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03日08:00时,我们吃完早饭后乘车由乌鲁木齐市出发,经河滩快速公路(G314)驶入连霍高速公路(G30),沿途观赏了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站、柴窝堡湖、有着小死海著称的十里盐湖、西部情歌王洛宾歌王生活的达坂城古镇、白水涧古道等,从吐鲁番出口下高速后,沿着省道向有着“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市东北方向驶去,大约行驶了30公里便到了胜金口,全程大约200公里,用时约3小时。胜金口也称“渗尽口”,意思是从天山流出的河水经木头沟就越来越少,到了胜金口一带的戈壁滩后,河水几乎渗得干干净净,因此当地人称这里为“渗尽口”。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吉利,便取其谐音改名为“胜金口”,并一直沿用到至今。胜金口既是全国最热的地方,也是欣赏火焰山构造的最佳位置。
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海拔高度约813.7米,呈东西走向的狭长状山体。由于吐鲁番盆地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因此这座山看起来显得很高,酷热和干燥这一引人注目的气候特点,使这里的平均温度高达40°。我站在地气蒸腾,热浪滚滚的赤色大地上,感觉眼前寸草不生,基岩裸露的赤褐色山体砂岩,被烈日炙烤的犹如烈焰在熊熊燃烧,真可谓是“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人们将这座横卧在吐鲁番盆地中央,有着独特地理奇观的山体称之为“火焰山”。据古书记载,此山被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为“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红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多次经过火焰山,在留下的许多诗中,以突出“火”字的《火山云歌送别》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一连四个火字,谁读了都会浑身发烫,大汗淋漓,不过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对火焰山的生动写照。我们来到半地下的景区入口处,购买完门票后先欣赏了一下大门两旁富有新疆特色的建筑风格,每座墙壁上都有佛造像的浅浮雕,这些独特的外观构造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给这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进入大门后便是迷宫似的回廊,既有神话故事的壁画又有一些考古出来的实物,更多的是兜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柜台。从介绍中得知,火焰山形成于1.4亿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地壳发生变化后,逐渐形成了山脉的雏形。此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加上特殊的气候环境,呈现出如今的地质形状。
走出这座地下建筑是圆形的广场,四周镶嵌有铜质的浅浮雕壁画,描述着各种神话故事的片段。广场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八卦基座,上面耸立着一根据说是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金箍棒温度计,这根不锈钢温度计上面的刻度显示地表温度为60°,不会吧!看完高大而又吓人的温度计,我们拾级而上到地面上,来到几块红色的土石前,只见中间较大的石面上刻有“火焰山”三个大字。旁边不远处是《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受阻火焰山的铜质雕塑,这座形态生动,表情逼真的群塑,是1989年火焰山新辟旅游景点后修造的。据说《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和第六十回的描述虽系夸张,但四季皆热、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的实际状况完全吻合,可见作者不是凭空臆造。吴承恩所著的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使火焰山名扬天下,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近年来,当地旅游开发部门开始在火焰山上做起文章,使粗矿的旅游景点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当我们面对火焰山,停步仁立在神话雕塑前,聆听着美好的传说和被赋予的深刻的含义,令我大脑进入无限的遐想中。其实,在这里容不得我去凝思遥想,在高温炙烤下,我感觉体内流出的不是汗而是油,就像烤炉里的鸭子那样冒油,没准过一会儿就会被炙烤成肉干了,还是赶紧离开这里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