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2013-08-16 13:29:40)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看完大经堂我们从右侧偏院来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塔尔寺大厨房,这座位于大经堂外东北角的歇山式木阁楼,是塔尔寺喇嘛集体宗教活动时烧茶和做斋饭的地方。厨房里有直径为1.65米至2.6米,锅深0.9至1.3米的5口大型生铜锅,据说可容纳1石米、10头牛、20只羊、5斗葡萄干及蕨麻。其中年代最久的一口铸于清嘉庆十五年。这些大锅是在观经法会时专门给僧众供应膳食和茶水的地方。据说塔尔寺在全盛时期僧众人数多达3600多人,他们在大经堂诵经时,所需的茶水、饭菜就有大厨房供应。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大厨房,我们来到 位于“觉康”前的宗喀巴佛殿,藏语称“贡康”,也叫金刚殿或依怙殿、欢喜佛殿。这座由西纳喇嘛贝觉坚参和宦觉仁钦叔侄二人资助建成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大殿内供奉着明代建造的宗喀巴镏金铜像,只见高达数米的宗喀巴头戴黄帽,坐在带有背光的宝座上,神态慈祥壮严,栩栩如生。背光上装饰着精美的佛教故事图和木雕“海怪”、狮子、大鹏、飞天、花卉等别具风格的浮雕。宗喀巴镏金铜像周围塑有造型各异的金刚像和本尊护法等神像。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神,是一尊男女二人裸身相抱之形的雕像,其意思取自《造像度量经》中“一切护法神,都统男女二宗,以大显天为男宗,福女天为女宗,称欢喜佛”。这尊佛像叫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呵呵。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走出金刚殿,我们来到与弥勒佛殿相对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释迦佛殿,俗称“觉康”或称“下贤康”,也叫下弥勒佛殿。由于喇嘛们在此殿又施资塑造了一尊戴冠的释迦佛像,酷似拉萨小召寺的不动佛,故又称为“小召殿”。该殿因主供释迦牟尼而得名,系塔尔寺早期建筑之一。大殿平面呈矩形,殿堂面阔5间、进深5间,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汉宫殿式建筑,青砖蓝瓦,重檐回廊与弥勒殿有同工异曲之美。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祖的泥塑镀金坐像,两侧塑有迦叶、阿难两大弟子的镏金铜像,由于此殿泥塑镀金的弥勒佛7岁等身像,与上“贤康”弥勒殿相对,因而就有了下“贤康”之称。大殿里还有佛塔,并供有带尖顶僧帽的宗喀巴成佛前讲经像。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释迦佛殿,我们来到位于全寺正中,始建于明代的大金瓦殿,俗称大金瓦寺,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这座依山傍水,被誉为“世界第一庄严”的塔尔寺主殿,之所以能成为最壮严而又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在于清康熙年间,共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将原来的屋顶改为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瓶及一对“火焰掌”,也称喷焰宝饰,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大金瓦殿共分上下三层,下为藏式“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鎏金瓦顶,回廊周匝,是一座融有汉藏特点的宫殿式建筑。大殿外壁墙面遍贴绿琉璃砖,间以黄琉璃花饰,并点缀有精美浮雕图案;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大殿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名为“银壳神变大灵塔”(据说,银塔里还有一座最初为纪念宗喀巴而建的石塔,这座石塔成就了塔尔寺的盛名。还有人说,这座石塔里有一棵菩提树,宗喀巴大师就出生在这棵菩提树下。)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玛瑙、翡翠、象牙等各种珍宝,并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顶塔上有一龛,内供奉着宗喀巴金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殿内正中莲台上,供奉着各种佛像,陈设着大小不等的各种金灯、景泰蓝花瓶及象牙等多种法器和供养品。还有宗喀巴的童年足迹石、甘珠尔经和许多珍贵的宗教壁画等稀世珍宝。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在大殿门前附阶须弥座地板,为信徒磕等身长头场所。据说宗喀巴大师诞生的这棵菩提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佛陀。所以,来这里朝拜的藏人要磕十万次头,才算磕一个长头,要磕完一个长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全凭手上转动的念珠帮着计数。信徒们磕头动作是:双掌合十后高举过头,依次触额、触颚、触胸(心),然后匍匐在地,双手前伸,额头触地,才算是磕了一个完整的头。嘴角嗫嚅着颂唱经文或者法咒,向前跨出三小步,从头重复,周而复始,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全然不顾游客、旁观者各色的目光。由于朝拜者手足和地板不断磨擦,据说每三、五年必须更换一次木板,否则就被磨穿。在大金瓦殿的周围安装有油绘嘛呢经轮,大小不等,有数千个,上书佛教的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畔),内装各种经典,不论僧俗男女,用手转动,只许向左转,不准向右转。据说转一次,其功德即等于念经一部。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大金瓦寺,我们移步至弥勒佛殿,原名为十万尊胜弥勒洲,俗称“上贤康”,藏语称之为“贡本香巴”。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歇山重檐式殿堂,既是塔尔寺最早的一个佛殿,也是塔尔寺最正式佛殿。此殿最初为僧众们长净、坐夏、朝暮课诵的地方。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5间。15根藏式八椤柱承飞檐,起斗拱,精雕细刻,着彩饰花,粉金绣文,形成回廊殿,间竖嘛呢经轮8对,随信徒转动,吱吱作响。大殿内正中为盘膝而坐的弥勒佛12岁泥塑镀金身量像,体态庄重自然,表情慈祥而庄重,充满神韵,双手双叉,有长生持久之意,具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遗风。弥勒佛内还装有如来舍利子、宗喀巴大师的头发、僧帽和宗喀巴父亲的额骨等。佛像左首为塔尔寺创建者仁钦宗哲的灵骨塔,右侧为塔尔寺第一任法台根本上师沃赛嘉措的灵骨塔。右侧柱上端挂有三世达赖赠给塔尔寺的文殊菩萨像、胄等物;柱下供有一尊双手合十、食指微翘的金刚佛像,手背上铸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吉月”字样,据说是得于建殿之初整地基时的文物。殿门两侧的两块藏文石碑清晰地记载了九世班禅在1935-1936年驻锡塔尔寺的活动及清宣统元年班禅大师、章嘉国师、巴周活佛捐银修葺佛堂之史事等内容,为研究近代塔尔寺的重要资料。关于殿中的弥勒佛像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当年塑造佛像的时候,请来了尼泊尔工匠师徒二人,上半身分给徒弟塑下半身分给师傅塑。可师傅觉得把重要的上半身分给徒弟去塑是瞧不起他,于是这个师傅在塑佛像下半身时故意放小了尺寸,想等佛像合拢时给徒弟难看。没料到,在佛像建成开光时,佛像的上下身竟然自然合为一体。师徒二人深感佛力无边,于是虔心膜拜,后世代居住于此。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弥勒佛殿,我们来到一墙之阔九间殿,又称文殊菩萨殿或三世喇嘛佛殿。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属汉式硬山顶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将四根柱子之间的范围称为一个开间。九间殿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间为一单元,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故称九间殿。殿内供奉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宗喀巴等塑像。殿前为一广阔的院落,左(南)面设有达赖三世灵骨塔亭和转经轮亭。右(北)面为廊房式指挥廊。九间殿分为三部分组成:北三间,中央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但在这里却被称为狮子吼佛像,所谓“狮子吼”,是用来形容佛祖在宣讲佛法时声音宏亮,令众生猛醒。两厢列侍的是金刚尊胜母、白伞盖佛母等塑像,比较有看头的是面容和霭,双目有神的财源仙女和手抱瑟琶,体态自然,婀娜刚健的妙音仙女,这些塑像都是塔尔寺内著名彩塑之一。居中三间,正中莲台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像,他的代表法器为宝剑和经书。左右的协侍分别为普贤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这种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庙中非常少见,因三位菩萨实际上地位相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时也将这位菩萨的地位提高了。这个殿中的几尊佛像面部线条丰满优美,在庄严中透出灵秀,是塔尔寺塑像艺术中的精品。南三间,正中供奉的是宗喀巴大师塑像,左右两厢的坐像分戴黄帽和戴红帽的两种。戴黄帽者为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嘉曹杰和克珠杰以及一世班禅、四世达赖塑像。戴红帽者为古印度两大戒律师“二胜”及古印度六大佛学家“南赡部洲六庄严”,他们在藏传佛教的创立过程中曾起到很大的作用。殿内两侧还各有一造型怪异,面目狰狞的猛相护法神像。右侧一尊为怙主,藏语称“公保”,左侧一尊为法王塑像。除了这些雕塑外,还有一组是以宗喀巴为代表的格鲁派(黄教)与宁玛派(红教)辨经会场的情景图。大殿内陈列着一块圆柱状巨石,满涂酥油的上面有一个脚印和手掌印,据说是宗喀巴的老师端珠仁钦大师当年背水时所留。也有说是宗喀巴小时候留下的。虽是荒诞无稽之谈,但蒙藏人民崇敬宗喀巴,却视为圣物。殿中悬有雍正九年的“雨花金界”、明天启六年的“普济群生”匾额。大殿外门上悬有清宣统元年马福祥所题“慈云远被”和民国三十年于右仁所题的“光明圣地”匾额。九间殿前还有一个规模颇大的院子,被称为“社火院”,这个院子除了平时被寺中喇嘛用作讲经、“辩经”场所之外,每逢塔尔寺的几个重要宗教节日,还在这里举办跳大型宗教舞蹈,如马首金刚舞、法王舞、怖畏金刚护法舞等等。舞蹈的内容多取自藏传佛教教义,还包括一些藏族的民间传说,大意不过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舞蹈中的角色均由寺中僧人扮演,舞蹈动作经过几百年时间已基本程式化。每逢这里举行活动,信徒和群众都纷纷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走出大殿先去右侧后至三世达赖灵塔殿左右,参拜三座由玛秀活佛建造的,具有亿万嘛呢经咒的大法轮亭,并加入众多的信徒队伍中,转动嘛呢经轮。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九间殿,我们继续前行至塔尔寺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之一的时轮经院。时轮经院始建于1817年,学僧在这里潜心钻研藏族天文,历法知识以及佛教所谓香巴拉国和《时轮经》中的有关说教。主讲佛教所谓外器世间的形成、存在、变化和灭坏,内器有情世间的三界众生,所谓起次第的解所二依坛场和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等解脱之道,总称为外、内、别三种时轮。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离开了时轮经院前行不远就到了藏经楼。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圣地,历来以古籍(经卷)藏书众多而著称,拥有规模较大的印经院。尤其是塔尔寺木刻版的字体,在包括拉萨布达拉宫雪印经院在内的藏区所有印刷字体里是最有名的。新建藏经楼,抢救整理古籍,系统珍藏经卷,是塔尔寺活佛僧众的的夙愿。25米高的藏经楼系五层木结构藏式建筑,殿内主供奉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鎏金像,周围供奉3米高八大菩萨、1尺高千尊文殊菩萨鎏金像,二层以上珍藏《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以及印藏两地译师班智达的论著文集。藏经楼巍峨壮观,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造型精美,佛像庄严,典籍汇集。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藏经楼,我们前往塔尔寺最著名的酥油花馆。酥油,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俗称打酥油)后提出黄白色的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不仅是青藏高原藏族的奶油类食物,也是藏民礼佛时用于燃灯。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塑造成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楼阁、动物等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精巧玲珑的艺术品。至于酥油花的来历,传说黄教大师宗喀巴在西藏学佛成功后,想在佛前献花表示自己的敬意,由于当时西藏正逢严冬没有鲜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从此,弟子们纷纷效仿,后黄教将酥油花视为礼佛珍品,很多黄教寺院都有制作酥油花的习惯,但塔尔寺的规模最大,也最出名。随着佛教的发展,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工艺技巧都有了大的改进和发展。其表现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酥油花既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也是各种雕塑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但以酥油为主要原料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而独特。因制作时间必须选在冬季,作坊内不能生火以保持低温,避免酥油融化。喇嘛在制作时为了使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取掉其中杂质,塑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要先将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备用。制作酥油花的工序分四道:首先是“扎骨架”,即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来选择麻绳、竹竿、棍子等物,并扎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骨架,也就是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就是用韧性好弹性强的油泥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的基本造型。再次是“敷塑”,就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珍宝等,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温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在室温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每人身边还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不时浸浸冰水,抓抓冰块,从而用几乎冻的麻木的手去塑制。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案或整幅的故事画面,使观赏者处于一个最佳的仰视角度。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已有几百年历史,相继建立了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下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塑艺僧。两个花院的艺僧们遵守规矩,每年都要推出一套新作品,题材既不偷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时才得见“庐山真面目”。若届时推出的作品选题相同,则被认为非常吉祥。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酥油花我们冒着小雨来到密宗经院,塔尔寺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藏语分别称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显宗学院设在大经堂,是塔尔寺最早的一所学府,主要学习佛学显宗理论,认为显宗是佛教的根本。学员在10至15年内学完《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可获得“噶然巴”格西称号。密宗学院传授“三密大法”,即通过身密、口密、意密可达到佛境,这种意境便是“即身成佛”,经过3至5年的学习,考试成绩合格者授予“欧然巴”格西学位。医明学院是研究藏医学的学府,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藏医学理论体系,经答辩核准,可授予“曼然巴”学位。时轮学院是研习天文历算的学府,经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授予“泽然巴”格西学位。获得这些相当于博士学位的僧人,深受僧俗尊敬,在寺院享有很高的地位。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看完塔尔寺后,给我的感觉主要有三大看点:一是建筑。塔尔寺的寺庙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二是文化。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三是艺术此外,塔尔寺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堪称“塔尔寺艺术三绝”。18:00时,我们告别塔尔寺乘车经西塔高速至西宁香格里拉大道,来到元树花园宾馆入住(标间140元,电话:0971-6245666)。办理好入住手续后,我们打的前往西宁莫家街小吃一条街,进入知名的马忠食府品尝、白条羊肉、砂锅面、酿皮、酸奶等美食。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西行漫记——塔尔寺(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