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2015-05-18 08:38:24)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我们告别了郎德上寨后,沿着S308国道继续黔东南之旅,沿途怪石林立,林海苍莽,沟壑纵横,自然风光秀丽,令我赏心悦目。过了雷山县城大约行驶了12公里,便到了大唐镇新桥苗族村寨。这是一个以“桥”命名的典型苗族村寨,因寨子以王姓为主,故也称王家寨。这座紧邻大塘镇的寨子,三面群山环抱,布局紧密,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依山而建,虽然寨子不大,但有两景闻名于世:一是独具特色的“水上粮仓”;二是因寨子的女人皆穿性感的超短裙,故享有“短裙苗”之美誉。周师傅告诉我们:与新桥苗寨一河之隔的对面寨子,则是长裙苗支系,这两个相互交融的寨子一长一短,隔河相望,历来被视为兄弟而禁止通婚。他们虽然都属于苗族,有着同一祖先、同一理念,但服饰和习俗却不同,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吸引我们慕名而来的原因之一。我们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形如“牌楼”,状如“凉亭”的歇山顶式寨门,在门楣上悬有一块匾额,上面书有“水上粮仓”四个汉文大字。新桥苗寨是个生活气息浓厚,少数民族风情古朴,歌舞多姿的古老寨子。由于新桥苗寨至今仍保留有唐代的头饰、宋代的建筑、明清的服饰,故享有“明清建筑、唐朝服饰”的美誉。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我们进入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苗乡风情,而且不收门票的寨子,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道向寨内走去,没走多远最先看到的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的“水上粮仓”。这处标志性景观,是由一家一户分仓组成的47粮仓,鳞次栉比,整齐地排列在水深数尺的水塘中央,其仓数之多,规模之大,设计之精妙为全国独有,形成了新桥苗寨古建筑中的一大奇观。我们行走在纵横交错的小道,仿佛走进水上建筑的迷宫,在慢慢地欣赏至今仍保留着奇特又实用的粮仓时,还会伫足欣赏游弋其间的鸭子、大鹅,这里似乎成为水禽的乐园。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水上粮仓”,建筑为全杉木吊脚式结构,每个建在水面上的小木屋高约3.5米至4米,由4根或6根仓柱支撑,各仓的立柱直径大小不一,仓柱底部立在露出水面的青石墩上。在距离水面15米处,用横穿枋将六根柱子连起来,再横装楼板及板壁,仓顶用青瓦或杉木皮加盖。每仓面积约25平方米,可储粮2500公斤左右,全部粮仓可容纳上百吨粮食。为村民出入仓方便,按仓排位,将粮仓“条块分割”成三横三纵,形成排序井然,错落有致的格局。新桥的苗族人把木质粮食仓库集中而又科学地修建在浮萍漂浮的池塘之上,既可以防火、防盗、防鼠、防虫蚁危害,又可以养鱼、养鹅、养鸭,可谓是一举多得,别具一格。这种质朴、自然、独特的仓群建筑,不仅凝聚了当地苗族人的智慧,也是苗族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及自然生态的一种完美结合,成为中华农耕建筑史上的一大景观。据当地人说,历史上的新桥苗寨曾经发生过2次火灾,但粮仓却安然无恙,毫发未损,成为村民的“救星”。因此,每蓬苗年或鼓藏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在“水上粮仓开”展祭祖、庆丰收活动。随着长时间的风吹日晒,粮仓的木柱脚外层已朽成倒瓶颈模样,可柱心仍然坚固鼎立。如今,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群仓,不仅在建筑上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而且对研究黔东南地区早期谷物收割、晾晒和储存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已成为吸引诸多民族民俗学者、建筑艺术学者、旅游者前往的一处民俗景观。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看完农耕文化景观的“水上粮仓”后,我们沿着寨子里的石板小道漫游,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贯穿于寨子里的小路时而平坦,时而缓坡。上到半山腰处时视野极好,对面山坡上的吊脚楼和山下的“水上粮仓”一览无余。当我们继续漫游时,我突然发现一位挑着玉米秸的妇女在前方小道上行走,于是急忙追过去好奇的打量这位妇女的民族服饰,发现新桥的苗族服饰与其他苗族村寨不同,全是用家织土布染靛青色制成。我和这位妇女边走边套近乎,我好奇地问她,你的裙子似乎长了一点,她笑着说只有换上节日盛装,在寨内的小广场翩跹起舞时,每当旋转的瞬间,下身穿着的前片和后片飘舞空中,此时五寸短裙便会一览无遗了。从短短的聊天中我大体了解了新桥苗族人的一些服饰情况。归纳起来:这个寨子的男人穿的都是对襟衣,扣子一般都在9—13对;男人的头饰长而宽,一端用绿丝缠绕、编织成“须”。包扎时有意将须下垂至脸,整体上显得英俊潇洒。而妇女服饰更是奇特,她们通常穿一种用长达7的土布折叠成长度仅5—7寸的百褶裙,前围织锦遮帕,后围彩色飘带,别具风格。据说,无论春夏秋冬,当地苗族女子总是身着短得出奇的百褶短裙,这一明显的苗族服饰特征,通常被称为“短裙苗”。超短裙的具体穿法是:如果在平时,女人们一般只穿两条裙子;节日盛装的时候则穿上三、四条裙子,无论穿多少条裙子,长度不会增加,短裙外面还罩有前片、后片的花围腰和花彩带,前片和后片的数量也是依据个人喜好,不过总数之和必须是单数。据说,裙子穿的层数越多,代表家里越富裕。据寨内老人介绍,她们穿的超短百褶裙是由古时候遮体的芭蕉叶演变而来,随着棉花纺线技术的传入,苗族人便将纺线织成芭蕉叶大小的布,再经过染煮后,放到大木桶上仔细折叠,一条裙子通常要折二十来天。然后用牛皮炖出的胶液为已经染好的裙布上胶,再用茯苓制成的浆液反复上浆,最后才能有又厚又硬的效果。穿着这样的裙子劳作,不仅荆棘难以划破,就是雨水滴在上面也不会浸湿。到了现代社会,短裙已经成为一种装饰,苗家女子都会穿上超过裙子长度的打底裤或打绑腿。苗族女人上身多是绣花衣、对襟衣,衣服上的刺绣花样多为蝴蝶花纹。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我们和这位淳朴、热心的妇女道别后,我们继续在寨子里的大街小巷转悠,奇怪的是一路上遇到的村民并不多,仿佛走在一座空寨,真是叫我们倍感失望与遗憾。此时,看见一位中年妇女从很窄的小巷走过来,只见此女长发高盘于头顶之上梳成大髻,再用一柄翘角大木梳横插于脑后发髻间,让人不由想起了“云鬓花颜金步摇”那样的诗句。这就是传说的新桥苗家妇女“唐朝发式”,这种发髻看上去和唐代壁画上的仕女非常相似,只是眼前这位妇女没有唐代贵妇那样的珠光宝气,多了些寻常百姓家洗衣做饭的人间烟火味道。从她的着装上看基本上是现代的服装,要不是腰间的围饰还真看不到什么民族特色。我们先和她打招呼,再询问一些关于她的发髻问题,得知她们的发型每两天梳一次,晚上睡觉拆下木梳即可,不会压到发髻。和这位妇女道别后,我们七拐八拐的来到了一片空场,从地上用碎石板铺就一个圆形,在正中间又用鹅暖石铺就一个小圆,里面再用青石板铺就一个太阳的花纹,估计这处空旷的场子便是寨子里的芦笙场了。在广场的北面有一座形如“牌楼”,状如“凉亭”的歇山顶式寨门,在门楣的正中间悬有一块简易的牌匾,上面书有“苗岭《新桥村短裙苗风情旅游点》山寨”字体,看着有点不伦不类。广场也是空荡荡的,周围的吊脚楼下有那么几个人在闲聊,显得优哉游哉。我走过去问:你怎么没有穿超短裙啊?她说,过去什么时候都穿呢,主要就是干活儿方便,现在觉得穿裤子也挺方便,所以直接把裤子穿在围腰里面,只有过年过节或有贵客来访时,村里才组织我们穿上传统的超短裙,到这里表演苗族歌舞。我们寨子跳的芦笙舞、“锦鸡舞”与其它苗寨的舞步不一样,无论是旋转的速度,还是弯曲的动作,幅度都比较大,而且点子轻快,花带飘逸,银光闪烁。我说,为什么对面的寨子穿长裙,你们却要穿短裙呢?她说据老辈人讲,以前所有的苗族女人都穿短裙,对面那个寨子因一起男女私奔的事改穿了长裙。传说,那个寨子有一对兄弟,哥哥叫客耶,弟弟叫腊耶。经媒人介绍,先给腊耶说上了媳妇。到了大婚那天,父母派客耶去接务弄姑娘成亲,谁知客耶与务弄姑娘一见钟情,两人连夜游方私奔了。腊耶等不到新娘,便亲自去务弄姑娘家寻找,才知道务弄姑娘和客耶已经私奔了。无奈之下,腊耶只好与务弄的妹妹务杜姑娘结了亲。私奔的务弄怕被人认出只好穿起了长裙。之后,客耶和务弄成了长裙苗的祖先,而腊耶和务杜的后人仍保持着短裙苗的传统。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大塘苗寨的妇女们穿短裙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能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穿这种既前卫又大胆的超短裙,除了开放、包容的唐朝外,别的朝代怕是无法容忍,幸运的是短裙苗居住在封闭而又偏远的黔东南山区深处,才导致这一传统完好地保存下来。可以说,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的服饰不仅用来御寒、装饰,也记录着祖先的历史,是族群支系之间彼此识别的标志。苗族是素有“服饰文化博物馆”之称的民族,短裙苗不仅最为独特,而且还享受“世界第一短”美誉。看来,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也就目睹不到独树一帜的“超短裙苗”风采,和欣赏苗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演绎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歌舞等。我们告别了寨子,沿着一条下山的小道走到另一座寨子大门,只见这座牌楼式的门楣上方悬有一块匾额,上面书有“短裙苗第一村”六个大字。虽然寨门、牌匾过于简陋,但这是新桥苗寨的特征,短裙苗的骄傲。
行走在最具民族特色的贵州——走进享有“短裙苗”美誉的大塘新桥苗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