿梭,现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周师傅说:目前贵广快铁贵阳至桂林段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联调联试,估计今年12月下旬该路段可以通车投入运营,到时候从榕江站乘火车上省城1小时内可到达,南下广州也只需3个小时左右。天渐渐黑了,随着转弯的增多和身体的上仰,我感觉到车已进入山区,看了看车灯照射的道路,发现这条水泥山路只有一车宽点,幸亏没有遇到下山的车辆,否则在这么窄的山路上都没法会车。我们在23公里的路程中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这座几乎与世隔绝,被人们誉为“深山明珠”的寨子。车停在村里一处十分狭窄的广场,我们下车后与事先联系好的农家旅馆老板石老师见面(电话:15870215096),经过简短的寒暄,热情好客的石老师引领我们走到位于村口的他家。我们安顿好住宿后,打着手电经沿着较陡的羊肠小道来到楼下(他家为三层楼,二楼与紧邻的公路平行,三楼为仓库,一楼是厨房、卫生间和餐厅,二楼和一楼之间没有直通的楼梯,需要绕道才能下到一楼)。我们吃的是包餐,四凉八热、荤素搭配的菜肴,全部是原汁原味的侗家菜,石老师还免费请我们喝他自己酿造的米酒(25/人)。吃饭中,石老师告诉我们,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利侗寨,大多是杨姓侗族人,他们的原籍是江西吉安府人,元朝时期祖辈迁居黎平的加锁,后迁茅贡的领快,大容的正汉和距大利约2.5公里的萨然。这支侗族人因生活、生产的需要,而经常出入大利,发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侗家人居住的理想的场地。由于苗族人已经在这里开耕粮田,他们无法搬迁居住。后来,他们发现凡是老虎采过的田地(即留下老虎脚印),苗族人不再耕地。于是,他们就用木质雕刻老虎脚印,每天晚上偷偷地把老虎脚印留在苗族人的粮田和耕地上。久而久之,苗族人不再耕种这一带的田地,使之逐步荒废。后来,侗家人搬迁至此居住,定名大利洞,渐渐形成了大利侗寨,简称大利。今天的大利侗寨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而很少有游客来此游玩,外来的客人主要是建筑和美术界的专家、学者、学生,还有就是摄影爱好者。由于政府将寨子严格保护,不允许随便改变房屋结构,即使需要维修房屋,也由政府提供木材,不得擅自使用与原有房屋不符的材料。所以,我们的寨子没有城里的专门宾馆,只有7家住宿条件好点的农家能接待客人。虽然住宿条件与宾馆有很大差距,但你们可以了解到我们侗族人的真实生活、民俗民风。2006,大利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4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首批启动整体保护综合试点工作全国51个传统村落之一,并被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到年底,大利侗寨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将正式启动。其实,对我们而言,住宿条件的好坏并不重要,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想看看没有商业气息、原生态的侗寨环境,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侗族人生活。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20140905日清晨,一阵阵鸡鸣狗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躺在床上听了一会儿这种久违的声音后,决定还是起床到这座风光奇秀,古仆典雅,几乎与世隔绝的的寨子里转转。从石老师家出来,沿着下坡公路走到正在修建的寨门(大利侗寨不收门票)。这座公路出入侗寨的唯一“关隘”,没有设置围墙,说明侗寨在过去与现在都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而且还代表着侗寨开放式的生活特性。经过寨门穿过广场,来到南北走向的一座古香古色花桥,这是进出寨子的主要通道。花桥的旁边有座古色古香的戏台,上写着“利侗戏台”四个大字。我进入桥内,见石老师正在桥里面贩卖米粉,凡是住在他家的客人都提供一碗免费米粉。我和石老师打了招呼并要了一碗米粉,我边吃边和石老师聊起了置身于其中的花桥,也称风雨桥。侗寨的花桥与鼓楼一样,都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石老师告诉我:横跨于利洞溪上的花桥共有5,分布在寨头、寨中和寨尾。这些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青瓦盖顶,木质结构花桥,不仅均有百年历史,而且在数量上可称侗乡之最。这座位于寨中的最具特色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由寨中侗族老人所建。其建筑结构属于六排五间的悬山顶式小青瓦亭廊。整座桥长11米,宽4米,跨度9米,高2.4,桥面的建筑材料是由七根长条杉木并排铺架而成。桥上建有高4的桥廊,桥廊两侧设有栏杆和长廊,桥廊正中建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葫芦宝顶的桥亭。秀美玲珑的大利侗寨花桥,不仅是居于溪水东西两岸寨民相互交往的便利通道,也是集会议事,歇脚乘凉,行歌坐夜的最佳场所。当我吃完米粉后,感觉味道还不错,便向石老师提出再加一碗的要求,石老师笑着说,光加粉是免费的,要是另加一碗得掏五元钱。原来不是敞开吃啊,经不住味道很美的米粉诱惑,只好掏钱再买一碗吧,呵呵。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吃完早餐,我们沿着青石铺砌而成,整洁干净,盘曲蜿蜒于大利寨,通往八匡寨的半山古道,漫步目的地在历史最为悠久的寨子里转悠。寨子里共有两条青石板古道婉延伸向远方,一条始建于清乾隆58,长约2公里,宽不足2米,共有380,当地侗民习惯称之为“三百磴”;另一条始建于道光16年,石板宽长、平整,共有480余级。位于寨头起端的青灰潮湿石板古道两侧,能工巧匠们雕琢了一些古朴典雅的花瓶、幽兰和青蛙、长蛇等栩栩如生,做工精美的石雕。据说,雕刻的青蛙曾经给寨子带来了滚滚财源,面对太旺财源反而使村民们消受不了。说来也巧,恰好一位云游四方的高人路经寨子,村民们对他诉说有钱的苦恼,他指点村民在寨门前雕了两条蛇来降伏青蛙。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至少村民们都相信,这两处石雕保佑了寨子风调雨顺。目前,遐迩闻名的大利侗寨石雕古道,雕刻之精美不仅是侗寨的唯一,而且在榕江境内乃至周边侗族地区也是绝无仅有。我们漫步在古石道上,体验着历史的韵味。古道的下面是穿村而过的潺潺小溪,大约只有二百户人家的大利侗寨,民居大都依水而建,因为水是侗族的灵魂。这些布局巧妙、工艺讲究、气势雄奇的古老民居,基本上都是没有被改建、装修的,建筑结构大都是杆栏三合、四合木楼,几乎每家都没有院没门,从中可以看出侗寨的构建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民居建筑始终采用一种敞开的、顺应自然的姿态。我发现每家的房屋一、二层外表装修都比较讲究,三层基本上就是用树皮或木板简单拼装一下,看着有些破旧。每家住房的旁边都有一座与苗寨不同的晾禾谷仓,建筑造型十分独特、简单,基本上是四边为晾架,中间是木制的谷仓,有的上面除了晾嗮谷物外还晾着一些干菜。寨子建筑规模虽然不是很大,空间也十分狭窄,但一栋紧邻一栋的木楼显得气派雄奇、原汁原味而让我为之震撼。真是山色空蒙树亦幽,群鸭戏碧水,风雨桥上听风雨,石板路旁觅旧踪,人在画中游。古朴、清新的大利侗寨叫我陶醉。迎面走来背着书包的孩子,我好奇地问,你们六点半就要上学吗?孩子回答说,我们早上要到学校门口排队进校领取一份免费的米粉,其实这顿早餐是政府给我们贫困地区学生按每人3元标准提供的午餐工程,因为我们中午饭都回家吃,所以学校把午餐改成早餐。我目送远去的孩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探访神秘的大利侗寨(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