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2014-05-21 09:22:56)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位于井陉县上安镇白王庄村(原名王家庄)西面附近的秦皇古道,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距省会石家庄30公里。贯穿太行山、建在白石岭沟谷中的古驿道,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既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这条关山环立,地势险要的古驿道,如今已基本上被现代公路覆盖,仅在白皮关处留下一处秦代驰道的遗迹,据说秦始皇病死之后灵柩曾经过这里,因此这条遗迹被称为秦皇古驿道。在这条长约百里的秦皇古道中,除了保留着中国仅存的古代陆路交通道路实物,成为研究秦始皇时代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外,还有保存完好的清嘉庆年间驿辅,这些中国仅存的古代驿辅建筑,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驿辅建筑中的重要类型,还为研究中国古代邮政、公路史提供了重要物证。秦皇古道从被纳入秦驰道范畴,作为“国家级”的交通要道,已有两千多年的交通史,但比交通史更早的却是闻名中外战争史的“背水之战”主战场。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2014年05月05日,我带着仰慕和好奇之心去探寻井陉秦皇古道,目睹一下伴随秦始皇最后一程的地方,尽管这段古道已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沧桑演变,但能见到秦皇亲历的古道原形还是蛮有诱惑力的。到了西王长途客运站购票时得知,因307省道修路不通车,只能走高速先到井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井陉微水长途客运站,而后再转乘微水至上安镇的公交车,向东大约行驶了5公里到上安电厂下车,向南徒步穿过石太铁路涵洞来到一处Y字路口,向左通往上安电厂,向右经过一座牌坊即进入白王庄村地界,再前行大约1公里左右抵达秦皇古道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的城关,只见城门的门楣上镶有一块匾额,上面写有“白皮关”三个大字。这座踞山临谷的关城,是锁东西古驿道的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淮阴候设背水阵到清末刘光才抗法,此关屡屡易主,至今雄风不减。在白皮关的两侧各有一块石碑,右面的石碑上写有“秦皇驿道”四个大字,左面石碑写有“背水战场”四个大字。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我购买了25元门票后 进入白皮关,沿着平缓的石板坡道上行,沿路树木葱郁,蔽天遮日,在林荫下漫步比较凉爽。过了写有“井陉古驿”石碑再前行不远就到了白马庙,里面的墙壁上隐隐约约可见一些壁画,中间供奉着一匹腾云驾雾的骏马,从庙旁边的一块石刻上看,原来讲的是“白马告状”的故事。离开白马庙继续沿着比较陡峭的石路前行,上到白石岭标志处时,见路边立有一尊韩信石雕像和一些现代的或古代的石碑及摩崖石刻。从古老的石碑碑文得知,秦皇古道曾在清雍正十三年修治过。虽然只有洋洋千言,但是研究清末驿务管理史的弥足珍贵的实证。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再往上走就到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中国现存最早的驿铺。只见三间青色条石砌就的小屋前有盘龙石雕作桥护栏,桥两侧是长方形饮马池。过了小桥来到黑瓦红窗棂红圆拱门的石屋前,见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匾额,上面写有“立鄙守路”四个大字,其意思是为过往信使、官员提供乘骑、食宿的驿站,兼机要传递、路政和内卫事务的简易驻屯之所。大门旁边还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有“井陉古驿道陈列室”几个字。进到陈列室里通过照片、文书等注释知道了这座驿站自建立到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虽然与秦皇古道相比显得太年轻,但就目前全国仅存此年代的驿站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这两处驿站已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右首石屋内还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重修道碑”。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看完陈列室,我来到不远处的护栏前,只见栏内石头路基上有两道蜿蜒上行的深深车辙,这就是年代悠久、前所未见的秦皇古道;这就是两千多年的历史陈迹;这就是一段沧桑史的烙印。看着这条憾人的车辙道,在肃然起敬的同时,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叫“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所有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尺,车轮轨道相同的目的便于全国各地车辆往来方便,人们统一的车轮轨道称为“车同轨”。遥想当年经过这里的车马队伍,因为山路险要、狭窄,且坡度较大,无论是驾车还是骑马奔走,不可能并列前行,就是想改行辙道都很难,大家只能沿着固有的印迹顺辙而行,久而久之车轮便磨碎了石头,印迹慢慢变成车辙,犹如铁轨一样向远处伸,用“如出一辙”最形象直观来说明。望着这条岁月不能毁灭的古道路,用手触摸这冰冷的车辙,我仿佛看到了当初古道的繁华与兴盛的景象,耳边不时回响起嗒嗒的马蹄声,车辆碾压路面发出的隆隆声响,有多少人为了生存,为了梦想,无畏艰难地从这条古道上走过,一步步踏出了自己的未来。靠古道山体边沿上有两块大小石碑:小石碑上刻有“秦始皇歇灵台”,碑文讲诉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死沙丘宫后,由丞相李斯护送秦始皇灵柩绕道北行回咸阳,途经这段通道时在此停歇。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看完古道继续沿着用石块铺就的路上行,经过一座念佛堂和知客堂的寺庙后,继续前行转过一道弯,一座雄关豁然映入眼帘,这就是扼守古驿道的东天门。至于东天门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历史上由于战乱屡修屡毁,屡毁屡建。近年在维修中,发现有一块立瓦,上面有“康熙十三年”五字,又根据建筑样式分析,应该属清代早期建筑。石砌拱券形门洞,进深约十余米,门洞上方有一座石砌建筑,围着一道白石护栏,黑瓦飞檐,端庄凝重,西向的瓦檐下石墙上有汉白玉匾额,上面书有“东天门”三个大字,题刻于民国23年,显然是后来嵌上的。登上东天门城楼,发现城楼上的建筑是关帝庙,门楣上悬有一块匾额,上面书有“忠义参天”四个大字,庙里面供奉着一尊身披红袍的关公读《春秋》泥塑坐像。庙的背面墙正中有一走兽驮宝葫芦的辟邪之宝。东向的屋檐下是红柱彩廊,描金涂绿,门楣上方悬有一蓝底金字匾,题有“西通秦晋”四个大字。由此看出,这座位于井陉口的“燕晋通衢”关城,是连接秦晋、燕赵通道的要冲。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关城下有一条十几米长的车辙穿过城门,从凹凸不平的路基岩石面凿痕看,深深的车辙明显低于两侧石壁近2米,说明路基岩石面经过车辆长年碾轧,车辙深到一定尺寸阻碍通行时,因城关在上不能翻修,工匠只好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岁月更替,代代石匠们周而复始的不断凿平磨深的车辙,东天门的路面逐渐深下去,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我站在门洞中目睹这深深的车辙,似乎聆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当年这条古路商家云集,车水马龙,进出关城门洞的马蹄声、车轮铁箍与石块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呈现出繁华的景象。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游井陉秦皇古道(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