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辩论盐铁5
(2009-06-24 21:46:26)
标签:
贤良文学盐铁桑弘羊文化 |
分类: 千古一辩论盐铁 |
5、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故川源不能实漏卮,山海不能赡溪壑。是以盘庚萃居,舜藏黄金,高帝禁商贾不得仕宦,所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排困市井,防塞利门,而民犹为非也,况上之为利乎?传曰: ‘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 ’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
文学曰: “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文学:工商为奢侈打开了方便之门,却挖了农业的墙根。
大夫:均输、平准可以方便百姓。
文学:均输、平准祸害百姓。
文学们对于桑弘羊所引用的《管子》的话,显然不赞成。他们说,国家富有肥沃的土地但是老百姓吃不饱,还是因为从事工商业的人太多而荒弃了农业;山海之中有大量资源,老百姓还是贫穷,是因为太多的人注重奢侈用品而不注意人们的基本用度。为了防止世间的嗜欲泛滥,盘庚只住草房子,虞舜把黄金藏起来,汉高祖禁止商人当官,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遏制人们的贪鄙之俗,使人们养成淳朴的风尚。即使这样,民众还为非作歹。你现在崇尚求利,就好像给了他们一个犯罪的梯子啊。
对此,桑弘羊说,过去诸侯以特产供给皇室,运输麻烦困难,可是很多物品本身很粗劣,有的甚至抵不上其运输费用。所以这才在各地建立运输机构,方便远方来贡,这就是均输。在京城设立仓库,物价低的时候买进,物价高的时候卖出,这样国家就能控制货物,商人不能得到暴利,所以才叫平准;有了平准,民众就不会失业,有了均输,民众劳逸一致。这些都是为了方便百姓而设立的。
桑弘羊如果说这些政策的制定是为了皇室政府的利益,贤良文学们还只能引用书本上的话进行委婉批评,一如前面几节那样。可是现在桑弘羊说这些政策是为了百姓制定的,就让贤良文学们有了利用事实进行反驳的机会。
他们说,过去向民众抽取赋税,只取他们擅长生产的东西,不要他们不能做的东西。所以农民上缴的是农产品,女工上缴的是纺织品。而现在那些负责均输的官吏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根本不问百姓能够生产什么,不能生产什么,只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强迫百姓去生产。比如齐、阿之缣,蜀、汉之布,本是当地的特产,现在也命令其他地方的民众去生产,以此减少运输的费用。可是这样一来,百姓只能贱卖自己的东西,来应付官方的支派。农民、女工都白白增加了一层负担,这哪里是什么均输呢?
再说平准。现在的官府控制整个市场,什么东西都要收购,这就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涨的结果,是商人牟利。官府又和大商人勾结起来,贱买贵卖,获取利益。这哪里是平准呢?也许古代有过均输的方法,可是那是为了方便运送贡品,使人民不至于过于劳累和安逸,并非是为了获利而收买货物。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文学们所指出的这些弊病,是偶发性的,还是全局性的?如果是前者,则文学们或为吹毛求疵,如果是后者,那当然需要更多的拷问。不过,不为桑弘羊立传的《汉书》中的《食货志》的一些话,似乎可以透露出一些真实消息。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而许之。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弘羊又请令民得入粟补吏,及罪以赎。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不复告缗。它郡各输急处。而诸农各致粟,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者再百焉。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桑弘羊的这些政策的确有好的成绩。但是儒生们所说的那些现象,也并不是为构陷他而编织的假话,而是实有其事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项政策在构建的时候充满了善意,可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出现了相当的负面效果。这种现象西汉有,北宋有,今天也有。
小结:在这一次辩论中,桑弘羊处于劣势。贤良文学提出废除盐铁酒榷和均输,桑弘羊一开始说这是应战争之需。后来对方说,兵戎不是长久之计,(何况武帝已经决定不再起兵戈),桑弘羊就只能说这些政策在和平时代也有方便民众的作用。可是贤良文学们马上指出,这些政策的实施,没有给民众带来方便。