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银川,我们沿着青银高速公路踏上返回石家庄之路。从地图上看要,高速公路要经过绥德,这叫我想起一句很早就听说的一句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好奇心驱使我们决定在绥德停留一晚,看看绥德的汉子究竟有何与众不同,顺便再看看“生铁铸就绥德州”是啥样。当抵达绥德出口后,我们下了高速再沿着G210国道前行十几公里便抵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之美誉的绥德县城,全程大约四百多公里,用时约五个多小时。我们找好住宿后已是傍晚,等吃过晚饭天就黑了。虽然绥德县城不是很大,但在黑灯瞎火里很难看清这座钟灵毓秀,北方重镇的面目,只好回到宾馆休息。
第二天清晨,我走出宾馆沿着街道漫步于这座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旧称“上郡古邑”的县城内。在榆林市六县的五座老城中,绥德属于最大的一座。由于绥德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在黄河与无定河的切割和冲积下,形成了无定河河川地和黄河峪谷区,绥德县城设在河谷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绥德历代曾长期设立郡、州等县级以上建制,名将能臣在此驻守主政。绥德老城位于县城中间的疏属山,此山南面一侧是陡崖,北面比较平缓,我沿着北面的山道向老城走去,只见一段残留的北城墙中,保留着老城唯一的一座叫“安远门”城门楼,据说东面的永乐门、西面的银川门、南面的镇定门都已拆毁。 我站在山顶极目四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虽然还能看见隐显着一排排陕北人世代居住的窑洞,但大多数依山而建的多层多排窑洞式民居已被新建成片高楼所遮挡
。向山下俯瞰,县城中心几乎看不见大片的老式民居,全是用砖或水泥堆砌的现代高楼大厦,没有一点古老的历史痕迹。
下山的途中还能看见一些古老而朴实的窑洞民居建筑,我站在这些最真实、最完整保留着人类文化渊源本真的建筑前,想到我们人类的祖先最早的居所就是这些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到了石器时代,祖先们开始用石片等简单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虽然人类社会已达到高度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窑洞在陕北的地位还是名列魁首,仍然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算是一种高级洞穴吧。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我住过窑洞,知道窑洞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温暖如春;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尤其是窑洞内的火炕,具有保暖和热疚作用,特别适宜老年或有风湿病人居住。从我看的窑洞中可分以下几种形制:一是土窑,属窑洞的初级型。这种窑是当地人选择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一个被称为窑口的竖长方形口,而后再向里面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一般人家在窑口安装简易的方形小门,窑内的壁上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垒灶盘炕大多用石板和黄土。这种窑一般采光不是很好,而且空气流通较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土窑作为人居已基本淘汰,只用来作牛羊圈使用。二是接口窑,这种窑是在土窑的基础上,将窑口扩大成拱形,按窑口拱大小加彻3至5尺进深的石拱窑面,即用锤子以凿打的形式,将规则的长方石料插入或平垒成接口,窑面一般都不用泥土粉饰,当地人将这种出面子活称之为“挂面子”。还有一种窑面是根据不规则石片、石块等石料的大小,用锤子将石料插入或平垒成接口,再用泥土粉饰窑面,当地人称之为“泥糊马面”接口窑。这种窑在过去是中等生活水平农户的居所,现在人们修窑无论接口窑还是石窑都是“挂面子”。接口窑的门窗一般为圆形,外表虽像石窑,但里面仍是土窑结构,只是比土窑要坚固一些,而且光线明显比土窑增强了。三是石窑,这种窑一般都修建在靠坡或平地上,其用料主要以石块、灰沙垒彻而成。窑面的石料一般用皮条或细凿而成,垒面石讲究缝隙的横平坚直,错逢有章可循。窑内用黄土细泥或白灰粉刷,富裕的人家比较赶时髦,一般用涂料刮墙,贴壁纸墙裙,安装了壁灯和吊灯,装修的一点也不比城里逊色。窑顶外面加彻花墙,窑沿加穿廊挑石。窑口安装木门窗,现在大部分窑窗都安装了玻璃,增加了窑内的光亮度。窑内大多用磨光的石板、石条垒砌锅台、坑围、坑沿,外面垒砌门台,使整个窑洞更加整齐美观,这就是现代陕北人居住的家。






看完各种各样的窑洞,我走到半山腰处见有一古建筑,走到跟前才知道这就是位于古城东北龙湾村石砭之上的龙泉洞,也是古绥德州八景之一的“龙洞清流”。由于我来的较早,此景点还没有开门,我只能从铁栏杆的大门看看里面的碑刻和一些建筑,而后来到龙泉洞简介处看了看,大体了解了来龙去脉。相传,在汉景帝时,“飞将军”李广率兵抗击匈奴于上郡(今绥德),在一个炎热的夜晚,梦中依稀率兵行军至一个地方,因见部下士卒一个个口干舌燥,干渴难忍,不时昏厥地上,李广心如火焚,呼唤呐喊,却始终一筹莫展。忽然,见高祖帝冉冉凌空而至,口谕曰:“将军带与士卒去那边石岩下饮水!”李广十分惊异,急忙叩头三呼“万岁”。次日,李广便以梦中所记之山川景物徒步寻觅而去,果然在上郡城东的一座石岩下见有一高约五尺,长约两丈的石洞,走进去感觉幽暗而清凉,洞壁上有一股泉水从一条巨龙形状的岩石间迸涌而出。李广不禁十分惊讶,遂与一同前来的将士试作饮尝,感知此泉沁心明目,清爽甘美,将士们赞不绝口,都说“此实乃高祖皇帝所赐”,由此即命此泉水为高祖龙泉水,日久年深,历史更替,人们便称此泉为“龙泉”。后来,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依石洞穴中石龙的天然风姿,精雕成一条身长两丈余,墨绿斑驳,鳞光闪烁的巨龙,其势如穿穴出洞,凌空腾飞,栩栩如生。并在昂首张口喷吐之状的石龙下凿一方形石池,一股清澈晶亮的泉水从龙口喷出,如飞珠撒玉,注入石池,银浆四溅。如此奇妙景致,令人无不赞叹。北宋元祐年间,古州城郊的父老乡亲们又在龙泉洞前石台上兴建了黑龙神祠与戏楼。据说,若遇天旱,农民便上庙求雨,异常灵验。由于这里每年香火不绝,宋徽宗特封此龙神为“渊静侯”,从而使黑龙声名大振,名播陕北。千百年来,凡过往的游客、文官武将、文人墨客,都要到此游览观赏,并将自己的题留、赋诗雕刻在石壁上。清代沈与燧的《龙洞清流》:“理水交冲卷浊腥,幽泉一线透沙明。岭岈巨壑云时外,滴沥灵源玉细鸣。濯处未容流俗混,漱余顿讶彻胃清。可怜不及荣品经,兰操孤音供此情。”这是对龙泉胜景和水质极高的评价。1936年爱国将领高桂滋题刻了“龙洞清流”四个刚健隽逸的大字,使神奇的龙泉胜景倍增姿色。在石龙南面石壁上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是文化名人的诗词和关于龙泉洞的简介,给龙泉洞增加了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提高了文化品位。

看完龙泉洞继续下山,此时睡醒的居民陆续走出家门开始新的一天上学、上班。当走到龙泉洞下方时,见山崖下有很多居民围成一圈,从挑着水桶的人看,这里是当地居民取龙泉水的地方。走到近处,见一泉清流从抹有水泥的墙面下流出,接水的人需要先用一个5升的塑料桶对准出水口接水,而后再倒入铁桶或大塑料桶里。我问了问接水的人:这水是“龙泉水”吗?回答说是的,为什么不喝家里的自来水,费劲取这龙泉水?回答说,此泉水十分神奇,虽然我们不知道龙泉水含有什么矿物质,但老辈人都说龙泉水不仅具有美容、治病和滋阴壮阳功效,而且用龙泉水泡出的茶更是香醇可口,所以我们都用龙泉水做饭、泡茶。尽管我还没有看见一个绥德汉,但我想这龙泉水是不是和绥德汉有关。

继续沿着山路下行就到了绥德县城里,尽管我一直在走街串巷,但看到的民居大多是砖砌或钢精水泥浇筑的高楼大厦,很少见到原汁原味的老式民居。据说,绥德政府为了修建政府广场这一形象工程,拆掉了很大一片老城民居,所以有年代的普通民居几乎绝迹。当然,我还是偶尔很发现几户传统的民居,有的已是破败不堪,有的还保留着原汁原味,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绥德,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告别了小巷里的老民居,我走到千狮大街西面,见街中心有一座高大的雕像,走到跟前看到雕塑的基座上刻有“民族英雄韩世忠”七个大字。韩世忠是绥德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据《宋史》记载,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惨害于风波亭后,名将韩世忠闻知此事,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他在朝堂上当众指着秦桧大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被吓得面如土色,语无伦次,战战兢兢。因韩世忠生于绥德,人们由衷夸赞:“了不起,绥德汉!”绥德汉的名声从此流传开来。我看着身穿盔甲,双目炯炯,长髯飘飘,手抚宝剑,面向无定河的韩世忠,他既是民族英雄也是绥德人心中的骄傲。也有人把“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根源,说是出自于”貂蝉嫁吕布,吕布戏貂蝉”。因为三国时期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而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至于对不对我不想去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米脂的女子长得确实漂亮,绥德男子长得的确英俊。别看绥德不大,早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很多历史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如始皇帝长子扶苏,被赐死的大将军蒙恬都长眠在这里;汉代名将李广在此戍边御敌;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去看绥德的古迹、雕刻和摩崖石刻,也算是小有遗憾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